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杨 伟 秦继平 郑家余 王毓江 执行:林生菊 丁忠国
牌。全面推进信用社会建设,加快打造诚信城市,是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吸引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近年来,合肥市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目标,以创建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为重点,强力推动诚信制度建设,取得了不俗成绩。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在香港发布的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中,合肥市政府当选“中国城市十佳诚信政府”,并相继被评为“全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全国十大经商成本最低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
2012年12月26日下午,思想道德建设合肥论坛在合肥市政务中心举行。这次论坛以“城市发展中的道德力量?诚信文化”为主题,论坛指出,政府只有提升自己的信用指数才能取信于民,才能助推经济的发展,合肥市决策层显然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信用建设,政府责任重大。政府不仅是整个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者,而且是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者。政府需大力建设诚信文化,使之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道德基石。如果政府不讲信用,对外失信于投资者,对内失信于广大群众,就没有公信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可言,也将直接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
2003年,合肥市信用建设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负责全市信用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制定信用建设政策法规,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市信用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编制信用建设总体规划、研究起草相关政策法规、组建联合征信机构,承办各项具体工作等。2007年7月由合肥市发改委草拟,合肥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合政办[2007]41号)》。规定为加强统筹协调,市政府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员会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指导推进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合肥市发展改革委员会。
近10年来,合肥市坚持从党委政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以实际行动倡导“诚信”的价值取向,以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不断提升道德诚信的正能量,大力培育和弘扬诚信文化。
“很多企业都认为,合肥的政务服务高效、信誉度高。所以,公信力很重要,只有提升了信任指数,经济发展的指数才会上扬,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会上升。”吴存荣表示,政府诚信能够带来公信力,但公信力也是“易碎品”。“因为政府一旦失信,你说的话、做的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所以政府必须实实在在地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
那么如何让群众相信政府呢?据介绍,近年来,合肥市委市政府恪守“三项承诺”,即:大建设不挤占民生工程一分钱;政府性投资的建设项目不差工人一分钱;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不得在银行发生一起逾期贷款。此外,合肥市坚持对老百姓公开承诺,每年实施“33+X”项民生工程,以实际行动、更多实惠取信于民。
诚信文化的建设离不开先进典型引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最易感动身边人。“这些年,我们大力颂扬群众认可的‘最美人物’,大力褒奖群众身边的‘平民英雄’,大力宣传基层的‘凡人善举’,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涌现出一大批‘最美’人物,入选‘中国好人榜’总人数位居省会城市前列。”吴存荣告诉记者。
合肥通过社会宣传、新闻宣传、行业宣传和企业培训,在全社会营造了参与“信用合肥”建设的浓厚氛围,帮助大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全社会共同守信的氛围,使诚信成为全社会普遍的自觉行为和共同准则。建设诚信文化,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当前,合肥正在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大力建设诚信文化,将成为支撑城市发展的道德基石。
打造诚信城市,政府既要充分发挥垂范和先导作用,又要依靠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不断完善监管机制,在健全信用制度、强化信用监管、规范信用行为等方面切实履行职责、有所作为。
为更好地、全面地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打造政务诚信,合肥市主动适应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形势需要,探索了一系列制度管理模式,坚持以制度塑造政务诚信。
