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接海 李伟山
生物医药作为太和县首位主导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据统计,截至2012年,太和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医药类工业企业已实现产值42亿元。太和不仅成为阜阳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和主战场,同时真正做到了服务皖北、辐射中原,而太和经济开发区也陆续摘得“安徽太和生物医药和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系列荣誉。
成绩属于昨天,昂首向前的太和人早已准备好迈入下一个征程,“百亿园区、千亿产业”正是太和人的新目标。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踏上新征程的太和医药产业,也迎来了众多新兴企业的加盟,这其中就包括德信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德信佳由德信佳新药技术研究中心、济南德信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菏泽德信佳化工有限公司以及安徽德信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组成。成立于2007年的德信佳,仅仅用了6年的时间,就迈进了“亿元俱乐部”,并成为赛诺菲、默克等世界药企巨头的第一供应商,其崛起速度之快引起了业界的普遍关注。解码德信佳的崛起,也从而具有了聚焦太和新兴医药企业的样本意义。
“我踏入医药行业算是误打误撞的结果,除了本科学习有机合成外,硕士及博士读的分别是陶瓷和钢铁专业。”德信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坤告诉《决策》,“但我的妻子是一名资深的医药行业销售高管,可以说是因为她一次机缘巧合的实验,我才走进这个行业。”
2007年,刚刚博士毕业的许坤,从妻子口中得知其所在公司遇到了一道技术门槛:公司为研制出一种治疗哮喘的中间体药物噻托溴铵花费了两年的时间,却仍然一无所获。无意插柳柳成荫,抱着玩票心态的许坤却在三个月内成功研制出了噻托溴铵。掌握了这项“独门秘笈”的许坤,通过为其他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赚了5万块钱,而这也成为许坤创业的第一桶金,随后他与人合伙创办了凤山恒坤化工有限公司。
“凤山恒坤我们经营了4个月,结果亏欠了40多万,合伙人也撤资另起炉灶,甚至在出走后反过来散播我们公司的谣言。”如今谈起这段创业初期的经历,许坤已经能够露出释怀的笑容,“最后关头我选择了坚持,2007年6月,我孤注一掷,用公司最后的2万元资金参加了上海的一个国际医药展览会。就是在这个展会上我们迎来了转机,凤山恒坤签下了三笔总价达100多万的订单,通过资金拆借运作最终完成订单并偿还了债务。”
经历初次创业挫折的许坤痛定思痛,2008年5月注销了凤山恒坤,成立了济南德信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营拥有技术垄断优势的噻托溴铵中间体产品。“现在回头想想,我应该感谢那段创业失败的经历。”许坤说,“‘德信佳’这个名字是我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德’意思就是想做事想做人,品德是成事的前提;‘信’是指对客户要诚信,而自己则要自信;‘德’和‘信’都做到后,这个企业一定会做好,这就是‘佳’。”
皇天不负有心人,二次创业的许坤带领德信佳连续4年实现了几何式增长。2008年当年德信佳就创下了年销售收入686万的佳绩,2009年则暴涨到3700万,2010年由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全年销售额维持在5000万左右,直到2011年德信佳突破瓶颈,一款初期并不看好的哌啶衍生物产品意外成功,销售额达到9000万。
“可以说,2011年对于德信佳来说是一个里程碑。我们不仅成功开发了新的主力产品,突破了企业增长的瓶颈,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太和的新生产基地——安徽德信佳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正式动工了。”许坤娓娓道来,“安徽德信佳从设计到建造都严格按照高标准推进,不仅因为我们的产品主要出口到国外市场,也因为在这里我们将转型上马药品制剂生产线,这一切都要通过G MP等相关认证。”
据悉,太和公司作为德信佳新药生产及研发基地,总投资2.5亿元,占地150亩。1期年产200公斤噻托溴铵原料药、300公斤噻托溴铵酯和东莨菪醇中间体生产线将于今年11月建成试产,预计可实现年产值4亿元,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吸纳100余人就业。而德信佳跨越式发展的序幕,也正从太和缓缓拉开。
“在我看 ,德信佳的第一个五年其实就是打基础 我们不仅拥有三个分公司,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成立了自己的新药技术研究中心和三个药物研究所。这就不仅搭建起了公司生产经营的框架,还为公司未来的腾飞积蓄了力量。”从许坤未雨绸缪的缜密规划中,我们不仅看出了德信佳蓄势待发的姿态,也看出了他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视。
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德信佳从成立伊始就十分清楚科技创新对于医药类企业的重要性;而作为学者创业的典型代表,许坤更加明白科技创新与人才战略密不可分,都关乎到企业长青。
仅德信佳新药技术研究中心就有博士3人、硕士16人,并且60多名员工全部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拥有高级职称者6人,中级职称者11人。目前,研究中心小试团队每天可做30步高难度合成反应实验,同时进行5项新品种药物研究实验;而中心同样具备强大的研发项目工业转化能力,可同时平行完成5个产品的中试放大任务。
