胡兴尧 王瑞甫 刘 品 龙 森
(贵州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贵阳 55001)
贵州遵毕高速公路K1715+080~K1715+450段地处低中山地貌的山前缓坡带,施工图阶段设计为填方路堤,最大填土高度23m,路线以外左侧的冲沟及斜坡地带自然坡度约15°。
在路基施工过程中,K1715+330~K1715+360段填筑路基顶面首先出现裂缝,随后裂缝向两端延伸,裂缝宽度加大、错台,填方边坡坡脚的填方体开始鼓起,坡脚外侧的土体开裂、部分被推拱起,K1715+330~K1715+360段路基大面积滑移,整段路基下沉约5~6m,坡脚外被推移的土体裂缝长度达20余m,在坡脚外侧约25m处拱起,见图1、图2。
图1 填方体失稳开裂
图2 填方坡脚外20m鼓出裂缝
经补充勘察,该场地内的覆盖层主要由粉质粘土、淤泥质土、碎石土、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按物理力学指标结合原位测试,可分为可塑状、软塑状。该场地的岩土组成如下。
(1)粉质粘土(Qel+dl):黄色、灰黄色,可塑状,顶部为耕土,含少量植物根系,路段内均有分布,为顶部硬壳层,钻探揭露厚度为2~4.5m。
(2)淤泥质土(Qel+dl):灰色、灰绿色及灰黑色,流塑状~软塑状,含10%~20%碎石,碎石粒径1~10mm,成分主要为强风化泥质粉砂岩,路段内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厚度为3~12m。淤泥质土(流塑至软塑状):γ=16.3kN/m3,[fa0]=50kPa,c=5.6kPa,φ=3.30°;W =59.14%,e=1.56,IL=0.85,Ip=34.2。该层淤泥质土为软弱下卧层,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在工程状态下极易产生变形致使构造物发生不均匀沉降,这也是引起路基开裂变形的主要因素[1-3]。
(3)碎石土(Qel+dl):灰色、灰黑色,碎石成分为泥质粉砂岩钙质泥岩,碎石粒径40~80mm,含量52%结构松散状。湿至饱和含水,路段内均有分布,钻探揭露厚度为2~9.0m。碎石土[fa0]=220kPa,工程地质条件较好。
(4)含碎石粉质粘土(Qel+dl):黄色,可塑状,局部呈流塑至软塑状,碎石成分为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碎石含量25%~40%,路段低洼处分布,厚度0~10m。
斜坡上地基受填方工程加载,致使地基产生竖向压密变形的同时引起横向变形,容易引起地基失稳。从该段软土路基场地的斜坡地形和勘察结果可以判断,淤泥质土软弱下卧层是导致路基滑移破坏的主要原因。由于淤泥质软土受到上部填土的挤压,发生了较大变形;而没有淤泥质土软弱下卧层的填方路基变形相对较小,从而产生了现场的不均匀沉降,致使填筑路基顶部产生裂隙等破坏现象,即填方路基失稳[4-5]。
根据现场检测数据,路基变形速率增大,路基有急剧下滑的趋势,将会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对滑坡体下方及紧邻滑坡周边的村民、施工人员、农作物等造成安全隐患。部分检测数据见图3、图4。
图3 JCK7合成方向相对位移图
图4 JCK7时间位移累计曲线图
JCK7监测孔深部位移变形主要表现在距孔口11.5m以上部位,7.5m处累计位移为22.64 mm;孔口累计位移为19.04mm,11.5m以下部位变形不明显。该孔在距孔口11.5m处形成了滑动面,在本期监测期间坡体沿该滑动面整体加速下滑趋势明显。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反演法计算岩土体的c,φ。根据反算出来的c,φ,应用理正软件计算滑体的剩余下滑力。根据计算出来的剩余下滑力,验算抗滑桩的桩径及配筋[6]。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提供的地质断面,选取ZK1715+250,ZK1715+273,ZK1715+294及ZK1715+340作典型地质断面进行计算,由于该段路基滑移后目前已趋于稳定的临界状态,取安全系数K=1,填方体c=0kPa,φ=35°;粉质粘土(硬壳层)c=12kPa,φ=10°的参数不变,对ZK1715+250,ZK1715+273及ZK1715+294断面进行反算,反算得淤泥质土(流塑至软塑状)的参数分别为c=11.7KPa,φ=5.26°;c=11.7 kPa,φ=2.79°及c=11.7kPa,φ=6.24°,根据反算的结果,取安全系数K=1.25,算得设抗滑桩处:ZK1715+250的推力为F=1 941kN/m;ZK1715+273的推力为F=1 321kN/m;ZK1715+294的推力为F=2 028kN/m;ZK1715+340的推力为F=988kN/m;根据以上推力对抗滑桩进行配筋。