一是实行“统”“分”治理,创建“6+3”城市建设管理新体制。一方面,强化分权治理,实行“六分开”。按照城建管理自然流程,将城建管理职能科学分解为规划、设计、招标、投资、建设、审计等六大环节,采取“六分开”形式,分别设立或划转给政府不同职能部门,实行分权治理。另一方面,强化统筹管理,实行“三协同”。将原来实行分散管理的项目征地拆迁、沿途管线迁建以及园林等项目工程外围作业三大环节,纳入城建管理大盘统一部署调度,做到及时跟进,协同作战。
二是强化统筹协调,创建“三个一”管理新机制。为有效预防分权治理中可能出现的监督不力、各自为政、推诿扯皮等问题的出现,强化了管理统筹协调机制,探索建立了以“统一筹划”、“统一调度”和项目“一体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三个一”工作运行机制。首先,强化决策管理,建立统一筹划机制。成立了由市长为指挥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为副指挥长的市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负责全市大建设工作的统一决策和部署。其次,强化协同问效,建立统一调度机制。在此,强化项目组织,建立一体化管理机制。对项目涉及的管杆线迁建、绿化工程以及主体工程实行一体化管理,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施工,有效提高了城建项目建设的品位和速度。
三是坚持审时度势,致力创新管理“五项制度”。为有效治理城市建设中可能出现的工程质量、速度、效益和腐败等方面问题,明确提出了“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管理要求,紧扣关键环节,致力推进投融资、招投标、项目管理、拆迁安置、项目审计等五项制度创新,先后创建各种制度近百项,保障了城市建设管理领域成为一方“净土”。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倾力打造“阳光地产”。加强信息披露,是实现充分竞争和公平竞争的重要前提。合肥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在土地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创新,营造阳光透明市场环境。将市、县经营性用地统一到市招投标中心组织上市,建立项目规划优选机制,广泛引导意向投资单位对土地开发进行深度研究,优化整合最优开发项目。在经营性用地出让中,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全国率先推行经营性用地“定期推介、全国公告、政府拆迁、净地出让”,所有企业一律平等地参与公开竞争,先后在北京、深圳等地成功举办4次大型经营性用地推介会。
五是严把公务员入口“诚信”关。人才是信用政府建设的重要基础,合肥市历来高度重视公务员诚信考录工作建设,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用人标准,在公务员考试前、中、后均严把公务员队伍入口的“诚信”关,建立起合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合肥市构建了“统”、“分”益彰的管理结构、透明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和“靠制度运行”的监管体系,强化了权力制衡和约束,提升了政府管理水平和效能,形成了具有合肥特色的政务诚信制度体系,为推进合肥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极大地优化了发展环境。
对此,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张庆军总结说:“过去五年,‘六分开’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更加完善,“借、用、还”一体的投融资新体制良性运转,招投标管理体制成为走向全国的‘合肥模式’。”
与此同时,合肥市组织了市质监局、市安监局、市工商局、市经信委、市招管局、市旅游局、市房地产局、市建委、市地税局等部门在技术层面着力构建了商务诚信系统,组织市环保局、市教育局、市房地产局建立了社会诚信系统,组织市检察院、市法院、市司法局构建了司法诚信系统。
在此过程中,合肥市发改委建立并完善了“一网一库”。首先是对“信用合肥”网站进行了维护更新,提供相关政策、信息的查询,添加了与其他省市信用网站的链接,以达到学习、宣传、查询的目的。
其次是开发了“合肥市信用建设档案管理系统”,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将保险推销员、注册监理师、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和律师等5类重点人群,以及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信息进行录入(市人社局提供企业参保信息、市工商局提供企业身份信息、市国税局提供企业纳税信息、市地税局提供企业纳税信息、市质检局提供企业行政许可证信息、市海关提供企业分类管理信息、市科技局提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信息),并且在“信用合肥”网站实行信息公开和共享,供有关单位和人员查询相关信息。
商务诚信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生命线的作用,而企业诚信又是重中之重。合肥市正着重引进有实力、有信誉的大企业、好企业,建立企业信度惩戒机制。同时,也把不守诚信的企业对外公开,严重违规的驱逐出合肥市场。
“诚信是市场经营的通行证,也是对外开放的信用卡。”吴存荣认为,企业讲诚信,既是对其自身发展的要求,也对整个合肥市场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制度的规范,将不守诚信的企业对外公开,严重违规的驱逐出合肥市场,使得合肥经济发展拥有一个诚信的平台,是“讲人情,重关系”向“讲法制,重理性”的转变。为了推动企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采取了三大举措:
