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生态水景的设计探析——以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生态景观改造为例

2013-08-29 09:28李霄鹤兰思仁
关键词:驳岸水景观音

李霄鹤,兰思仁

(福建农林大学 园林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大学校园水景观是构成优美的校园生活环境的基础,也是校园户外活动与教学的承载基底.对于大学校园景观来说,大学校园水景观既是校园景观生态性的重要体现[1],又是校园师生感受校园水景观特色与生态文化的重要渠道.因此,大学校园水景的规划与设计,除了必须满足校园景观美化和师生户外亲水、休闲的需求外,还必须使大学校园水景观成为生态校园的主要展示区,以便更好地展示校园文化、生态文化和水文化.

1 项目概况

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校区位于福州市闽江与乌龙江汇合处的南台岛的西端,北靠淮安山,南依妙峰山,校园总占地面积约为160 hm2,其中山地面积约为47 hm2,水体面积约为17 hm2.福建农林大学观音湖位于校园北部的淮安山脚下,是校园的主景之一,其前身曾是明末进士、明唐王礼部尚书曹学佺建造的石仓园内的二十景之一——“南池一景”,后因民间有观音菩萨曾到此一游之说,南池便被更名为观音湖.观音湖面阔、址佳,景色宜人,不仅是师生欣赏校园水景的最佳之地,而且也是游人在此感受“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诗意情趣(见图1),尤其是台湾来的建筑学者在游览观音湖时,也不禁吟出“左右青山人意在,前后两江绿水才思来,湖(福)在这边”的绝佳词句.观音湖改造前,其水面面积约为7 hm2,为较规整式长方形形态,四面临校园主、次干道.驳岸为规整式硬质驳岸,环湖绿化依托道路绿化系统,种植模式以乔草模式为主.求知路及春晖桥将观音湖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面水域内设湖心岛,有木质九曲栈道与湖岸相连;西面有一石砌堤岸连通南北两侧,隔离出一小片水域,种植着荷花,每逢夏季,荷花竞相争艳,倍受校内外摄影爱好者的青睐.但是,整个观音湖可供游憩的滨水空间较少,绿化单一,驳岸僵硬,加之排水系统设计的疏漏,导致湖水水质较差,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景观、休闲、教育等功能.

图1 改造前观音湖现状

2 改造与设计实践

2.1 改造面临的问题

2.1.1 如何优化湖水的水质现状由于观音湖只有暗渠与地下水沟通,且与校园的其他水系隔离,加之校内生活和实验废水经过初处理后就注入观音湖,使观音湖湖水水质越来越差,尤其夏季阴雨天气,经常发生臭气熏天的现象,逼迫学校每年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进行湖水的置换,因此,如何优化湖水的水质现状,节约清理成本,恢复观音湖清澈、优美的原本风貌,这是改造面临的问题之一.

2.1.2 如何缓解主干道的通行压力随着校园的扩建及校内机动车辆的增多,校园主干道已呈现饱和状态,尤其在上下课高峰时期,人流、车流混在一起,给学生的出行带来安全隐患,也给出入行驶的车辆带来不便;因此,如何缓解人流和车流带来的交通压力,同时又能保留校园主干道的风貌特色,减弱施工对校园正常交通的干扰,实现节约型校园生态景观改造的理念,这是改造面临的问题之二.

2.1.3 如何柔化僵硬的驳岸岸线观音湖沿湖驳岸均为整齐划一的石砌驳岸,除东、北面有部分灌木或草本遮掩外,其余均暴露在外,整体湖岸略显呆滞,缺乏美感;因此,如何运用水景观设计要素进行科学设计,柔化僵硬的驳岸岸线,丰富岸边植被类型,保持观音湖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这是改造面临的问题之三.

2.1.4 如何增设滨水休闲空间观音湖作为校园的主要景观之一,其所在位置位于学生户外活动频繁的地段,其环湖道路均为校园主、次干道,大量的车行与人流阻碍了校园师生亲水的娱乐需求,因此,如何利用优美的观音湖水景,开辟滨水休闲空间,缓解主、次干道交通的压力,为校园师生提供多种类型的滨水休闲场所,这是改造面临的问题之四.

2.1.5 如何凸显校园生态文化的特色在充分挖掘观音湖的景观价值和游憩价值的基础上,如何融入生态文化和校园文化,营建集景观、生态、教育、科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园户外水活动空间,使观音湖成为校园文化、生态文化、水文化展示的载体,这是改造面临的问题之五.

