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工作对策

2013-08-20 06:22任凯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7期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对策

任凯

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调整中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以实现农村中小学调整的预期目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41-02

新一轮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以及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布局调整将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上学路途变远,且存在安全隐患。布局调整后,学校覆盖的教育区域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距离大大增加了,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在一些偏远山区,山坡陡峭、河道纵横,遇上刮风下雨则更是山路泥泞难走,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爆发,学生的人身安全无法得到保障。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天还没亮就起床,摸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在没有建食堂的非寄宿制学校,有些学生由于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吃饭,他们只能到附近简陋的饮食摊或小卖部吃点东西,营养、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

2.学生受教育的成本增加。布局调整使私人教育成本超出了农户对孩子上学所愿意和能够承受的教育投资,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的贫困农民家庭的成本更大。许多家长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不得不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孩子在校寄宿直接导致农民承担的教育经费成倍地增加。学生到离家很远的学校住读,交通费、伙食费、住宿费,以及购置被褥、餐具的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3.撤并学校遗留资产浪费严重。撤并学校的资产主要有校舍、设备、仪器、图书等。调整后,被调整的学校机构不复存在,学校剩余资产也就无人管理。校舍逐渐破损,教学设施严重流失,学校资产被私分、乱用,造成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监督不到位,还出现了调整时以各种名义把学校资金花光、用光的现象。

4.学校班额过大,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教育规模扩大了,教师、学生人数也增加了,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不少学校并没有因为人数陡增而新建教室,只能在各班安插更多的学生,导致班额过大,尤其是一些中心学校班级规模就更大。班级规模增大,不仅不利于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情感的交流,也不利于学校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5.教师工作量增加,压力加大。随着学校班额的增大,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农村教师编制较紧,缺乏生活教师编制,学校又没有经费聘请生活教师,许多学校不得不让教师来担任。这些教师除了完成正常的课时任务,课余时间还要承担起管理学生生活和保障他们人身安全的责任。这实际上是教师在原有职责的基础上,又附加了一部分“家长”的责任。

6.布局调整的配套资金投入不足。布局调整后,虽然整合了一些教育资源,但这远远跟不上由于学生人数增多,教学班增大,而对教学设施需求量更大的要求。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二、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的对策

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逐步深入开展,应加强对学校布局调整相关负责人关于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教育,通过政策教育,提高认识深度,为实践工作提供指导,及时更正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的不当措施,减少和降低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重视宣传和沟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顺利、快速开展的保障。充分利用撤并学校各类资源,避免集体或个人在学校撤并过程中侵吞国家财产,导致教育资源的流失。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笔者认为,还应在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

1.拓宽经费来源,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市场机制逐步深化的宏观经济环境之下,政府作为财政经费单一来源的形式逐渐改变,资金来源渠道日益多元化、市场化。教育经费的来源也是如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经费投入问题的真正解决,除了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还必须采用适应市场体制的创新筹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身筹资功能。将市场机制逐步引入教育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利用市场筹资功能解决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资金瓶颈,提高资金利用率。

为解决学校布局调整的经费问题,在上述原则的前提下可采取:开展“银校合作”,为布局学校建设提供银行贷款,弥补政府财政拨款的缺口;开展“企校合作”,将学校后勤管理市场化,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基础设施,如宿舍、食堂的建设;对撤并或关闭学校进行资产转让,将获得的资金用于布局学校的建设,缓解布局学校经费困难问题。

2.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办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通过竞争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由供给主导型财政机制向需求主导型财政机制转变,扩大学生选择学校的权力,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社区和家长的参与,建立开放办学的决策管理模式。政府应摆脱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相对立的思维方式,搭建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公平竞争的政策和制度环境。综合发挥公办、民办营利性教育机构的作用,鼓励多元主体积极办学,弥补政府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存在的不足,满足社会多样化的优质教育需求。多元办学体制其实就是要打破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垄断,允许社会团体、私人参与办学,形成各种所有制共存的学校。多元主体办学势必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学校,让各类学校在一个公正、平等的平台上依法进行办学质量的竞争,在良性竞争的前提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3.进一步加快体制建设。第一,建立“以县为主,教育行政区域和学校相辅”的教育管理体制,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进行学区规划,实现学校规模效益和学区的均衡发展。“以县为主”的体制,县级政府承担义务教育建设的责任,包括教育经费投入、教育制度安排等,使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的管理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这为在县域内打破乡村行政区划,建立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区域、学校三级管理体系提供了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第二,撤销镇教研中心,建立教育行政区划、县学区中心,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具体工作进行统一安排。学区中心作为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派出机构,承担学区内教育事务的管理,履行教育行政部门职责,具体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招生考试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管理等职责。学区中心的建立遵从精简机构、减少开支、提高效率的原则,设岗定责,进一步加强教育经费预算等方面的管理,实现提高教育行政效能的目的。在学区人事安排上,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可以兼任学区中心职务,县级教科研培训中心教研员可以兼职学区教研员。办公经费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承担,人员由教育局直接管理。

4.努力构建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构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保障体系。针对学校布局调整后表现出的学生上学的交通问题,应由政府牵头,联合交通、教育、公安等部门,采取公私合营、车辆准人等办法,严格设定上学班车交通服务线路,定时定点为走读学生提供交通服务。在学生交通费用方面采用政府补贴、学生适当负担的办法,在不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确保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人事制度应相应产生变化,以适应新的人事状况的需求。针对保留教师,制定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居工程”建设规划,解决布局校和学区内教师生活、住房等问题,确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更好的、更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各地政府及学校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和管理,对一些计划合并或已经合并的寄宿制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吃、住等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从最基本的改水、改厕、食堂和澡塘等工作做起,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保障学生和教师的基本生活。

猜你喜欢
农村中小学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探究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