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猎文化影响下的赫哲族传统居住艺术研究★

2013-08-21 06:51孙巍巍
山西建筑 2013年4期
关键词:赫哲人正房赫哲族

孙巍巍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民族居住地的生态环境及所从事的生产、生活等社会活动,对其建筑在形态、结构、平面布局、用材和装饰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分化出不同的建筑样式[1]。通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应生产生活需要是各类建筑的指导思想,尤其对少数民族建筑来说更为重要。

赫哲人居住在我国地势平坦、沼泽遍布、江河密集、湖泊众多的黑龙江三江平原。这里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最低气温在-35℃左右,夏季最高气温可达到30℃以上,四季非常分明。由于地处寒温带,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蒸发量小,有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有利于水源涵养,北部有永久冻土层和冬季冻土层存在,不利于水分下渗,所以径流丰富。这些自然条件,导致了赫哲人居住地鱼类、野兽丰富多样,进而形成了赫哲族特有的渔猎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渔猎文化对其建筑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赫哲人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需要,建造了不同的住宅形式:既有夏季居住的季节性住房,又有越冬居住的固定住房,既有因生产需要而搭建的临时性住房,还有为生活需要新建的草房。大体可以将赫哲族的建筑式样分为临时性住房和固定式住房。

1 临时性住宅

赫哲族的临时性住宅因外部所用材料不同可分为使用苫草覆盖表面的撮罗昂库和阔恩布如昂库、使用木板围合而成的温特合、使用桦树皮覆盖表面的塔拉安口、使用兽皮包裹表面的按塔安口和使用布章包裹表面的保斯安口等形式,如图1,图2所示,同时,又有尖顶和圆顶之分。

图1 塔拉安口

图2 撮罗昂库

撮罗昂库是赫哲族早年渔猎时临时居住的尖顶窝棚。在赫哲语中“撮罗”是尖的意思,“昂库”是窝棚的意思。撮罗昂库一般是用去皮的圆木杆子支起上小下大的架子,木杆子相接处用绳绑定,在架子横向绑上多道条子,然后从底部向上一圈一圈的苫草,苫一圈绑上一道细条子压住草根,一直苫到尖顶,用草绳或树皮绳扎住,从而形成圆锥或棱锥的外形,所用木杆子一般长3 m多,直径7 cm左右。“阔恩布如”在赫哲语中是圆顶的意思,所以阔恩布如昂库是圆顶的窝棚。阔恩布如昂库是用直径约3 cm的柳条两头插入地中,形成拱形,若柳条较短,则可以拼接,插入地中的柳条一般间隔50 cm左右,造出阔恩布如昂库的骨架;同时,把若干柳条横着绑在插入地中的柳条上,使骨架更加坚固耐用;然后就用洋草苫盖,边苫边用细柳条勒,直到苫好为止[2]。温特合一般是用许多根直径约20 cm、高2 m多的杨树劈成板片,搭盖成圆锥形的住所,在顶尖处留出60多厘米宽的出烟和通风作用的孔洞,窝棚周围需要培上约1.5 m高的土或雪。这种临时性住房的门都开在南面,用草帘子或兽皮帘子遮挡,没有窗户;昂库里没有炕,睡觉时,常把粗细约10 cm的木杆子平铺在地上,上面铺一些洋草,然后再铺上兽皮或褥子即可住人了,一般不能过冬。从赫哲族临时性住房的构造方式我们不难看出,其各种造型主要受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因为赫哲族需要长期游动捕鱼狩猎,所以住所需要具备随时搭建和拆除的特点,以方便渔猎生产生活的需要,其房内一般没有火坑,也是出于方便移动的考虑;同时,因为当时的经济较为落后,这种建筑形式是比较经济实用的选择。当然,这种住宅形式也有赫哲族生活习俗的考虑,在昂库内部就有严格的居住规定:北面上位是长者睡觉和坐处,东西两侧是青壮年坐、卧的地方;同时,出于安全的考虑,很少在屋内生火做饭。

2 固定式住宅

赫哲族作为渔猎业民族,其固定式住宅建造的基本出发点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赫哲人的固定房屋经历了一个由地下向地上的演变过程,主要的形式有地窨子、马架子和正房等几种。

地窨子是一种古老的居住形式,是古人穴居的一种发展、创造,在赫哲族中地窨子有大小之分,在赫哲语中大型地窨子被称作“希日兔克”,小型地窨子被称作“胡日布”。如图3所示为赫哲族地窨子的基本形式。建造方法一般是向地下挖1 m深左右的长方形土坑,其长度和宽度根据人口的多寡而有所不同;在土坑中间前后各立起一根柱脚,架上檩子;椽子上端搭在檩子上,下端直接撮在挖好的坑边约60 cm处,构筑成“人”字形骨架;在椽子上铺上苕条或树枝,培上约15 cm~20 cm厚的土即可,有时在土的上面再铺设一层茅草。地窨子的门通常向南开设;门旁各有一扇窗户,早年是用去鳞的鱼皮糊窗户,如鳃鱼皮、鲢鱼皮、胖头鱼皮、白鱼皮等,后来才用纸糊,并涂抹上一层鱼油,以利于透光;在地窨子内部有的搭铺,有的搭火炕。