由于 K1715+180为车行通道,K1715+080~K1715+180段填方路基尚未进行施工,K1715+180~K1715+450段路基填方已接近路基设计标高,再结合地勘资料,综合考虑场地的地形条件及软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对该段路基进行分区治理[7],即 A 区(K1715+080~K1715+180),B区(K1715+180~K1715+450)。
(1)A区(K1715+080~K1715+180)。考虑技术经济处理效果,决定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对A区(K1715+080~K1715+180)段软基进行处理。根据地质勘查探明的K1715+080~K1715+180段软基性状,结合现场实际地形、地质条件和现有设备能力,该段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总体设计思路为:利用现场硬土层相对较厚,地形有利于路基整体稳定和现场作业的优势,原则上以控制路基沉降为主。经计算分析,素混凝土桩桩长为桩尖埋入软基下承载力较好的碎石土层内50cm,桩顶至整平后的原地面表面;桩径为40cm;桩间距为140cm,正三角形布置;桩身采用抗压强度为15MPa水泥粉煤灰碎石混合料。为避免桩顶刺入回填路基体造成桩身单独承担上部荷载,桩顶设置厚度为40cm、公称最大粒经为20mm的满铺级配碎石褥垫层。设计平面布置图见图5。
图5 A、B区软土治理平面布置图
(2)B区(K1715+180~K1715+450)。根据该段的地质特征,主要采用抗滑桩结合填土反压护道的方案,并结合盲沟排水,平面布置图见图5,具体措施如下:
① 在K1715+220~K1715+360左侧坡脚设置一排2m×3m的抗滑桩,桩间距5~6m,分A型桩、B型桩、C型桩3种桩型,共27根,桩长22~26m,抗滑桩之间加设挡土板,防止软塑状粘土层在上部填筑加载下挤出破坏及抗滑桩失效。
②在地下水发育地段设置碎石盲沟,以疏导地表水和排出的地下水。
③对已完成填筑的路基进行强夯,减少差异沉降,进一步保证路基压实度。
该段高填方斜坡软土路基为深层滑面的大型滑坡体,工程地质条件复杂,设计中需考虑诸多因素,增加了设计的难度。
(1)本设计针对该段高填方斜坡软土路基的深层滑面、具有软弱下卧层的特点,分析研究了其变形破坏特点及成因。
(2)研究该段软土路基中的软弱下卧层,灵活确定综合治理方案。
(3)避免单一的处理方法,通过对该段软土路基的地质条件分析,按其灾害地质类型将治理软基划分为2个区域,对其采取素混凝土桩、抗滑桩支挡和排水的综合治理措施。
(4)治理方案不仅考虑支挡措施,而且考虑排水、反压护道、素混凝土桩等非支挡措施的应用,使治理方案达到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的要求。经过精密施工,该路段现已通车,治理效果良好,为贵州高速公路大型复杂软土路基治理提供了经验。
[1]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2]谭 悦.水泥混凝土路面路基永久变形预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2012(5):1049-1053.
[3]JGJ79-2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冯光愈,程辰林.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处理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1996,13(4):37-40.
[5]吴高中.路基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J].长安大学学报,2004,21(1):24-28.
[6]赵炼恒,王志斌,李 亮.斜坡地基高填方路堤模型试验极限承载力数值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3):488-491.
[7]李 瑞.软土地基处理施工技术[J].山西建筑,2007,33(13):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