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华 唐长瑛 毛孜毅
公务员作为行使公权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个人的快乐与幸福,更关系到公务员能否忠实有效地履行职责,决定着执政的基础和施政的效果。[1]从目前研究的成果来看,我国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乐观。江西省直机关工委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2009—2011年,有19.5%的公务员可能存在心理异常现象,20.2%的公务员个别因子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偏执、抑郁、焦虑、躯体化等问题相对突出。因子分大于2分小于3分的人数百分比超过10%的有7项,从高到低排序为:强迫症状 (25.2%)、人际敏感 (20.7%)、敌对(17.0%)、偏执(16%)、抑郁(15.6%)、焦虑(11.7%)、躯体化(11%)。2010—201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专题调查”,调查显示,“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总体评价”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率仅为48.7%。[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2011年底,中纪委(监察部)和中组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指出,“少数干部心理状况存在与形势、任务不适应的问题,不仅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不幸,也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不利影响”,并对探索建立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出明确要求。[1]构建中国特色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是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和公务员队伍的深刻变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紧迫任务和必然选择。[3]
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指相关机构和人员,遵循公务员心理健康规律,面向全体公务员所提供的心理促进工作,以及围绕此工作的理论研究、教育培训、管理支持、组织保障等组成的系统。[4]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架,应包括理论体系、实施体系、支持体系、保障体系四个纬度(见图1)。
图1 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模型
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服务主体、建设目标四个方面。
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加强教育管理,注重人文关怀,不断提高公务员心理素质、增强党性修养、促进全面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公务员队伍,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组织保证。[5]
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该坚持三个原则[6]。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做到面向全体公务员,促进全面发展,实施全程服务。面向全体公务员,即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对象包括全体公务员,而不仅仅是公务员的心理问题和有问题的公务员;促进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服务的目的,是促进公务员心理潜能的全面开发、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消极心理的预防和矫正;从遴选开始,直至离开公务员队伍,实施全程服务。二是坚持遵循人的思想活动形成与发展客观规律的原则。尊重公务员的个性心理与思想实际,遗传因素、教育因素和认知因素并重,有针对性地进行疏通引导,帮助克服不良思维方式,改善思想方法,优化思维素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三是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做到严格教育管理与注重人文关怀相结合;提高个人修养与创造良好环境相结合;早期预防与心理危机干预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方法手段相结合。四是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原则。积极心理学在20世纪末由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Seligman M.E.)提出,它以一种新的视角诠释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7]。
根据中国国情和干部管理工作的实际,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的主体除了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还应该包括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即国家机关和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进行管理的工作人员。
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公务员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降低公务员心理亚健康的比例;促进全面发展,提升公务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提高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建设一支身心健康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素质公务员队伍。
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我国教育、卫生等心理健康服务模式,结合部分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的实践经验,可以构建预警、预防、干预“三预”结合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体系。
把心理健康作为选拔录用公务员的必要条件,把心理素质作为考察干部德才的重要内容,把心理调适能力作为衡量干部综合能力的重要方面。从进入公务员队伍开始,就对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建档并追踪调查。建立公务员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给各级组织全面及时了解所属公务员的个性特征、气质类型、人格特质提供科学依据,为干部队伍的管理建设奠定科学基础。及时发现公务员面临的心理困境,将心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目前,我国公务员心理疏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研究工作尤为重要。要积极研究开发符合我国公务员特点的心理素质测试系统,制定适应中国国情的公务员测试量表,采取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公务员心理健康进行系统、统一、全面而长期的研究,掌握公务员心理问题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预警能力和服务水平。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根据公务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和提高公务员心理素质的需要,进行分级分类培训,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学会认识、管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用积极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平和的心态面对问题,用正确的方式处理矛盾,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来。引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防止在各种诱惑和不正当利益面前心理失衡,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正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和优质高效的工作。
要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加强青年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帮助他们增强对职业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职业困境的控制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和基层培养历练。