2.2 改造与设计的理念 在观音湖生态景观改造的过程中,引入生态水景的设计理念是凸显节约型校园、生态型校园内涵的重要体现.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是指一切生物的生活状态和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直至1939 年德国地理学家罗尔(C.Troll)首先提出“景观生态”一词后,生态学逐渐被运用到景观设计中来.生态水景是指拥有健康的可持续的生态水环境、能实现自我更新与稳定、具有较好的生态景观形象、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水景观类型[2,5-6],它具有健康的活水系统、丰富的物种资源、自然式的景观特色、与人和谐相处、较高的文化内涵等特征.生态水景设计是以生态整体优化为切入点,研究其内部的信息流、物质流、能量流的途径,进而提出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景观建设和生态建设的设计对策[1].

2.3 改造与设计的原则

2.3.1 可品赏的原则大学校园是一处知识密集的区域,信息的传播和交换频率较大,人群的素质相对较高,对自然环境的审美需求也较其他类型区域高[3].因此,观音湖的景观设计应注重校园文化、生态文化、校园精神的体现,应关注人的求知心理,应较好地整合校园自然资源和教学研究资源,以便能充分发挥校园生态水景观的特色,提升大学校园内的生活品质,激发校园师生的思想感悟,从而使他们能生活于可品读、可欣赏、可获知、可教学的生态景观环境之中.

2.3.2 可持续的原则可持续的水景观应具有水景观要素可循环利用、景观可健康发展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能和谐共存的内涵特征.因此,在对观音湖景观改造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保护、利用和节约原有的自然资源,如水资源、植被资源等,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避免盲目建设带来的环境破坏、工程量的增加和资金的浪费[3];其次,观音湖景观设计要服从校园整体的景观设计,要能完善校园景观脉络和丰富水景观中各类要素的类型与数量,要保持校园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第三,要以人为本,应根据人的行为需求调整景观的空间结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3.3 可游憩的原则观音湖因其优美的水环境及绝佳的地理位置,是校园师生放松自我、愉悦心情、缓解疲劳、进行户外交流与互动的活动场所,因此,改造时需根据校园师生不同层次的游憩需求,划分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1],并依托观音湖水景观构成要素的康健功能,如平静的水可消除人的焦虑;怒放的花朵可愉悦人的心情;植物的芳香可缓解人的疲劳等.合理配置景观要素,构建舒适、健康、美观的滨水活动空间,可满足校园师生多样的行为需求和精神享受[3].

2.4 改造与设计的目标 通过对观音湖生态景观改造以及生态水景观的设计过程,以期达到以下4 个目标:1)优化观音湖湖水水质,实现其自我更新与循环,节约清理成本,营建健康可持续的校园水景观;2)柔化环湖岸线,丰富植被种类与配置方式,保持观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设计多种滨水休闲空间,丰富校园水景观类型,满足师生多样的休闲娱乐需求;4)依托水景观元素,提升校园生态文化品质,凸显校园人文精神,实现环境育人的目的,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4].

3 景观工程与生态水景设计手法

3.1 引水工程——疏通校园水网,设计活水系统 《园冶》中的“水浚通源”、“开荒欲引长流”等强调的是古园中对生态活水的利用[5].因此,在观音湖湖水水质的优化中,应遵循古园理水中活水的设计手法,充分体现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营建充满活力的水生态系统[6].首先,应构建暗渠,疏通校园水网,连通原先相互独立的两大水系,以便形成完整的校园活水水系网络;其次,应优化校园废水处理系统,对学校的废水进行严格的检测,并分排处理,从根本上移除导致湖水变差的污染源;第三,应设计抽水系统,引校园东面闽江之水入湖,并在学校东面的台地上设计出水口,利用地势的落差,使其形成自然的叠水景观和涌泉景观,最后让其汇集到观音湖中,贯通校园水网,以实现观音湖湖水的彻底转换与循环,从而保证校园水脉的澄清宜人和生态活力.

3.2 驳岸软化工程——布设环湖绿化带,营造自然空间 在对观音湖的生态驳岸景观改造过程中,首先沿用了中国古典园林“挖湖堆山”的设计手法,在进行湖底清淤的同时在东西两侧湖中各设一湖心岛,总面积约为1 hm2,与原有湖心岛形成“一池三山”的景观格局(见图2);其次,在观音湖驳岸内侧进行填方,打破僵硬的直线性驳岸,模拟自然水岸的曲线形式,营造环湖绿化带,构建自然式的水岸空间,从而使之具有“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王维《山水诀》)的景观特点.

