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香 ,黄承凤 ,涂玉珍 ,杨 莹
(江西省儿童医院 a.普外二科;b.新生儿内科,南昌 330006)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是儿科一种常见病,病死率较高,主要因缺氧刺激呼吸使胎儿吸入羊水、胎粪引起[1]。一般护理均采用翻身、拍背、吸痰等措施,尽快清理呼吸道,但新生儿无力清除气道内分泌物,因此,患儿采取俯卧位,促进分泌物的引流和排出,对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有着重要的意义。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江西省儿童医院对32例吸入性肺炎患儿在治疗及护理中均采取俯卧位(头偏向左或右侧),均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选择在本院住院的吸入性肺炎新生儿64例,男38例,女26例,年龄10 min~15 d。临床表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伴发绀28例,心力衰竭(口吐泡沫痰或口吐液体)1例,肺部听诊均有细湿啰音。无气胸等并发症。将64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儿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和护理 (抗感染、给氧、雾化吸入、镇静、保暖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采取俯卧位,6 次·d-1,2 h·次-1,并拍击背部,促进排痰;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左、右侧卧位,2 h变换体位1次,并拍击背部,促进排痰。对2组患儿的住院时间、治愈率、医疗费用及病死或自动出院率进行比较。
观察组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见表1。
表1 2组患儿医疗费用、住院时间,治愈率及病死率比较
新生儿吸入性肺炎包括羊水、胎粪、乳汁的吸入,合理正确地处理其呼吸问题对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有重要意义[2]。新生儿呼吸道充血水肿、分泌物多时,极易引起肺不张和肺气肿导致呼吸不畅,不能进行正常气体交换,尤其是胎粪吸入者,极易造成机械性梗阻,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和肺不张,导致肺泡通气、血流灌注平衡失调。吸入性肺炎又可继发感染性肺炎,加重呼吸困难,导致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使病情恶化;重症肺炎时通换气功能障碍会引起严重的低氧血症。有研究报道,新生儿肺炎患儿在俯卧位时氧合功能较仰卧位时明显改善[3]。从气道解剖看:二级以上支气管的走向大多数朝向后下方,仰卧位和侧卧位时均不能有效地排出痰和其他分泌物,由仰卧位转为俯卧位,可使肺内液体再分布,有助于非肺扩张,降低气道阻力,改善肺功能,增加通气,促进血液循环,促进痰液分泌增加和吸入物或分泌物的引流和排出,有利于肺功能恢复。
由于新生儿食管下端的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或神经肌肉协调差常出现生理性反流[4]。尤其是早产儿,胃容量小,胃排空慢,易发生胃潴留。俯卧位时,臀部抬高,利于肠道气体排出,胃残余量减少,胃肠功能随之改善,胃排空时间缩短,减少了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吞咽反射及吞咽动作不成熟而发生的吸入性肺炎。
俯卧位是新生儿最佳舒适体位,有学者[5]观察了不同体位对减少呼吸暂停和低氧血症的作用。俯卧位改可改善健康早产儿肺顺应性及潮气量,降低气道阻力善肺功能,增加动脉血氧分压,利于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如果俯卧位15°角的倾斜,可使气管内的分泌物流向喉头和口鼻,痰液容易出来;俯卧位时两腿屈曲在身体两侧呈半跪式,臀高头低,引流效果更好,利于肺部发育,促进康复,更有利于头部的转动,锻炼颈部及背部的肌肉;方便臀部护理,有效防止臀红、尿布疹的发生。俯卧位方法简单易行,因地制宜,不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为患儿家属带来极大的方便。
[1] 冯美丽,王芝.儿科护理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2.
[2] 杜立中.我国新生儿学科发展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1-3.
[3] 曲丹,薛辛东,高英.仰、俯卧位对新生儿肺炎通换气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2):81-83.
[4] 崔炎.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
[5] 杨莲芳,吴丽娟.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1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