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限战机座舱压力的调节策略

2013-08-22 06:24高海朋
关键词:活门座舱高空

高海朋,刘 猛,王 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增压座舱可为飞行员创造满足生理要求的环境.随着航空技术、先进雷达探测和精确制导技术的发展、空战战术观念转变,超视距作战将成为未来空战的主要形式.作为远距离导弹发射平台,飞机的高空性能得到重视.具有超高空飞行、起降灵活、超视距等特点飞机的出现,对飞行员增压座舱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此外,为了保证战时的空中优势,必须使战机具有发生座舱减压后仍能较长时间在高空飞行的能力[2].为此,对高空防护的战略思想进行调整,由现行的“下降救生”发展为“继续飞行”.在座舱发生迅速减压后,继续在18300 m以上高空持续飞行的能力,是使美国空军F-22和欧洲战斗机2000等战机具有武器发射优势和高空防御优势的重要前提.

高空暴露飞行必须对高空减压病采取预防措施,美国在转变战略思想指导下,提出了增加座舱压力的方案,以减少巡航高度飞行时体内微小气泡生成,从而降低座舱减压后高空减压病发生的危险.美军F-22座舱余压为34.5 kPa,在18300 m巡航高度飞行时,座舱高度达到6858 m.人体低压舱试验表明,在此高度,体内已有一定数量的静脉气泡生成.这样,一旦发生座舱减压,已存在的微气泡将迅速膨胀,从而缩短高空减压病发生的潜伏期,并增加症状严重程度[3].为此,美军提出将座舱余压增加到48.3 kPa,这样可减少在巡航高度飞行时体内微气泡生成量,进而降低座舱减压时减压病的发生率.

针对高升限战机,国外一些专家提出,当前战斗机座舱余压为34.4 kPa,仍会发生高空减压病,将座舱压差增至48.2 kPa,可使飞行员处于足够低的座舱高度,可保飞行员在巡航期间不断排氮,更好地预防高空减压病[4].

针对国内高升限战斗机座舱高度超出减压病阈限高度,不能满足座舱环境基本要求的问题,从分析国内外典型型号战斗机座舱压力制度现状入手,将国内余压29.4 kPa提高到34.4 kPa,找到满足高升限座舱环境基本要求的方案.若适应“下降救生”到“继续飞行”的战略战术转变,保证战斗机具有座舱减压后仍能在高空飞行的能力,保证战时空中优势,座舱压力环境须满足更高要求.文中基于减压病评定指标和迅速减压评定指标,提出44.4 kPa高余压座舱压力控制方案,进而对高余压座舱压力控制方案进行研究.最后,结合战斗机飞行剖面,对座舱压力调节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并将不同余压值对飞行过程座舱环境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

1 高升限战斗机压力调节存在的问题

我国升限超过20000 m高空高速战斗机,按目前余压29.4 kPa计算,当飞机飞行高度19000 m时,座舱压力为267.67 mmHg,即低于267.82 mm-Hg,超出发生减压病的阈限,难以符合飞行座舱环境生理要求.为了有效地防止高空减压病的发生,目前采取吸氧排氮的补救措施,要求飞行高度超过12000 m的飞行,在起飞前必须吸氧排氮.

关于吸氧排氮,国内外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5],结果表明,在低压舱上升到10000~18000 m之前,在地面吸氧排氮30~60 min,可降低减压病的发生率,如果在高空暴露时间过长,需增加吸氧排氮时间,这显然不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另外,吸氧排氮可降低减压病的发病率,但不能祛除.因此,寻求从工程上提高座舱余压,高余压座舱是预防高空减压病最根本的措施.

2 典型型号战斗机余压值

各国战斗机的座舱压力制度在设计原理上大同小异,但采用的数值标准互有差异,如,前苏联米格系列余压值29.4 kPa、苏-27余压值34.4 kPa;美国F系列余压值34.4 kPa;英国鹞式余压值24.5 kPa;法国幻影余压值29.4 kPa;中国歼击机余压值29.4 kPa.可以看出,美国座舱余压值较英、法、俄等国家座舱余压值要高.

