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艳
近年来现代服务业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学者普遍认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甚至将现代服务业作为推动本国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质量提升的引擎[1]。从行业分类考察,现代服务业可分为生活性服务业 (如旅游酒店业)、生产性服务业(如仓储物流业)、公共性服务业。近年来我国的现代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率与同期GDP的增长率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与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率相比其差距更加明显。这说明我国的现代服务业亟待进一步加快发展,要努力提升其技术知识含量水平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质量优化[2]。
然而,要想有效提升我国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就必须首先对其发展现状(包括区域间的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行业的发展。鉴于此,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对我国各省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从技术效率角度进行测度,对影响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展开实证分析,并探讨某些因素的影响效果在不同区域存在的差异性。
区域间人口、面积、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采用相对效率指数来比较不同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合适[3]。而且,超效率模型适合于相对技术效率的评价[4]。综合各方面因素后,采用该模型来测度我国31个省市的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产出水平采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来体现,投入规模用现代服务业中各行业的年末从业人数和资本存量数据来体现。进一步地,为了使考察期内各年的数据具有可比性,采用2005年不变价格进行缩减。所需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2012)》以及各省市地方统计年鉴及相关学者的专门研究报告。
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得的各省市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总体上各省市的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在考察期(2005—2011年)呈现出稳步提升的趋势,但整体还是处于不太理想的状态,且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效率值平均而言最高(1.151),中部次之(1.012),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最低(分别为0.931、0.907)。从效率测度值可知,超效率值大于1的数据点比例还很低,也就是说各省市的现代服务业离服务资源实现优化配置的目标还有较长的距离。即使是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江苏、浙江),其技术效率有待提升的空间还很明显[5],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就更是如此。相对效率值小于1的决策单元(省区),其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技术效率是欠缺的,说明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资源投入不足或产出效果不佳的情况。
查阅已有研究成果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影响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的某些因素 (如人力资本、市场开放性等)进行过分析,但大多仅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未对影响因素开展系统性考察。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后,提炼出产业融合、人力资本、产业集聚、产权结构、市场化水平、地区文化差异性等因素,从影响机理角度探讨其对现代服务业发展可能产生的作用,以便为进一步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
表1 全国各省市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测度结果(2005—2011年)
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行业之间互动所需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信息技术通过两者的相互作用在彼此之间实现渗透,从而改变各自的生产函数,促进产业融合[6]。Akcomak认为,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不同产业间互动融合的成本,同时它也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必要条件[7]。而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要加快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其中值得关注的环节,就是促进现代服务业内各行业间及其与产品生产性行业间的融合[8]。本文将通过经验数据进一步验证这些观点,并采用每百人中固定电话用户数量来衡量信息化水平,以此来间接体现产业融合的程度。
Vandenbussche认为,在生产过程中人力资本和其他物质资本相融合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效率,并指出服务业质量的提升有赖于相应专门人才的支撑[9]。学者应勤俭指出,我国离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其中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高级专门人才严重不足,这对该行业的发展无疑会产生很大的阻碍[10]。另外,也有学者认为应完善高校中现代服务业学科的建设,同时要健全现代服务业各类社会资质认证制度,为该行业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的提升提供支持[11]。总之,已有研究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的影响,但影响的强度和方向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采用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数,来近似体现我国各省市该行业的人力资本存量。
国内外学者关于现代服务业集群发展对该产业增长影响的研究,主要从市场需求与交易成本两个角度展开[12]。Fox认为,现代服务业通过集群发展产生集聚效应,能够有效地降低集群内各企业的服务供给成本,且众多企业或相关机构的集聚有利于增加对服务的需求规模,同时他认为集聚的形成必然要求相应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各类信息、技术、人才的汇集,这些恰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所必需的[13]。然而,有必要进一步具体验证现代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各省市该产业发展的影响,其集聚程度用反映产业集中度的赫芬达尔指数(HHI)近似体现。
学者刘纯彬认为,政府若对现代服务业进行过多的干预,则会阻碍其发展,他指出甚至一些政府行为本身已经是对该行业服务行为的替代,这对该行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14]。国外学者比较普遍的观点是,经济主体中的私有产权比重越大,其运营的自主权程度就越高,经济效率也可能越高。然而,这一推理有待进一步在具体的经济运行环境中进行实证检验。现代服务业产权结构状况,采用该行业内国有资产占行业全部资产的比重来近似体现。
我国学者樊纲等就“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相对指数”展开过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综合考察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私营经济发展、产品和要素市场的发育、市场中介和制度完善状况的基础上,获得了体现各地区市场化水平的相关指数。具体区域范围内市场化水平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显著性及强度,还需通过实证的方式加以验证。本文采用樊纲等通过研究所获得的市场化指数(2005—2011),来近似反映我国各省市的市场化水平。
国内外一些学者指出,影响某一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因素除了基础设施、法规政策等硬性环境之外,还有一些软文化因素(如服务文化、不成文的规则等)也会对该产业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这种文化方面的因素所导致的地区差异性,对我国各省市现代服务业的具体影响强度,还需要进一步加以验证。本文将通过设置地区变量,来反映因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各省市间的地区差异性。
