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守梅 周英会
摘要:教师之爱在教育实践中表现为爱业绩和爱学生两个向度,爱学生又分为本能之爱和理性之爱两种类型。我-们提倡基于责任、以学生为对象的理性之爱。这种以学生为本位的理性之爱有三个层次的表现: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疾苦,上好每一节课;关注学生的成长,尤其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发展后劲。
关键词:教师;爱;类型;表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139-02
我国著名学者夏丐尊先生在1924年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见,爱之于教育,相当于灵魂,离开爱,教育不过是空空的躯壳而已。然而,在教育过程中怎样的教师之爱才是真正的爱呢?
一、教师之爱的类型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都明确提出两种教师之爱:一种是要爱岗敬业,另一种是要关爱学生。在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教师就要以“生”为本。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就强调:“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可见,爱岗敬业也应该是以爱学生为出发点,再归结到爱学生的落脚点上。所以,无论是爱岗敬业还是爱护学生其实都是爱教育事业的表现,二者是统一的,最终目标都应该是爱学生。但在教育实践中,这两种爱有时候得不到统一,表现出不同的两个向度:一种是单纯的爱岗敬业,可以称之为爱业绩;另一种是对学生的真切之爱,称之为爱学生。
教师爱学生也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或是由于学生长相玲珑或是由于性格乖巧或是由于聪明过人或是由于勤奋如牛而爱,这种爱是喜爱,是人类喜爱美好事物的共同本能反应。这种爱,不能普及给每一个学生,不具有普遍性,也不具有稳定性。所以,我们倡导教师对学生的理性之爱,这种爱源于责任,超越本能。正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难之际舍身救学生的爱就是一种理性之爱。尽管她自己说这是本能反应,其实,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由于道德高尚、心灵美好而聚集的巨大能量在瞬间的自然爆发,是一种成熟理性的反应。虽然,没有经过思想斗争,没有任何行动上的迟疑,第一时间就做出救人的举动,但这仍然是一种理性之爱。思考与斗争,早已是心灵的过去时了。
二、教师理性之爱的表现
这种对学生真切的理性之爱在教育实践中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
1.教师理性之爱首先表现为爱护学生。一个不爱护学生的教师就一定不是个好教师。比如,前不久发生的幼儿园的虐童案,教师手拽幼儿双耳,将孩子提起,离地十几厘米,还有粘胶带、抛垃圾桶等等令人发指行为。这是一个魔鬼般的教师,不知道自己身上寄托着孩子父母的殷切希望吗?不知道自己身上承载着社会的重托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大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由低到高把人分为本我、自我、超我等三个层次: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的,盲目地追求满足;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行事的,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个层次,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超我是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最高层次,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至善原则活动。按照弗洛伊德的划分,虐待学生的教师就是一个尚处于本我阶段的人,兽性十足;像张丽莉这样的教师则处于超我阶段。
温家宝说:“当一名教师,首先要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进步。”教师的理性之爱要普及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必须要修身养性,不能耍小性逃离课堂,更不能以爱为理由打骂学生。激动、暴怒甚至打骂学生都是学艺不精的表现。古圣先贤教育我们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一个“士”者,要想完成平天下的政治目标,最基本的功课是“修身”,那么,怎样才能修身呢?其前提是“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修身”这就是一个道德修养的过程,而知识修养“格物致知”也仅仅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手段。如何理解这层关系呢?“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认识具体事物,得到启示,进而悟及人生之理。比如,庄子通过观察发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季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个现象,进而参悟到:“谦盛、低调、追求内心的完美与富足”这样为人的道理。归根结底一句话。教师要微到关爱每一个学生,就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所以,真正她能关心爱护所有的学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一位教师都要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尊严,善用教育智慧,学会体谅、容忍、理解学生,不能激动、沮丧、耍小性。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不仅表现为不能虐待打骂学生,还表现为关心学生的疾苦,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2.教师理性之爱还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对学生的关注表现为鼓励、表扬、期待等行为,这些正能量可以创造教育奇迹。美国曾有一个由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到一所小学里做调研,然后拿出一份由20个学生姓名组成的名单,告诉教师,这些学生都是将来非常有成就的人(这些学生名单其实是由专家随意抽取的)。教师看了名单很惊讶,这里有好学生,还有一向被公认的差生。但是他们更相信专家的权威。一段时间以后,研究小组再次来到这个学校泼现名单上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出类拔萃,包括那些当时被教师认为的差生。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认可会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学生在教师的关注之下就会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教育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待、鼓励,是培养人最好的方法。有一个著名的教育学上的故事,一个妈妈开家长会,每次都挨教师批评,但每次回来都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你非常聪明有潜力,只要你上课稍微安静一会儿,你就会很优秀。”结果儿子真的一次比一次进步。一个妈妈擅用教育学理论只能教育自己的一个或几个孩子,而一名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却可以使无数人受益。
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关注学生的成长不仅仅表现为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应试制度之下有些教师“重智轻德”的倾向相当严重。学生学习成绩好,就会出现一好百好的评价结果。众所周知,选拔人才如果仅仅以学习成绩、以智商作为标准,那就太可怕了。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司马光说:“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唯才有余而德不足也。”一位大学生的父亲在发现儿子篡改学校收费通知单后,用颤抖的声音质问儿子:“在学校里,你除了能增长知识和社交阅历,能否还长一丁点的良心?”
教师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最好的办法是以身作则,希望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首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符合我国道德规范的要求,要讲良心、讲正气、讲责任。其次,教师把品德说教与教学管理紧密结合起来,抑恶扬善,做到讲规则、讲秩序、讲制度。再次,教师要努力营造相对良好的品德教育环境。人是环境的产物,所以,教师要努力做到课堂与课下的要求一致,校内与校外的要求一致。
总之,教师的关注是学生成长的雨露,不仅应该给学生提供成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瘟该观察学生的成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3.理性之爱还表现为对学生发展潜力的培养。北大经济学教授厉以宁曾在一篇文章中讲到,教师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教师仅仅教授学生以知识;第二个层次的教师不仅教授知识,还教授学习的方法;第三个层次的教师能培养学生的发展潜力,给学生以预见性的眼光。
怎样才能给学生以预见性的眼光,让学生发展起来有后劲呢?首先,教师自己在专业领域内要走在前面,自己走得远,才能告诉学生远处的风光。所以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专业好,能掌握基本的前沿动态。其次,教师还要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有三个基本问题每位教师都要弄清楚:涉及这个专业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这个专业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这个专业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再次,教师要具备基本的现代人文素养。这些素养包括哲学素养、法律素养等,否则难以开启民智。现代社会必须是法治社会。因为完善的社会制度会抑制人性恶的方面,而道德教育只会使一部分人成为好人。
总之,教师要爱护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发展的潜力,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进行着爱的教育的教师。爱的教育,其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