从前苏联压力调节系统来分析,米格19、米格21等第2代战斗机余压值为29.4 kPa,苏-27第3代战斗机为了保证飞行员执行战斗任务的舒适性、创造好的飞行条件,在结构设计时,提高了座舱结构强度,将座舱余压值设计为34.4 kPa,比歼七、歼八余压值29.4 kPa提高了5 kPa,与美国F-16、F-18一致.

3 高余压压力调节方案

3.1 高空减压病评定指标

高空减压病是人体在高空飞行环境压力降低后,外界压力下降速度和幅度超过一定限度,致使机体组织内原来溶解的惰性气体游离为气相,体内溶解的氮气过饱和,逸出形成气泡.气泡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或聚集于某一部位,压迫该处的神经末梢或堵塞血管形成气栓,引起的一种特殊病症.

国外一项调查对133例美国空军高空减压病的症状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各种疾病的百分比如下:关节痛43.6%;头痛42.1%;视觉障碍30.1%;精神模糊24.8%;极度疲劳10.5%.减压病是影响飞行安全的重要威胁.随着战斗机高空性能的突破,尤其空战战术观念的转变,高空减压病更加引起了人们的重视[6].

根据氮气过饱和模型[7],推导出过饱和系数为

式中:PN2为减压前氮分压,mmHg;PB为减压后环境气压,mmHg.

Haldne提出在海平面已适应的人出现减压病症状的阈值高度是5600 m,即R=1.6,他对比分析了500例高空暴露R值和减压病发病率的关系,R在1.6~1.8无预吸氧,可以接受.减压病发病率在7500 m以上高度明显增加,该高度上R=2.11.8000 m(R=2.22)以上高度,随着过饱和系数增加,发病率愈高.9000 m高度,R=2.57,发病率约为1%;10000 m高度,R=2.99,发病率约为4%;11000 m高度,R=3.5,发病率约为15%;12000 m高度,R=4.09,发病率约为30%.

给出如下安全减压公式:

式中:PB2为减压后压力,kPa;PB1为减压前压力,kPa;FIO2为PB1时吸入气氧浓度,%;PH2O为体温下饱和水蒸气压,kPa;Ac为气泡中氮与组织中溶解氮的比值;V为气泡容积;Vc为气泡临界容积;Pe为气泡周围组织表面张力及组织弹力引起的压力,kPa;PtO2为组织氧张力,kPa;PtCO2为组织二氧化碳张力,kPa.

由式(2)计算得出,由海平面上升至4000 m高度时,V/Vc=0,无气泡产生;4250 m高度时,V/Vc=0.2,已有气泡产生,但其容积不超过临界值;5500 m高度时,V/Vc=1.0,气泡容积达到临界值;随着高度的增加发病率逐渐增大.

3.2 高余压方案分析

飞行升限超过20000 m的高空高速战斗机,若按前苏联米格系列、法国幻影及中国歼击机采用的余压29.4 kPa设计,当飞机飞行19200 m时,座舱压力为267.67 mmHg,低于267.82 mmHg,超出发生减压病的阈限,难以符合飞行座舱环境生理要求.若按美国F系列和苏-27采用的余压34.4 kPa,飞行高度29000 m时,座舱压力为267.94 mmHg,座舱压力仍满足267.82 mmHg要求,符合座舱环境生理要求.

将目前我国通用座舱余压29.4 kPa提高到34.4 kPa,可使升限18000 m飞机座舱压力由277.40 mmHg提高到314.40 mmHg;使升限19000 m飞机座舱压力由269.17 mmHg提高到306.17 mmHg;使升限20000 m飞机座舱压力由262.13 mmHg提高到299.13 mmHg;使升限21000 m飞机座舱压力由256.13 mmHg提高到293.13 mmHg;使升限25000 m飞机座舱压力由239.69 mmHg提高到276.69 mmHg.座舱压力满足267.82 mmHg要求,符合飞机座舱环境生理基本要求.