除新药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公司定制产品研发、新药品种筛查和医药数据查询等任务外,德信佳还与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天津大学联合成立了三家药物研究所,分别主攻新药研发报批、原料药研发和手性药物技术研究业务。不仅如此,德信佳自成立以来就积极与中国医学科学药物研究所、中国医药集团等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了紧密的合作研发机制,切实提高了自身的研发水平,确保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科技战略本质上是一种人才战略。为了提高研发机构的产出效率,激发科研团队的研究热情,德信佳初步摸索出了一套激励为主、奖罚分明的人才管理机制。
“我们在新药研究中心这块推行股份制改革,就是把公司20%的股份拿出来,分配给中层管理人员,让他们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翁’。”许坤说道,“在其他子公司,我们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年初我们给每个子公司定下全年销售目标,年终超出任务目标的利润只需向公司上缴50%,余下由各子公司的一把手进行二次分配。”
作为公司新的研发及生产基地,安徽德信佳针对优质人才推出了更为诱人的保障机制。“首先太和开发区将针对园区人才开发建设一片公租房,作为企业我们保证来到安徽德信佳的高端人才住宿条件不低于两室一厅。”许坤说,“同时我们通过资助阜阳籍生物医药专业大学生,来提前锁定专业人才,并且实行‘太和—济南’科研人员互派交流培训的制度,确保我们的研发队伍没有短板。”
在公正的激励机制刺激下,德信佳的各个科研团队捷报频传。济南德信佳已陆续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3项,已核准7项,而安徽德信佳仅2013年以来就已申报专利6项,并且,德信佳产品链中噻托溴铵、菲布索坦等自主产权原料药早已销往全球各地。
在人才战略和技术优势的保障下,德信佳早早迈入了“亿元俱乐部”。下一个五年,乃至下一个十年何去何从,成为了一直在跑步前进的德信佳人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为德信佳制定了三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就是从创业之初到2012年,我们成立了三家子公司,一个研究中心,三个联合研究所,为德信佳的全面腾飞搭建好平台;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是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这5年将是德信佳二次创业的5年,也是德信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5年,我们不仅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和代工规模,还要推出一到两项新药的制剂生产线,同时安徽德信佳全面投产,公司年销售额将突破5亿元;第三个‘五年计划’建立在‘二五’顺利完成的基础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内部管理上全面推行股份制改革,生产制造上进一步完善产品链,最终让公司走向资本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许坤告诉《决策》。
上市显然是未来10年内德信佳最重要的奋斗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德信佳人早已谋划多时。“我们公司目前出口和内销占比为7:3,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内,我们的任务是将这个比例调整为4:6,从而规避国际市场很多不确定性风险,帮助公司走上一条更加平稳的发展道路。”许坤说道,“我们的未来战略也分为国际和国内两块,总体来说我们的原则就是对内低调,保持学生心态防止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对外高调,推亮点打品牌。”
德信佳的国际化战略十分明确:跟外企积极合作以及在国外直接建立分公司。跟外企合作能节约很多国际推广的成本,德信佳引以为豪的噻托溴铵产品远销全球,而其在印度市场则是由当地一家药企独家代理,这就免去了建立庞大销售网络的人力和财力成本。无独有偶,德信佳建立海外分厂的第一站也瞄向了印度,“因为在印度出口这类医药产品是零关税,而且在国外设厂后我们就可以实现多币种接受外汇,避免因为汇率波动带来的不必要损失。”许坤这样解释他的国际化举措。
在国内策略的制定上,德信佳把重点放在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产品质量的把关上。“第二个‘五年计划’内,我们选择产品线时将更多的关注那些可以实现量产、国际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我们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快速重新打入国际市场。”许坤说,“同时我们成立了独立的质量监督部门,在产品质量上拥有一票否决权,质监部门认为不合格的产品,就算是总经理也发不出来。”
“2007年以前,由于国家监管以及相关质量标准体系的不完善,国内的医药产业有一个井喷式增长的黄金发展期。德信佳成立较晚,并没有赶上。”虽然许坤这样告诉记者,但6年来德信佳无疑已经划下了一道令人瞩目的崛起轨迹,而将上市之路和国际化战略规划得井井有条,无疑又让人对德信佳的未来多了一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