对可能存在心理异常人员特别是心理危机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援助、早干预,有效杜绝心理极端问题发生。
在遇到突发事件,特别是重大突发灾害时,公务员比普通人承担更大的责任,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要将心理干预应用于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一方面,在制定救援方案、组织抢险时,将心理干预(暗示、感染、榜样等)应用于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中,稳定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提高公务员在灾害性创伤后的心理重建能力,避免应急后心理障碍的产生。对公务员因心理危机引发的极端事件,要积极做好事件调查、善后处置等工作,及时公布事件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消除负面影响。对事件当事人的亲属、同事等相关人群做好安抚工作,及时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支持体系包括个体、组织、社会三个方面,要三者并重。
孔子说:“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自胜者强,一个真正强大的人,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不断战胜自己。公务员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关键还在于自我调适。一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礼记》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加强个人修养,才能治国平天下。二要对自我有全面正确的认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认识你自己”。认识自己对于心理健康非常重要,但认识自己以客观全面的态度评价自己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三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和倾诉,采用正确的方法释放压力,排解不良情绪。培养坚定的意志,正确对待工作中的挫折与失败和个人的“进退留转”。培养合作乐群的性格,用真诚、信任、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与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四要学习运用心理疗法进行自我治疗。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公务员综合素质较高,对自己所作所为的觉察、体会、醒悟和修正的能力较强,可以通过合理化(酸葡萄与甜柠檬)、补偿(东方不亮西方亮)、升华 (享受工作、变压力为动力)等提高自我心理防御能力,也可以有意识的运用心理疗法进行自我治疗,如“暗示疗法”、“冥想放松法”、“运动疗法”、“音乐疗法”、“阅读疗法”、“休闲疗法”、“园艺疗法”、“格式塔疗法”等,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8]。
一是建立民主、公正、公平的用人制度,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创建积极健康的组织文化。融洽人际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增强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和凝聚力。三是培养良好的团队沟通。渴望被尊重、被聆听、被欣赏,是人性的基本要求。现代企业正在推广的EAP员工帮助计划,最早就是来源于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管理学中经典的“霍桑实验”。坚持和完善干部谈话制度,加强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通过这种方式,使组织成员交流感受、诉说意见、发泄情绪、提出建议。
一要加大公务员心理疏导的社会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氛围。二要建立社会情绪宣泄机制,发挥“排气孔”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压抑不是从根本上处理负面情绪的好办法,要让情绪有适当的宣泄机会。除了自我宣泄、组织内部宣泄,还可以引导理性的社会宣泄,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表达思想、意见和诉求。三要发挥家庭在公务员心理疏导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血浓于水,家庭成员朝夕相处,互助无私,在面临心理困境时,来自家庭成员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对提高公务员心理应激能力至关重要。
为了能够保障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的顺利实施,必须在政策、组织机构、经费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欧美等国家,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服务已被纳入社会健康保障体系。可以借鉴美国健康促进的相关政策,加强立法建设,适时修订《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为公务员心理服务提供政策和法律保障。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关心公务员心理健康、提高公务员心理素质纳入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有关部门要发挥优势,齐抓共管。
构建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三级管理模式,即以组织人事部门为主体的宏观管理,以专业协会为主体的行业管理和以单位为主体的内部管理。宏观管理负责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导检查;中观管理主要负责服务规范的制定、业务指导、从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审核等;单位内部管理负责相关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三个层面的管理相互结合,互相配合,各自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世界上有些国家已经形成比较完备的投入体系,通过政府资助、社会支持、医疗保险和个人资助等途径来保障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的有效投入,对于民间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也进行鼓励和资助。如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的诊疗服务大多可得到保险公司和医疗保险系统的付费。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的经费,应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渠道筹措,鼓励单位、团体、个人资助心理健康工作。
建设一支专业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的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队伍,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设立机关公务员心理健康顾问,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测评,开展心理健康科学知识的普及,进行心理咨询,对公务员的心理问题及时予以指导和帮助,帮助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方案和对策,并进行适时干预。
综上所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长计议,统筹规划,科学推进。
[1]中纪委(监察部),中组部.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Z].2011.
[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课题组.公务员压力与心理健康现状调查[J].西部大开发,2012,(8).
[3]霍团英.中青年处级干部心理健康及人格特征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
[4]李景华.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与管理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 2008,(10).
[5]潘莉,等.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 2007,(2).
[6]李皓,等.公职人员的人格与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3,(3).
[7]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8]石磊.干部心理健康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