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晓[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西安 710122]
作 者:杨 晓,艺术硕士,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学研究。
作为公共选修的音乐欣赏课面对的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他们大多数音乐知识较差,但这些同学又有着相对丰富的历史、政治及文学知识,并且这类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也更强一点,这对他们欣赏和理解音乐有着很大的帮助。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诞生于我国“百花齐放”的20世纪50年代末,是中国最优秀的管弦乐作品之一,是中国交响音乐发展史中民族化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音乐乃至中国文化的象征。其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民族情调可谓妇孺皆知。通过赏析《梁祝》,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的体裁、奏鸣曲式的结构。通过欣赏此曲,可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了解小提琴这件乐器的甜美音色以及西洋交响乐队的表现能力。
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部作品时,笔者有以下几个设计:
在欣赏之前先让学生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如“协奏曲”“曲式”等专业名词及“梁祝”故事梗概等,先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教师做补充讲解,这样会起到良好的互动,学生也会谈得热烈、记得扎实,同时也会对“梁祝”产生强烈的期待。
从听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先播放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爱情主题”的音乐,相信这段音乐每位同学都非常熟悉,优美如歌的旋律会深深打动每一位聆听者。欣赏结束后请学生思考几个问题,如:这部作品的题材、体裁各是什么?对于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一系列问题会引起大家浓厚的兴趣,让大家带着疑问在后面的欣赏中逐一解答。
题材:《梁祝》的标题清楚地揭示了乐曲所选用的题材——中国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故事中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两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楼台相会、英台抗婚、坟前化蝶等,每一个情节都极富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特质。而选用这一具有强烈戏剧性和悲剧性的题材,能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叙事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体裁:《梁祝》采用的体裁是协奏曲。协奏曲作为一种西方音乐体裁形式,其本质带有一定的炫技性。它是通过与乐队的竞奏来显示独奏乐器(或乐器组)个性与技巧的套曲体裁。并且这种体裁中的独奏与协奏的对立具有很强的象征性、戏剧性和交响性的特点,极其适合承载和表达标题性的内容,是自浪漫主义以后标题音乐的常用载体。《梁祝》采用的是单乐章标题性音乐,协奏曲的这些特点能更好地在多方面揭示深刻而复杂的戏剧性情节和内容。这部作品采用民族性很强的题材与历史悠久的西方体裁相结合,融合的自然与贴切,成为中西音乐结合的一个典范。
其次,了解作者生平及代表作品。其实这部作品是上世纪50年代为小提琴民族化进行积极探索的上海音乐学院领导、老师、学生们集体智慧的结晶,而在这其中,最主要的创作者是当时还是学生的何占豪与陈钢(据知:当年的创作分工,管弦系小提琴专业学生何占豪负责写主题和小提琴旋律;作曲系学生陈钢负责曲式结构、和声、配器,指导老师是著名作曲家丁善德教授)。正是两位作者珠联璧合的创作,才使得这部作品飞往世界各地,得到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誉。
结合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对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知道《梁祝》故事的人、听过《梁祝》音乐的人,都会被这种千古传咏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作曲家从音乐表现的逻辑出发,择取了“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来表现梁祝的爱情故事。作品的曲式结构大体上属于单乐章奏鸣曲式,在创作中运用了戏曲音乐(主要是越剧音乐)板式变化等表现手法,并且在配器和演奏方面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尝试,一系列艺术手法的处理使得这一作品情意绵绵风格独特。这种以故事情节来改动西方典型曲式结构的手法,将中西合璧推向极致。曲式结构与表现内容大致如下:
呈示部:“相爱”:结拜——共读——送别
展开部:“抗婚”: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再现部:“化蝶”:化蝶
如图所示:
对照以上的图示,边听边对应给学生做细致的讲解。
1.引子整个协奏曲里,从曲式来讲这是一个引子,任何交响乐一般都有一个引子,主题一般直接出现的比较少,音乐不像文学,音乐有它的特殊性,主要是描写或刻画人们的内心感受,在音乐的引导下,《梁祝》的爱情主题慢慢呈现出来。
在此要求学生欣赏两遍,第一遍让学生对音乐的色彩及音乐形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乐曲一开始为抒情的慢板,在竖琴与弦乐的背景之上,由长笛吹奏出一段富有江南水乡气息的华彩音调,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了委婉如歌的旋律,如果欣赏完全曲后就会发现,其实这段旋律是由后面代表封建势力的音乐主题发展变化而来,这就暗喻了整首音乐作品的悲剧意味。
如图所示:
第二遍要求学生对这段旋律中出现的乐器有一大致的了解,结合第一遍所讲,清楚有那几件主要乐器在演奏,并能听辨出竖琴、长笛和双簧管的音色差异,并对以上几件乐器从外形到演奏方式作逐一介绍。
与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从音乐能感觉到是春天?为什么我们感觉音乐的情绪是舒展的?作曲家通过音乐在调动听众的想象力,通过鸟叫、旋律的色彩及舒缓的曲调自然而然就能把听众带入到一种意境中去,促使我们想象某一环境、某一种心情的形成和蔓延。
2.主部在一首交响乐里,一定有一个是主要的主题,它的作用就是叙述这首作品的主要内容。
写出主题音乐,让学生边听边看,要求能哼唱并熟记旋律。体会音乐背景下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
介绍小提琴:它是管弦乐队中主要的弓弦乐器,在乐队中往往担任旋律声部的演奏,在《梁祝》中地位更是尤为重要,成为本曲亮丽的一笔,它吸取民族乐器的演奏手法,例如:吸收运用了民族戏曲演奏技巧中的加花、扩展变奏、带散板特点的短句和悲愤的歌腔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演奏技巧,用西方乐器的悠扬完美表现中国音乐的细腻情感,使民族化的特征强烈又鲜明。在欣赏时可以对应音乐做相应的提示和讲解。
由独奏小提琴在琴弦上奏出极为美丽动人的富有诗意的爱情主题,竖琴以流水般的琶音轻柔衬托着,单簧管和长笛在句尾轻轻加以迎合。在这要告诉同学,这段抒情歌唱性很强的旋律音调就取材于越剧的唱腔,由越剧发展变化而来,生动地刻画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纯真的友谊和深厚的感情,旋律本身给人以美的享受。接下来大提琴以浑厚圆润的音调与小提琴的轻盈柔和形成对答,最后由全体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表现出梁祝真挚纯洁的友谊和不断加深的情感。
要求学生分辨大、小提琴的音色,区分大、小提琴所代表的两个人物形象。
如图所示:
3.连接部与副部
连接部:是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它是由越剧过门发展变化而来的,是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
副部:节奏明朗、欢快,多处运用跳音的演奏方式,使旋律活泼、跳荡,轻松的节奏、跳动的旋律、活泼的情绪、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生动地表现了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追逐嬉戏的生活场景。
如图所示:
4.结束部这段音乐转为慢板,由爱情主题发展变化而来,抒情而徐缓,并再度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情意绵绵的对话,其中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欲言又止、矛盾含羞的内在情感。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出色的描写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如图所示:
让学生在哼唱以上乐谱中体验休止符的巧妙运用和音区的走向,感受这些音乐元素为音乐情感的表达所起的细微而又重要的作用。
与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长亭惜别”这段音乐从听觉上略显低沉?其实结合我们生活中的场景,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母子分离、夫妻分离还是朋友分离,总免不了诚恳的叮嘱,而叮咛时人的音调往往又是向低音走的,所以这段音乐与人的感情与语气是一致的,体现一种诚恳的嘱托。
这部分描写了“抗婚”“楼台会”、“哭灵、控诉、投坟”三个情节。(在欣赏时做相应提示)
突然,音乐转为低沉阴暗。阴森可怕的大锣与定音鼓、惊慌不安的小提琴把我们带到这场悲剧性的斗争中。
1.“抗婚”: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惊惶。(在此要求学生注意小提琴的切分节奏,音乐是如何通过节奏来刻画英台的惊慌与坚贞的。)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愤场面。它成功地刻画了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精神。两种音调形成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不同的调性上不断出现,最后以乐队全奏达到一个斗争高潮。虽然乐队全奏,给人一种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但始终被以铜管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所压制。