地窨子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需要选择在背风朝阳的山坡处建造,主要用于冬季居住,所以使用年限一般为1年~2年。地窨子的造型设计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赫哲人实用主要思想:首先,“人”字形构造的设计,在夏季可以使雨水快速流下,冬季防止积雪过多,有利于其使用寿命;其次,土坑既可以解决房屋墙体的问题,同时,下陷的造型结构也有利于抵御风寒;再次,地窨子的长、宽、高是以日常生活需要来确定的,屋内空间比较紧凑,多余空间较少,这样在建造时可以省时省力,也有利于室内保暖。总之,这种建筑形式,既有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也是抵御风寒、适应环境的较好选择,充分体现了赫哲人的聪明智慧。

图3 地窨子

马架子是一种较为简易的固定式住房,在赫哲语中被称作“卓”,也被称之为马屁股房。如图4所示为马架子的基本形式。其建造方法一般是在平整的地面上埋上柱子,用土坯砌成墙体,在柱子上钉上横梁,在横梁上垫上条子抹上泥,再铺上一层洋草作盖,这样“A”字形的马架子便落成了。赫哲族的马架子是南北走向的厢房,只有南面一面山墙,其余三面都是房墙,后面是一个苫着茅草的马屁股形墙体,窗户和门都开在南山墙上,有的不开窗户。一般房内东、西两边搭火炕,与设在南端的锅灶相连,连接处设有矮墙。马架子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人们的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条件较为落后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住宅有其自身的优势:省工、省料,造价低,便于就地取材;脊架低、屋子矮,冬天保暖性能较好。同时,马架子也有一些缺点:1)窗户小,甚至没有窗户,光线很弱,太阳偏西后屋内非常昏暗;2)房盖比较单薄,容易传热散温,夏天屋内升温快,中午时屋内闷热,而冬天气温较低时,在屋内需戴帽穿靴待在火炕上;3)通风性较差,往往潮气较大,尤其冬季,屋内常有一股霉味。这种住房的出现,体现了赫哲人固定住所由地下到地上的一个演变过程,也说明赫哲人审美取向发生着一定的变化。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300年前,正房才成为赫哲人固定式住宅的一种形式,在架子的基础上演变发展来的。如图5所示为三间正房的一般形式。房墙大都用土坯砌起来的,房顶一般为尖脊,用洋草苫屋顶,烟囱常用整根木材中部挖空制成,也有用3块木板围成的,或者用草和泥编“拉哈辫”做成。正房一般有两间、三间和五间之分,通常两间的东间开门,东屋为灶房,西屋为寝室,烟囱垒在东山墙;三间的房中开门而且作为灶房之用,东西两间都为住屋,烟囟垒在东、西房山墙的两侧,或在两侧屋檐下。两间的正房一般内部共分两间,大间是正屋,小间为厨房,同时在大间屋内搭有南北相对的两铺火炕,西炕连接南、北炕,这种形式俗称“万字炕”,西炕一般供奉祖先、神灵的牌位。拥有五间正房的人家较为富裕,一般房墙都是用青砖砌成,屋脊板、门窗上通常都刻有雕花和花纹,窗户装有玻璃,室内纸糊天棚,油漆地板,炕沿、围墙、隔扇上也都描绘花纹,刷上油漆;有的除了五间房外,还配有东西厢房、仓库和碾磨房,有大小门楼,房前有很大的庭院。

图4 马架子

图5 正房

对正房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房受到了满汉建筑文化影响,同时,也是赫哲人对居所能够长久居住渴求的结晶,说明赫哲人当时经济条件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赫哲人日常生活中炕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一般赫哲人的饮食起居、会客均在炕上,大都盘腿而坐,如图6所示。同时,按照赫哲人的信仰,认为“西方为贵”,所以西炕一般放有祖先、神灵的牌位,表示尊重,而且西炕不能随便坐躺,尤其是来月经的妇女和戴狗皮帽子的人,都不能坐这个炕,以免冒犯或玷污了祖先和神灵。下部四周围木板的鱼楼子见图7。

图6 正房室内一角

图7 下部四周围木板的鱼楼子

3 结语

赫哲族的渔猎文化对其建筑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环境决定了建筑的用材主要以木、草、泥为主,地窨子等住宅形式的地点选择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窗户纸用鱼皮制作说明赫哲族居住地有着丰富的鱼类。2)赫哲族特有的民族习俗决定了厨房的位置,通常开门第一眼见到的就是厨房;还有“万”字炕的西炕为尊、三间房的西间为长者居住、昂库中北为长者坐、卧之用等都体现了赫哲人习俗文化。3)赫哲族的住房由临时性的简易窝棚到可居住1年左右的地窨子,再到较宽敞明亮的正房,说明其住房的发展主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影响。4)赫哲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建筑的形式。夏季捕鱼时,一般选择靠近河岸高处搭建昂库等临时住所;冬天狩猎时,一般选择背风朝阳的山坡上修建地窨子居住;最后,由于受到满族文化影响以及生产方式发生了一定转变,其居所演变成保暖、舒适的正房。

[1] 徐仁瑶,王晓莉.中国少数民族建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1934年刊印本影印).

猜你喜欢
赫哲人正房赫哲族
同江非遗传承人
——凭借传统手工艺奔小康
赫哲族现代民歌《山水醉了咱赫哲人》音乐结构及特征阐析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赫哲渔歌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赫哲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蕴
王家烈故居
记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