仅仅将余压29.4kPa提高到美国F系列和苏-27采用的余压34.4 kPa,当飞行高度13400 m时,座舱压力374.55 mmHg.根据Haldane建立的高空减压病评定指标,出现减压病症状的阈值高度是5600 m(该高度上,氮气过饱和系数R=1.6,对应座舱压力374.94 mmHg).座舱压力低于374.94 mmHg,体内已有一定数量静脉气泡生成.根据Vann建立的高空减压病评定指标,5500 m高度时,V/Vc=1.0,气泡容积达到临界值,当飞行高度13400 m时,按余压值 34.4 kPa,座舱高度高于5500 m,V/Vc>1.0.所以,仅仅将余压值 29.4 kPa提高到34.4 kPa,不能使战斗机具有座舱减压后仍能较长时间在高空飞行的能力,不足以保证战时空中优势,不能满足战略战术转变的要求.

若使飞行升限20000 m高空高速战斗机满足高空性能,即,满足Haldane建立的减压病评定指标,氮气过饱和系数R=1.6,对应座舱压力374.94 mmHg,则采用余压值应由29.4 kPa提高到44.4 kPa.

根据美国得克萨斯州布鲁克空军基地Armstrong实验室,模拟从4880 m迅速减压到18300 m,压差为48.1 kPa,模拟结果为跨胸膜峰值压力不超过10.7 kPa(80 mmHg)是安全的[8].因此,余压44.4 kPa满足高空迅速减压评定指标.

采用余压44.4 kPa,在巡航高度19000 m飞行,可使飞行员暴露在5500 m座舱高度以下.根据Haldane建立的高空减压病评定指标,其过饱和系数低于1.60许可值.在巡航高度飞行时,体内没有微气泡生成,能保证战斗机具有座舱减压后仍能较长时间在高空飞行的能力,保证了战时空中优势,满足“下降救生”发展为“继续飞行”的战略战术转变要求.

4 调节系统仿真研究

4.1 调节器结构

调节器由控制器(图1所示)和执行机构(图2所示)两部分组成.座舱压力调节器通过改变活门(包括控制活门和排气活门)开启量来调节座舱压力[9].工作时,座舱空气从排气活门上的定径孔进入排气活门上腔,经过导管流入控制器,由控制活门随高度自动调节控制腔流向大气的排气量,使控制腔按预定压力规律变化.控制腔压力又控制排气活门开启量,保证座舱压力符合压力制度的要求.

图1 控制器结构示意图

图2 排气活门结构示意图

4.2 压力调节系统建模

4.2.1 座舱模型

座舱压力系统控制原理如图3所示.座舱压力随供气流量、排气流量和泄漏量的变化而改变.

图3 座舱压力控制系统原理图

为了便于模型分析,建模前进行几点假设:

1)座舱有专门的温度控制系统,可认为压力控制过程中,温度不变.

2)座舱容积不变.

3)座舱空气压力和温度均在常压常温范围内,座舱空气可作为理想气体来处理.

4)忽略座舱泄漏量.

在稳定状态,供入与排出座舱空气流量相等:

式中:Gg0,Gp0,Gl0分别为稳态时座舱供气量、排气量和泄漏量.

由于某原因,稳定状态被破坏,座舱内空气质量发生变化,单位时间内变化量表示为

结合气体状态微分方程得

式中:排气流量Gp具体表达式如下:

亚临界流动(Ph/Pc>0.528)

超临界流动(Ph/Pc<0.528)

式中:μp为排气活门流量系数;Ap为排气活门流通面积,m2.

4.2.2 排气活门运动微分方程

排气活门根据控制器给出的压力讯号,改变开启量来改变排出的空气量,从而达到控制座舱压力的目的.

