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奇,刘璐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早期是满族的居住地,清朝汉族入关后,满族和汉族开始杂居,民族文化逐渐融合。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所以院落空间布局蕴含着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农村住宅院落中,正房作为院落的主体建筑,对院落空间的布局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吉林省伊通满族自治县景台镇是典型的满汉融合区。据2019年伊通年鉴记载,景台镇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61.7%,满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8.12%。从民族文化的维度对民居的院落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使人们对满族和汉族的建筑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还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当代满汉融合的背景下,院落空间布局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基础上,继承了满族和汉族传统布局中的合理因素。院落的基本元素包括房、墙、门三个部分,除此之外还包括仓房、苞米楼、菜园、鸡舍鸭舍等。南北向的中轴线为院落空间的主要轴线,按正房在中轴线上的位置将其分为:正房前置、正房居中和正房后置三种。
正房南侧的空间为前院,北侧的空间为后院。正房前置即将正房布置在院落南北轴线的最南侧,这种布局模式使得院落只有后院没有前院。
正房前置的院落一般有两种形式:只有单独一座正房的一合院和一正一厢的二合院。无论是一合院还是二合院,正房的旁边一般不建耳房。正房前置的院落空间采用房墙分离的布局模式,即正房与院墙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菜园布置在院落的最北侧,院门一般开在北侧的中轴线上。部分人家在后院的一侧建厢房或搭建棚子,用作饲养牲畜或仓房。鸡舍鸭舍布置于靠墙的某一处角落,位置比较随意。
图1 正房前置(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正房居中即将正房布置在院落南北轴线的中央,一般布置在中间位置偏北,使得前院空间较大,后院空间较小。正房居中是较为常见的布局模式。
联系院落内外空间的节点为院门,而院门的布置受院落与道路之间关系的影响。正房居中的院落空间布局,其院门的布置的情况比较复杂。当院落与主要街道相邻时,在沿街道一侧布置院门;当院落南北向都临道路时,在南侧布置院门;当院落一侧与道路相邻时,在临近道路的一侧布置院门。通过梳理发现,院门的布置主要分三类:①南北向道路,院门布置在正房前临近道路一侧。②东西向道路,院门主要布置在南向的中轴线上或东南角。③当院落只有北侧有道路时,院门布置在北侧的西北角或东北角,不会布置在中轴线上。
院落空间采用房墙分离的布局模式。因为前院空间较大,所以前院是院落空间布局的重点。部分人家会在前院的一侧建厢房或搭建棚子,苞米楼布置在棚子的对面一侧,使得院落不完全对称,但均衡。菜园也布置在前院。院落的后院的空间相对窄小,布置较为简单,一般布置鸡舍鸭舍或搭建棚子堆放杂物。
图2 正房居中(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正房后置即将正房布置在院落南北轴线的最北侧,这种布局模式使得院落只有前院没有后院。院落空间采用房墙分离的布局模式,正房旁边的一侧多建有耳房,部分人家在前院的一侧建厢房或搭建棚子,用作饲养牲畜或仓房。联系院落内外空间的节点为院门,一般布置于南侧的中轴线上或东南角。菜园布置在前院的最南侧。饲养家禽的人家,一般将家禽布置在前院的一处角落。
图3 正房后置(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正房前置式布局是人们结合实际情况,将正房居中式布局进行调整的结果。通过调研发现,正房前置的布局模式非常少,只有部分南侧为镇区主要街道的院落,才采用这种布局模式,这种布局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汉族院落满族院落的前院承担着日常的生产生活的功能,而满族院落的前院除了要满足这些功能外,还承担着祭祀的功能,并且祭祀活动必须要在前院完成。正房前置的布局模式使院落没有前院,因而这种布局模式不能满足满族人们的需求,故这种布局模式不符合满族的传统布局理念。由于汉族对于承担着生产生活的院落是前院还是后院,不是十分的在意,一切都从实用的角度出发,能满足生活需求即可。因而这种布局模式是对汉族院落空间布局的发展,但也体现了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院落空间采用房墙分离的布局模式,这是融合了满族布局思想的结果。院门的布置取决于院落与道路之间关系,因而存在多种情况。菜园布置在院落的最北侧。鸡舍鸭舍布置于靠墙的某一处角落,位置比较随意。
正房居中式布局是对满族和汉族传统院落空间布局模式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当代满汉融合区内院落空间最主要的布局模式。正房居中的院落空间布局,仍以正房为主要建筑,南北向布置。院门作为联系院落内外空间的节点,其布置也体现了满汉融合的思想。院门主要布置在南向的正中或东南角,院门居中布置是满族的传统思想,布置于东南角是汉族人“宅之巽位”的思想。
