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德市鼎城区农机局 陈雪斌
随着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机培训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县级农机校的出路在哪?如何发展壮大?笔者以常德市鼎城区农业机械化学校为研究样本,对县级农机校的出路与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思考。
鼎城区农业机械化学校成立于1974年,是鼎城区农机局下属的独立核算二层事业单位。学校坐落在灌溪工业园区,占地4.7hm2,拥有教职工79人,其中二级教师2人、工程师9人、助理工程师17人、会计师2人,大专以上学历28人。在岗34人(其中3人借用),待岗44人。在岗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0%,30~35岁占30%,学校还另外聘请汽车驾驶教练员18人。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培训用车辆30台,电脑42台,钳工、电工、车工、焊工、汽车电化教学、汽车修理等实验室一应俱全。汽车驾驶训练场地33334m2,校办机械工厂有机械加工设备20台套,多功能食堂及阳光工程宿舍可容纳500人食宿。学校本着“政府得民心、部门树形象、农民得实惠”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的原则,致力于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常德市唯一兼有中专学历教育与汽车驾驶培训功能的农机化学校。近40年来,农机校累计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其中汽车驾驶员12642人、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8040人、劳动技能培训460余人,每年培训农用机械操作使用者约3600余人。学校先后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四有学校”、“先进培训学校”、“全国农机科普先进单位”及被常德市政府评为“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鼎城区农机校审时度势,使培训项目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为部门服务走向为社会服务,由培训项目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发展。目前,农机校的培训项目主要分为四大块:一是农机手培训(拖拉机、收割机、小型农业工程机械操作使用等);二是汽车驾驶培训;三是阳光工程培训;四是劳动技能培训。
(1)另辟蹊径找出路。2002年4月,在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召唤下,农机校顺应社会发展潮流,采取全体职工自筹资金自主创业的方式,经省公安厅、省交通厅批准注册成立了常德市岗市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注册资金30万,拥有大小教练车辆10台,专职教练6人;属农机校全额独资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专门从事大小汽车驾驶员的培训。2006年,在蔡家岗租用一块3.4hm2的土地用于驾驶训练场建设。目前岗市驾校资产已达200万元,拥有各类教练车辆30台,专职教练员18人,培训学员从2002年的570人,增至2012年的2160人。10年发展,实现了近四翻番。岗市驾校已如一张闪亮的名片,成为常德全市屈指可数的优秀驾校,2012年获得了湖南省驾驶培训协会颁发的“文明经营 诚信服务”的奖牌,这已是学校第2次获此殊荣。岗市驾校作为农机校的龙头项目,促使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做大做活了教育培训市场。
(2)借力政策闯新路。为了搞好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把国家的惠民政策带到广大农户手中,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到岗市驾校学开车,享受国家补贴1000元”的宣传用语已经深入广大乡村,这一方面宣传了国家的惠民政策,另一方面又为岗市驾校做了广告宣传,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2010~2012年,职业技能培训共培训人员460人。2012年阳光工程培训班共开办了9期共5个专业,其中病虫专业防治、肥料配方师2个专业均为新设专业;学校还开设了焊工和车工2个专业,以满足广大中青年农民外出就业的需求。2013年国家加大了政策倾斜,补贴资金由原来的1000元增加到了1200元,学校阳光工程培训的路子会越来越宽阔。现在学校已先后被评定为国家阳光工程重点培训基地,常德市区两级先进培训基地。
(3)立足本职结硕果。农机校以农机购置补贴为依托,以农机技术培训为主要培训项目,立足本职做好培训服务,坚持学以致用,严把培训考试关,为推动农机事业发展助力。农机校每年培训小型农用机械驾驶、操作员3000余人,大中型农用机械驾驶、操作员600余人。主要做法:①采取集中就近培训,每月1次,免费发放书籍,运用集中上课和自学两种方法。②和农机监理大队联合办学,让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训练结合,从而简化程序,节省农机手时间。③聘请经验丰富的农机专家来校上课以及采取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学模式,生动直观,让农机手更容接受。④充分利用阳光工程政策,让符合条件的农机手纳入阳光工程补贴项目,减轻农民负担。2013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意见,按照学校年初制订的工作目标,加快推进全区农业机械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农机从业者整体素质,上半年共开办培训班3期,新训拖拉机驾驶员190人。
总结农机校取得培训成果的同时,我们现在也清楚地看到其仍存不少问题和困难:一是农机校在编人员多,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二是教学设备配置跟不上新机具的更新,一些培训班还需到农机大户家租用机械作教具;三是部分机手参加技术培训不太积极主动,常规培训有时难开班;四是政府对农机校的财政扶持少,教学设施设备更新资金缺口大。为此,农机校还须花大力气消化现存困难,谋求发展新对策与新措施。
(1)加强队伍建设强素质。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计划安排教师参加学习进修,促使现有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术,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实力。二是教学人员要积极参加农机技术推广实验实践活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及时了解国内外农机技术化发展新动态,掌握新型农机具的性能指标和结构特点。三是对教工职分类管理,教学人员、教学辅助人员、生产经营人员分类定岗定责。
(2)多方出击争取支持。一是多渠道筹集经费,争取政府项目资金扶持及培训资金投入的增加。区农机局要积极主动为农机校寻求政策项目及争取上级部门扶持,同时农机校要与监理站、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等加强联系和配合,充分发挥农机管理系统整体功能,树立一盘棋思想,从而助推农机培训工作更快更好的发展。二是争取财政预算经费增加,农机校运营成本高,人员负担重,建议地方政府能高度重视农机校的生存与发展,在经费预算上给予大力的支持,让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3)不拘一格拓展项目。一要联合相关部门办学,进一步发挥阳光工程培训基地优势,开设农机农艺综合性技术、经济作物技术、林业技术、现代农业管理、设施农业管理等专题培训,充分发挥农机校的现有师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效益。二要因地制宜开展多种技术和人才的培训,不受培训形式、内容和时间的限制,提倡跨行业、跨区联合办学。鼓励兴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技工班等,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统筹兼顾,综合发展。
(4)组建综合服务平台。2013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就是要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激发农业发展活力,这昭示着中央高度关注谁来种田,怎么种田的问题。农机校可利用自身的优势组建服务平台,开发经营服务项目,消化富余人员。一是适应农机快速发展的要求,利用自身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组建农机维修服务网络,创办农机维修配件服务公司;二是适应农村改革发展需要,利用自身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组建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如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作业服务合作社等;三是成立专业资质鉴定机构,为新时代农民提供专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