以活门开启量lp=0为起始位置,排气活门可动部分运动微分方程为

式中:mp为排气活门可动部分质量,kg;Pk为控制腔压力,Pa;lp为活门开度,m;cp活门阻尼系数;Kp活门弹簧刚度,N·m-1;Ap为膜片有效面积,m2;Fpy为弹簧预压缩力,N;Fpl为活门流体动力,N.

4.2.3 控制腔微分方程

控制腔容积随着排气活门和控制活门运动而变化.在分析控制腔特性时要考虑控制腔容积的变化.控制腔气体状态微分方程为

式中:Gk为控制腔空气质量,kg;Gdr为通过定径孔由座舱进入控制腔的流量,kg·s-1,且其取值如下:亚临界流动(Pk/Pc>0.528)

超临界流动(Pk/Pc<0.528)

式中:μd为定径孔流量系数;Ad为定径孔流通面积,m2.

Gkp为通过控制活门由控制腔流进大气的流量,kg·s-1,具体表达式如下:

亚临界流动(Ph/Pk>0.528)

超临界流动(Ph/Pk<0.528)

式中:μk为控制腔活门流量系数;Ak为控制腔活门流通面积,m2.

GVb为控制腔容积变化引起的容积当量流量,即为

4.2.4 控制活门数学模型

控制活门通过改变活门开启量控制流量来满足控制系统的控制要求.

图1中右侧活门以活门开启量lk=0为起始位置,可动部分运动微分方程为

图1中左侧控制活门运动微分方程为

式中:mk为控制活门可动部分质量,kg;Pk为控制腔压力,Pa;lk为活门开度,m;ck为活门阻尼系数;Kk为活门弹簧刚度,N·m-1;Am为膜片有效面积,m2;Ag为感压箱有效面积,m2;Fky为弹簧预压缩力,N;Fkl为活门流体动力,N.

4.2.5 海拔高度与压力关系

采用国际标准大气压力[10]:当 0<h<11 km时,

当11 km<h<20 km时,

式中:h为以海平面计算起高度,m;α为年平均温度梯度;Ph为高度h上的压力,Pa.

4.3 仿真实例及结果对比

以升限21000 m,巡航高度19000 m的战斗机为例,论述仿真模型具体应用,仿真飞行各飞行状态对应的飞行时间(单位:s)如下:地面停机状态,0~50;起飞到爬升至巡航高度,50~290;巡航飞行,290~590;降落到着陆,590~1000;地面停机状态,1000~1050.

主要利用仿真分析比较余压值分别为29.4,34.4,44.4 kPa的压力控制方案.仿真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不同余压控制方案舱压变化曲线

图4中,高空高速战斗机在巡航高度19000 m飞行,按余压 29.4 kPa控制方案,座舱压力为35686 Pa,低于35706 Pa,超出发生减压病阈限,难以符合座舱环境生理要求;按余压34.4 kPa控制方案,座舱压力为40686 Pa,符合飞行座舱环境生理要求.

根据Haldane建立的高空减压病评定指标,出现减压病症状的阈值高度是5600 m(该高度上,氮气过饱和系数R=1.6,对应座舱压力49988 Pa).按余压34.4 kPa控制方案,座舱压力低于49988 Pa,体内已有一定数量的静脉气泡生成.根据Vann建立的高空减压病评定指标,5500 m高度时,V/Vc=1.0,气泡容积达到临界值.按余压34.4 kPa方案,座舱高度高于5500 m,V/Vc>1.0.所以,按余压34.4 kPa控制方案,不能使战斗机具有座舱减压后仍能较长时间在高空飞行的能力,不能满足“下降救生”到“继续飞行”战略战术转变的要求,不能保证战时空中优势.

