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同锋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14亿人口中约有1亿人群携带有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疫苗被纳入至我国免疫规划管理中,注射疫苗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笔者2001~2010年选取
2000例人群,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1~2011年选取调查对象2000例,年龄5~24岁,其中5~9岁500例,10~14岁414例,15~19岁457例,20~24岁629例。根据乙型肝炎有关血清学调查计划,检测HBsAg。
1.2 检测方法 选择酶联免疫吸附法,根据试剂盒说明书检测,对可疑病例重复1次检测,结果仍呈现阳性者,则为阳性。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组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2000例调查者的年龄分组,进行血清学阳性检测,同时统计、比较(表1)。通过选取网络数据,统计分析2001~2011年乙型肝炎的发病率,给予观察分析(表2)。
表1 调查对象的血清学情况
表2 2001~2010年乙型肝炎的发病率(%)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HBV感染机体后导致的疾病。HBV属于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乙型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为7.59%,其中反复肝损害者占1/3,主要表现为肝硬化、乙型肝炎。同时,对于乙型肝炎的急性、慢性判断,在临床诊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二者治疗也存在差异,预后有极大不同。临床上为诊断急、慢性肝炎,通常利用病理学检查进行判定。急性乙型肝炎属于一种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需通过抗病毒治疗,患者血液中HBsAg通常<6个月的持续时间。在6个月内,机体免疫系统可有效清除HBV,使HBsAg呈现阴性。对于可遗留感染的血清学标志为HBs、抗HBe与HBe 3种抗体阳性。若患者的抗HBs的发现时间较晚,滴度也会较低。急性乙型肝炎通常在6个月内HBsAg会呈现阴转。慢性乙型肝炎则继续潜伏,多于6个月[1]。
乙型肝炎是血液传播性疾病,主要经血、母婴传播及性传播,皮肤黏膜破损传播也有一定比例,例如扎耳洞、纹身、内窥镜检查等。血液制品现已严格控制,传播可能性大大减少。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也不容忽视。随着乙型肝炎疫苗在新生儿中的大力推广,及其他母婴阻断措施的实施,母婴传播得到极大控制。
感染HBV后必然会引起机体免疫反应,从而产生不同的血清免疫学标志物,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与机体的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特别是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年龄特点决定机体的免疫系统成熟程度。婴幼儿免疫系统处于一个发展过程,此时清除病毒能力差;而成人免疫系统发育完整,很容易在短期内进行免疫清除 因而表现为急性乙型肝炎。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不完全免疫耐受,HBV基因突变逃避免疫清除等情况时,亦可导致慢性肝炎;而当机体处于超敏反应,大量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并激活补休系统,以及在大量炎症因子参与下时,可导致大片肝细胞坏死,即发生重型肝炎[2]。
慢性乙型肝炎根据病情可分为轻、中、重3种。(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腻、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部分病例症状、体征缺如,肝功能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AST反复、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3]。
综上所述,15~19岁青少年人群的乙型肝炎发生率有显著性下降,免疫性接种已见成效,其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1]刘良,沈立平,符茂真,等.琼海市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认知及行为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3):1873-1875,1878.
[2]张海涛,李冬梅,甘亚弟,等.北京市大兴区1994-2003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6,7(5):402-404.
[3]解顺堂,雷新耀,杨月华,等.西安地区1990-201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报告构成和动态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1,27(14):163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