图2 观音湖生态景观改造平面图

3.3 绿化工程——丰富种群群落,提高景观异质性 在观音湖绿化工程中,种植包括乔木、灌木、草本以及各类挺水、浮水、沉水植物近80 种(见表1),12.5 万株,极大丰富了生物的种群群落,招引了许多水鸟来此栖息.在植被的配置与选择中,秉承以乡土植物为主[6]、四季有景、四时有花、生态自然的设计理念,模拟自然界植物的生存模式进行植物配置,如环湖绿带主要营造滨水湿地景观特色(见图3),以种植滨水植物为主;沿湖道路绿化带打破了原有的乔草型种植模式,设计了种植槽(见图4),补种了乔木、林下灌木、草本花卉等来柔化驳岸岸线,从而形成高低错落、开合有序的空间格局,提高了观音湖的景观异质性,保持了观音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图3 滨水湿地景观

图4 求知路滨水边缘种植槽的设计

表1 观音湖生态景观改造选用植物

续表1

3.4 木栈道构造工程——体现节约理念,营建慢行空间 在对观音湖木栈道的构建过程中,遵循了可持续的设计原则,对已废弃的材料进行了再设计与利用,实现了节约型的校园设计理念,如利用铁路部门废弃的枕木作为沿湖木栈道的横梁,节约了施工成本,降低了因施工带来的交通影响.同时,利用观音湖新增设的环湖绿带铺设了滨水步道(见图5),并结合仿古式的廊、亭、台等景观要素,进行空间组织,使之与木栈道串联贯通,形成了与观音湖景观自然融合的环湖慢行系统,为校园师生提供了一处安静、舒适、美感的慢行步行空间.

图5 环湖步道

3.5 灯光工程——遵循场所功能,提高空间品质 观音湖夜间照明系统的设计是遵循场所的功能特性,采用不同类型的照明形式来营造特定类型的灯光效果,并采用仿古式灯具来点缀空间,与整体“新中式”风格相呼应,如沿主干道一侧的木栈道及求知路采用了仿花格窗式方柱照明系统,满足了夜间大量人群通行时所需的光源亮度;又如环湖休闲平台、木栈道主要以仿古式挂灯的形式来满足夜间活动、娱乐的基本光源需求;而沿湖步道、草坪则采用低矮的仿日式草坪石灯来为夜间散步行走的人群提供基本的灯光导向服务.

3.6 文化工程——问名题字点景,凸显文化内涵 在对观音湖景观改造的过程中,除了凸显生态水景的设计理念外,还充分挖掘了场所在精神及其内涵方面的文化特征,再现了古典园林的诗意空间,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如利用瀑布跌落时产生的水声将水口处的休息亭取名为“听涛轩”;在涌泉处题字为“涌”,以此来表达“春潮涌动、人才涌现、成果涌出、财源涌流、涌泉相报”等寓意;在涌泉对面有一观景亭,亭向湖面,逢阴雨之际,湖面烟波浩渺,朦胧之象可与大海相媲美,故赠名为“阅海亭”;位于观音湖西侧的游廊,因穿梭于荷花丛中,每逢夏日,满池荷花争艳,行廊中,侧手可摘,故取名为“映红轩”等(见图6).

图6 朝阳里的映红轩

4 小 结

大学校园水景是校园景观生态性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文化、水文化、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也是校园师生户外亲水活动的场所之一.大学校园水景的设计不应仅追求其景观层面和休闲层面的功能需求,而应追求其在大学校园水环境的保护、维系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和体现环境育人等方面的作用.只有在大学校园水景的设计过程中引入生态水景的设计理念,融入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兼顾校园师生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需求,才能体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园生态水景观的内涵特质.

[1]王梅.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J].山西建筑,2006(2):21-22.

[2]陈孝青,朱建新,许秀环.校园环境的生态景观规划模式探讨[J].中国园林,2002(3):46-48.

[3]杨建欣,董建文,谢祥财.基于景观三元论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景观评析[J].南方建筑,2012(5):89-92.

[4]李君.高校生态景观规划及设计方法[J].孝感学院学报,2011(3):121-124.

[5]李早.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J].中国园林,2004(12):36-39.

[6]陈跃中,唐艳红.生态水景——规划设计是关键[J].中国园林,2011(10):47-50.

猜你喜欢
驳岸水景观音
天音水景
唐英恭制甜白釉观音坐像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天音水景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观音(七绝)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观音乘凤
自在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