如图所示:
2.“楼台会”:缠绵悱恻的音调,沉痛悲切,如泣如诉。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小提琴与大提琴音色的不同来对比和塑造人物形象,小提琴音色明朗、柔美,表现英台女性形象,大提琴音色浑厚、凝重,表现梁山伯男性形象(要求学生与前面出现的大、小提琴拟人化的对答做情绪的对比,并注意小提琴演奏时借鉴二胡的滑音演奏技巧)。创作上,采用复调技法,这种技法使得小提琴与大提琴时和时分,缠绵凄苦,象征梁祝二人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的无助和绝望,只能相互倾诉心中的思念和痛苦。如泣如诉的音调把梁祝二人相会楼台时百感交集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动人的故事、人物的情感、音乐的技巧在这里都得到尽情的抒发和恰当的表现。
如图所示:
3.“哭灵、控诉、投坟”:音乐急转直下,弦乐快速地切分节奏,激昂而果断,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拉慢唱的手法,以这种闪板、快板来表现祝英台向苍天控诉,深化了音乐的民族性,加强了音乐的音乐表现力,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前对封建礼教血泪控诉的情景。当小提琴奏出最后一个乐句之后,锣鼓齐鸣,英台纵身投坟,此刻,中西题材与体裁的水乳交融,使故事与音乐达到最高潮。
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的场景,音乐也从悲愤转为平静,长笛吹奏出朦胧秀丽的音调,结合竖琴的级进滑奏,把人们引向神话般的仙境,预示着梁祝的“化蝶”,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民族风格十足、略显越剧韵味的爱情主题,令人回味无穷,展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封建势力压迫死去后,化作一对蝴蝶在花丛中自由飞舞的美丽景象,此时乐队再次奏出爱情主题,讴歌梁祝生死相依、忠贞不渝的爱情。最后,整个乐曲在小提琴与长笛的呼应下,在包含无限忧伤、无限惋惜的尾声中结束。音乐既歌颂了他们忠贞的爱情,又表现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对梁祝的爱情我们既要赞美又要赞叹,故事这样结束才符合音乐的逻辑,西方体裁与中国爱情题材融合得如此自然贴切。同样,当我们在听任何交响乐时,音乐的音调、节奏、音高,与我们内心活动都是共鸣且趋于一致的,因为音乐本身就是人类感情真实的流露和表现。
《梁祝》不愧是中西音乐结合的成功典范,更是中国民族音乐“交响化”的具体体现,这部单乐章带标题的小提琴协奏曲,运用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创作,民族化特征强烈而有鲜明。《梁祝》很好地将交响音乐发展手法和我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进行了大胆而卓有成效的尝试,成功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
与学生展开讨论:全曲小提琴与大提琴之间的“二重唱”一共出现了几次?并简要说明一下分别表现了什么情绪?
最后让学生完整欣赏此部作品,让学生对照以上所讲,自己去听去分辨、体会,注意分辨大、小提琴的音色,了解乐曲中不同乐器的使用所带来不同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通过这样细致的讲解,笔者试图从情感欣赏入手,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的文化内涵与音乐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学生由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立体地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欣赏交响乐,更想通过此部作品让学生真正掌握音乐欣赏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从中获取美的艺术享受。
[1]何占豪.音乐当使人类精神爆出火花[J].图书馆杂志,2005(3).
[2]曾淼.如何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以《梁祝》欣赏过程为例[J].重庆师专学报,2001(2).
[3]谢建华.浅议大学生音乐欣赏与素质培养[J].传承,2007(7).
[4]何占豪.“梁祝”是怎样诞生的?[N].音乐周报,2003-7-11.
[5]陈艳秋.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叙事性特征[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2).
[6]冯伯阳.音乐作品欣赏导析[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409.
[7]王冠.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中西结合方面的成就[J].大舞台,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