一是为提高企业信用意识和水平,合肥市发改委委托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对企业进行免费信用评级,2007年启动企业信用评价工程试点工作。合肥市共有357家企业参加评级,获评企业140家,覆盖合肥市所有辖区。这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向省发改委上报企业信用建设项目,申请年度“信用安徽”专项资金。从2005年至今,合肥市共有15家企业被评为安徽省信用建设示范企业,专项资金不但给企业发展壮大创造了硬件条件,而且引导规范企业讲诚信、守信用,对于企业长远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按照《关于印发安徽省信用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做好信用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切实做好合肥市信用服务机构初审备案管理工作。
据了解,目前,合肥市已经有部分政府部门、银行机构建立了自己的信用库。例如,人民银行就有一个包含了合肥市2.7万户企业、308.3万自然人的信贷征信系统;工商部门有以“企业电子档案”为基础的企业分类监管和单一信用认定记录;招投标中心也存有“公共资源交易诚信体系”;税务部门还有基于企业纳税征管信息数据库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合肥市正计划将所有这些信用库“联姻”,组建一个统一查询平台。
这一平台建立后,合肥市企业、个人的信用记录都将有据可依。如建筑施工企业是否曾经拖欠工资,中介机构、商家有没有信用问题,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查询到。
“未来五年,合肥将进一步加快智慧城市、信用城市的建设。”张庆军在今年1月份的合肥市人代会上表示。与此相印证的是,在此一个月前,2012年12月,经省政府同意,合肥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申请列为安徽省信用城市建设试点市。
为抓紧推进有关申报工作,合肥市委托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编制《合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目前规划文本初稿已完成。
信用城市建设拟突出三大主体、三大模块、四大领域。三大主体分别是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及社会组织。三大模块分别为信用数据的采集整合、提供具有主观评价的信用报告、信用报告的结果运用。四大领域分别是,在金融领域方面,完善企业债券发行主体信用记录和披露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债评级体系,定期对发债主体进行信用信息披露,防范违约风险;在环巢湖污染治理领域上,将环巢湖县(市)区和企业污染排放达标,以及污染治理工程进展状况作为征信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评级方法,出具信用报告,为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实现提供信用保障;在招投标领域方面,将投标主体社会信用状况作为政府招投标评定的重要内容,采用权重方式计入评分,限制严重失信者参与交易;申请市级财政资金和国债项目资金领域引入信用评价制度,在各类投资项目审批、财政性资金和补贴使用以及其他行政审批环节,参照使用个人、企业、部门信用报告,并将评估结论用于部门决策。
信用城市建设大致分为三个时段。第一阶段,合肥市要花两年时间完成人、财、物的到位,开始逐步启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第二阶段,到2015年左右,实现市级社会信用基础性法规和标准体系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联合征信系统框架初步形成,信用监管体系基本确立,信用服务市场初具规模,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有效发挥。此外,围绕全市重点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要取得初步成效,社会诚信环境有所改善,恶意失信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信用体系建设居全国领先地位。第三个阶段,到2020年,建立健全符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管理目标要求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今后,合肥将继续从实际出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确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领域,进行优先突破。一是企业债发行领域。企业债券融资是直接融资渠道,对提升城市承载力、改善民生和生态环境、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合肥将依托信用建设,优化发行申报流程,政府配合有市场公信力的评级机构全面评价宏观风险、行业风险、财务风险等因素,出具权威信用报告,降低发行成本,有效管理企业债发行风险。二是政府招投标管理领域。将招投标主体社会信用状况作为政府招投标评定的重要内容,招投标中心依据信用报告内容,采取权重方式计入评分,限制严重失信者参与交易,取消交易主体一定时间内招投标资格。
在中部崛起乃至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合肥无论是作为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省会城市的一员,还是作为中国欠发达地区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甚至样板,其在建设信用城市过程中所贡献的科学发展成果,无疑对促进中部的崛起乃至助推中国城市化进程,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吴存荣说:“合肥市应打造自己的诚信品牌,彰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形象,使这座城市彰显出诚信道德的独特魅力。”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