满族的绝大多数人家都有正房并且配置厢房,一般的为一正一箱,或者单独一处正房。满族农家的储藏室,一般都利用厢房,如只有正房的人家则于正房的旁侧建储藏室来放置杂物,俗称“小耳房”。当代满汉聚集区一正一厢的布局模式是对满族习惯性的建造模式的传承。汉族传统院落空间布局讲究对称,一般东西两侧都布置厢房,或单独一座正房,只在一侧布置厢房的情况十分少见。当代满汉聚集区采用房墙分离的做法,这种布局模式是对满族院落空间布局的传承和延续。鸡舍鸭舍布置延续满族人的传统思想,正房前置和正房居中的的院落都将其布置于后院,正房后置的院落一般都没饲养家禽。而汉族通常将鸡舍鸭舍布置在前院。当代满汉聚集区的院落空间布局中,将菜园布置于前院,这是当代人从便于日常生活的角度出发,选择性地继承了汉族布局思想的结果。
正房后置式布局是人们结合实际情况,将正房居中式布局进行调整的结果。正房后置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院落北侧紧邻镇区主要道路,将正房布置在院落最北侧;另一种则由于院落面积较小,若将其分割成前后院两部分,则两部分的空间都非常窄小而压抑。正房后置,将获得一个相对开敞的空间,便于院落空间的布局同时,使人们生在其中更加舒适。
正房后置与正房居中的布局模式大体相同,但由于正房后置相较于正房居中布置的院落少了后院,因而正房后置的布局模式更为简单。院门的位置也不像正房居中布置时那么多样,大多布置于院落南侧的中间或东南角,这是对满族院门居中布置和对汉族宅之巽位思想的传承。调研发现,无论是满族人家还是汉族人家,都有在前院饲养家禽的情况。在满族的传统观念中,前院是十分圣洁的,不能用来饲养家禽,因而当代将家禽布置在前院的做法,对于满族人而言是满族传统思想的淡化,是融合了汉族思想的结果。对于汉族人而言,是对传统布局模式的一种延续。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当代满汉融合区域内乡村住宅的院落空间布局,即体现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又体现了基于传统文化的发展。
当代乡村住宅的院落空间布局,充分体现了对满族和汉族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当代院落空间正房居中的布局模式,就是延续了满族和汉族传统的布局模式。同时,院落仍以正房为主体建筑,南北向布置,这也是对传统布局思想的传承。
在满汉融合的背景下,乡村住宅的院落空间布局除了对满汉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外,结合当代人们的需求,对传统的布局模式进行发展。正房前置和正房后置都是人们结合实际情况,对传统布局模式发展的结果。即便是对传统布局模式传承的当代正房居中式布局,与传统的布局模式也有所区别。在同一院落中,其院落空间布局既有满族的布局思想,也有汉族的布局思想,充分体现了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院落空间均采用“房墙分离”的布局模式,这是满族的布局思想。院门的布置主要有两种,布置在南侧中央是满族的布局思想,布置在东南角是汉族“宅之巽位”的思想。菜园的布置延续汉族人们的布局思想,大多布置在前院,只有正房前置的院落空间布局才将菜园布置于后院。鸡舍鸭舍布置主要延续了满族传统思想,大多将其布置于后院。由此可以看出,当代满汉融合区域内乡村住宅的院落空间布局,不仅使传统布局模式得以传承,还在传统布局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正房居中是满族和汉族传统的院落空间布局模式,正房前置和正房后置都是其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无论是早期的传统民居,还是在当今乃至未来的乡村住宅,正房居中式布局都是院落空间主要的布局模式。正房后置与正房居中式布局十分相似,只是结合实际情况对正房居中式布局作出合理的变形。但随着社会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对建筑的主导趋势逐渐增强,文化的特征逐渐减弱。正房前置的布局模式就是经济主导背景下催生出的布局模式,这种布局模式对文化的传承稍弱一些,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型布局模式。因而这种布局模式不应是乡村住宅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代满汉融合背景下,乡村住宅的院落空间布局是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的结果,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建筑是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民族的文化、彰显着民族的底蕴。长期以来,满族和汉族杂居共处,建筑文化相互渗透、彼此影响。因而院落空间布局发生了改变,最终形成了当代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院落空间布局模式。从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视角对院落空间布局进行研究,不仅可以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要求,还可以使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特征,从而使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延续。在当今的乡镇建设中,民族文化的传承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致使民族文化逐渐丧失。挖掘满汉民族文化融合视野下的院落空间布局模式,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