按余压44.4 kPa控制方案,巡航高度19000 m飞行,座舱压力为50686 Pa,可使飞行员暴露在5500 m座舱高度以下.根据Haldane的高空减压病评定指标,过饱和系数低于1.60许可值.这样在巡航高度19000 m飞行时体内没有微气泡生成,能保证战斗机具有座舱减压后仍能较长时间在高空飞行的能力,保证了战时空中优势,满足“下降救生”发展为“继续飞行”的战略战术转变的要求.

5 结论

文中对高升限战机座舱压力调节系统进行了分析,并结合飞行剖面进行了仿真对比,结论如下:

1)通过对比典型型号战斗机座舱压力现状,将国内余压29.4 kPa提高到34.4 kPa,可满足高升限座舱环境基本要求.

2)若适应“下降救生”发展为“继续飞行”的战略战术转变,保证战斗机具有座舱减压后仍能在高空飞行的能力,保证战时空中优势,座舱压力环境须满足更高要求.论文基于减压病评定指标和迅速减压评定指标,提出了44.4 kPa高余压座舱压力控制方案.

3)结合战斗机飞行剖面,对座舱压力调节系统进行动态仿真,对比余压 29.4 kPa、34.4 kPa和44.4 kPa对飞行过程座舱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44.4 kPa余压座舱压力满足战略战术转变要求,能够保证战时空中优势.

References)

[1]王雨飞,赵 伟.对现代战机高空超高空供氧防护装备的探讨[J].华章,2012,7(2):355-356.Wang Yufei,Zhao Wei.The research on altitude and superaltitude oxygen protection equipments of modern aircraft[J].Huazhang,2012,7(2):355-356.(in Chinese)

[2]Vann R D,Butler F K,Mitchell S J,et al.Decompression illness[J].The Lancet,2011,377(1):153-164.

[3]Evgenidis S P,Kazakis N A,Karapantsios T D.Bubbly flow characteristics during decompression sickness:effect of surfactant and electrolyte on bubble size distribution[J].Colloids and Surfaces A:Physicochemical Engineering Aspects,2010,365(1/2/3):46-51.

[4]Zueco J,Hernández-González A.Electric analogue for the dynamics of decompression sickness bubbles:numerical results[J].Acta Astronautica,2010,66(1/2):59-69.

[5]Sum Ping S T,Makary L F,van Hal M D,et al.Factors influencing oxygen store during denitrogenation in the healthy patient[J].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09,21(3):183-189.

[6]Hugon J,Rostain J C,Gardette B.A new biophysical decompression model for estimating the risk of articular bends during and after decompression [J].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2011,283(2):168-179.

[7]Arieli R,Marmur A.Decompression sickness bubbles:are gas micronuclei formed on a flat hydrophobic surface?[J].Respiratory Physiology & Neurobiology,2011,177(1):19-23.

[8]Alcock J,Brainard A H.Gene-environment mismatch in decompression sickness and air embolism[J].Medical Hypotheses,2010,75(3):199-203.

[9]张宝夫,尹宇兴,张国庆,等.座舱压力调节器动态试验台真空抽气系统[J].真空,2009,46(1):37-40.Zhang Baofu,Yin Yuxing,Zhang Guoqing,et al.Vacuum pumping system for cabin pressure regulator dynamic test stand[J].Vacuum,2009,46(1):37-40.(in Chinese)

[10]钱坤喜,刘苓苓,李 岚,等.体循环系统建模与仿真[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3):278-282.Qian Kunxi,Liu Lingling,Li Lan,et al.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systemic circulation system [J].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12,33(3):278-282.(in Chinese)

猜你喜欢
活门座舱高空
高空走绳
开放式数字座舱软件平台IndiGO
基于QAR数据的LEAP-1A发动机起动活门故障分析及状态监控
手动反翻转活门机构浅析
规律:座舱真漂亮
某型飞机偏出跑道飞行事故征候原因分析
NDT推出面向下一代智能座舱应用的压感触控解决方案
调节器上的联锁活门弹簧计算分析
高空缆车
不要高空抛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