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凯军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 漳州363000)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症,多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呈搏动性、反复发作性头痛,患者颇感痛苦。笔者自2010年以来,运用参芎通络汤治疗偏头痛8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110例偏头痛患者,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按照就诊顺序分为2组。治疗组80例,其中男31例,女49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68岁,平均(42.29±10.11)岁;病程最长6a,最短3个月。对照组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60岁,平均(40.37±10.26)岁;病程最长8a,最短2个月。所有患者均为急性发作期就诊,均经头颅CT和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2004国际头痛协会(IHS)颁布的偏头痛诊断标准[1]。
1.3 统计学处理2组疗效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2组均使用尼莫地平注射液4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次/d,疗程均为2周。治疗组加用自拟方参芎通络汤,组成:丹参30g,川芎15g,天麻15g,白芷10g,全蝎10g,防风6g,当归10g,蔓荆子10g。根据部位不同,使用引经药:太阳经头痛加羌活;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知母;少阳经头痛加柴胡、黄芩;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藳本。每日1剂,分2次口服,治疗2周。
3.1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痊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6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程度明显减轻,伴随症状好转,或发作次数、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疼痛程度减轻,或发作间隔延长、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2/3;无效:头痛无减轻,伴随症状均无明显好转。
3.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疗效比较(n,%)
偏头痛属中医“头风”、“偏头痛”范畴,以内伤居多;或因头部外伤,日久入络,瘀血阻滞,不通则痛。方中选用大量丹参,因丹参有较强活血化瘀作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抗动脉硬化、抗自由基、抗钙超载、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神经细胞凋亡、扩张脑血管等作用,从而改善脑细胞内外离子交换,降低血管活性多肽神经递质,抑制介质受体含量,改善血管收缩,且能提高痛阈,减少脑功能障碍,使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恢复,从而缓解头痛的发作;方中还使用川芎入肝胆经,擅长活血通经、上行头目;天麻、白芷有镇静、镇痛作用;中医认为“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当归、防风、蔓荆子有养血祛风作用,全蝎有搜风通络作用。诸药合用,达到活血通络、祛风止痛的良好效果。
[1]偏头痛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组.偏头痛诊断与防治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94-69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