本文试图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人力资本、(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产权结构、市场化水平及地区文化差异性等解释变量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应,且试图了解某一解释变量,每改善1%能给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带来多大百分比的改善幅度。在此,选择如式(1)所示的对数模型用于实证研究。需要指出的是,式(1)中尚未加入地区(文化)变量,这一变量将在后续环节加入。
式(1)中,i——横截面单元,代表由全国各省市所组成的截面样本;t——时间序列单元(2005-2011年);eff——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hum——人力资本存量(从业人员数);ic——产业融合程度或信息化水平(户/百人);foc——产业集聚或集中度(通过对相关分指标的复合得到);str——产权结构 (国有资产比重,%);mar——市场化水平(市场化指数);α——原始截距项;u——随机误差项。
另外,为了体现难以直接量化的地区文化因素所导致的地区差异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并且试图探寻这种影响效应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最终选择个体时刻固定影响变常数项模型进行具体实证研究,其模型形式如式(2)所示。
式(2)中,Ci——地区差异参数;St——时间虚拟变量;α+Ci+St广义常数项或截距项。因数据有可能带有异方差和自相关等问题,故使用FGLS法进行模型估计,其估计结果列示在表2中。
表2 全国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影响因素估计结果
由表2可知,全国层面的模型估计效果比较理想,调整后的可决系数为0.8671,DW=2.0113,F统计量为16.4515。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融合、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度都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程度各异的积极作用,而现代服务业内国有产权所占比重(即产权国有化倾向)对该行业的发展具有负向影响。从自变量的影响效应考察,强度最明显的是产业融合程度,其系数估计值为0.4853;其次为产业集聚度,其系数估计值为0.4356;再次为产权结构,其系数估计值为-0.4342;市场化水平和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效应相对较弱,仅分别为0.2856、0.2446。从经济学含义考察,意味着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度、产权结构状况、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存量每改善1%,将引起我国现代服务业技术效率分别提升 0.4853、0.4356、0.4342、0.2856、0.2446 个百分点。
近年来,由于全国各省市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现代服务业内部各行业间及其与第二产业间的融合程度不断提升,故产业融合变量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效果比较明显。人力资本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强度较小,且在5%的水平下不显著,仅在10%的水平下显著,这也意味着加强对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本的投资应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各省市应当切实加快各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与开发,以努力提高人力资本在该行业发展中的贡献度。市场化水平的影响强度为0.2856,也说明总体而言全国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有待加快,并需持续扩大其影响效应。
进一步地,表3列示了地区差异参数Ci的估计结果,从中可知全国31个省市的估计值存在较大差异。这说明由地区文化的不同所导致的地区差异性,对各地区现代服务业的技术效率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另外,从表3中还可以看出时间虚拟变量St的一系列估计值,并可观察到这些取值在逐渐增大。取值的变化趋势充分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区差异性变量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在逐年增加,这意味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软文化的营造和培育,这是相关管理者所必须注意的。
表3 地区差异参数及时间虚拟变量的估计结果
由于现代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助推器的功能,故对其技术效率及其关键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表明:产业融合、人力资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度、产权结构等因素在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不过其影响强度及显著性程度有所差异。就全国层面而言,产业融合程度的影响强度最大,其次为产业集聚度,再次为产权结构状况,而人力资本和市场化水平两个变量的影响强度相对最小。这也意味着相关地区政府部门及服务企业,要将服务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加强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其对该行业发展的应有作用得到彰显。另外,无论是哪一类地区,都应当注重有利于本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地区文化的培育,软文化将对各区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地区要善于将文化优势转化有经济优势。
[1]王恕立,胡宗彪.中国服务业分行业生产率变迁及异质性考察[J].经济研究,2012,(4).
[2]闫星宇,张月友.我国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6).
[3]Markusen J, Rutherford T D.Trade and Direct Investment in Producer Services and the Domestic Market for Expertise.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38).
[4]田家林.我国服务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分析——基于超效率 DEA方法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10,(11).
[5]靖学青.上海服务业与长三角经济联动发展的实证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2,(3).
[6]付明卫.技术外溢与企业创新——来自企业微观调查数据的证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7]Akcomak I S, Weel B.Social Capital,Innovation and Growth:Evidence from Europe.European Economic Review,2009,vol.53,(5).
[8]李大明,肖全章.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差异因素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4).
[9]Vandenbussche J,Aghion P,Meghir C.Growth,Distance to Frontier and Composition of Human Capital.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6,vol.11,(2).
[10]应勤俭.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目标及路径选择——基于立足长三角、服务全中国的视角[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2,(2).
[11]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2).
[12]石忆邵,施玉麒.国际大都市服务业用地的演变特征及启示[J].天府新论,2011,(5).
[13]谌飞龙.产业集群“大共生”治理的形成逻辑及运用框架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14]Fox J T,Smeets V.Does Input Quality Drive Measured Differences in Firm Productivit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1, vol.5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