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建构旨向理论下大学外语教育反思

2013-08-20 05:09车向前
关键词:哈贝马斯工具性外语

车向前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哈贝马斯在《认识与兴趣》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其著名的知识建构旨向理论。该书的核心在于,人类所有的知识都与基本的兴趣旨向密切相关,正是这些旨向对人们获取和运用知识并满足兴趣起到了引导作用。旨向是社会建构的,也是知识建构的,塑造并决定着认知对象的类型和价值,是人们组织起自身日常经验的方式。哈贝马斯提出了三种知识旨向,并围绕其构建了有价值的定义和理解模式,这便是技术的、实践的和解放的旨向。目前学界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层面的探讨,本文拟将该理论纳入外语教育范畴,以期发现该理论的生长点,对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一、知识建构旨向理论及其在教育学上的反映

哈贝马斯指出,这三种知识旨向的本质为控制、解释、解放。首先,“技术旨向是基于经验法则的,通过合乎规则的行为对环境施加控制的一种基本旨趣”[1](P13)。它属于工具理性范畴,强调被动地研究客体的工具性知识。在教育语境中,工具性学习关注个体通过学习控制管理环境来有效地完成任务。这种以学生对既定内容的获得为目标的工具性手段,重视的是这种目标下的教学工具、资源、环境、技术、师生的主客体角色,教育系统也因而变成了一个输入—输出体系,给定的材料从一端进入,受过教育的学生则从另一端产出。

实践旨向是阐释学的方法论,它聚焦于互动和语言,要谋求澄清理解并解释语言和行为主体之间的交往,即通过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与现实世界中的他者进行互动交往,通过参与者的眼睛去理解揭示互动主体的意义。在教育语境中,其核心是交流,以体现师生与学生间平等对话的关系,通过理解实现知识的建构。目标是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寻求共同理解,关注个体更关注集体。

解放旨向的任务是恢复被压制的和被淹没的决定因素知觉,意图全面实现社会公正与个体自由。以解放兴趣为导向的课程,意味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自主地从事课程创造,能够在不断地自我反思、批判性理解的过程中,达到自由与解放:“师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学科、个体经验、问题作为课程的相对起点,体验、理解、交往等作为主体的主要存在方式,对课程不断进行意义赋予与重构、批判和超越。”[2](P37)

需要指出的是,在哈贝马斯的知识建构旨向理论体系中,这三种旨向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前两者统一于解放的旨向,而“解放旨向需要前两种旨向的支撑而不是超越它们”[3](P217)。在教育中,对解放旨向的追求,是建立在对工具性知识的培养与合作能力提高的基础上的;反之,没有牢固的工具性技巧与交际能力,创新与批判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二、旨向理论下课程设计类型及对大学外语教育教学的启示

旨向理论下的课程设计类型参见下表1。

借鉴哈贝马斯的旨向理论,对于反思当前我国的大学外语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技术的”外语教育观,就是将外语课程当作产品。这是典型的工具性的行为主义的课程观,也是我国大学外语教育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课程观。师生关系主客对立背景下对语言语法规则的强调和训练,对促进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帮助很大,但拘泥于工具论的课程会对大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2007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详细阐述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教学重点内容是“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课程应“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4](P1~5)而知识建构旨向理论为这一倡导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和基础。外语教育环境下的实践旨向必然注重语言交流,因为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基本工具,而且也是交往的存在方式。通过交流,学生能传递其信念、感觉、价值观以及对他者的态度,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交际能力,教学也不再是孤立的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而由单一的刺激和对交互的忽视,走向了各个主体间平等的交往和对话,并在沟通中和谐地达到对真知的认识与掌握。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师生主体通过既是教育文本又是手段的语言,共同分享着生命体验。在解放旨向的引导下,结合哈贝马斯著作中提出的批判与实践结合的重点及语言教育本身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大学外语教育的课程内容,不应再就原初的课程计划按图索骥,不能单单局限于工具的传授,也不能仅满足于日益盛行的交际能力培养的目标需求,而应该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实现课程的创生,容纳和发展学生的民主、义务和声音,培养其理解和不断证伪、求真、创新和主张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大学外语课程可以尝试纳入以下方面的内容:外语国家社会及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学习,外语交际艺术与审美教育,以外语为媒介的中华文化学习,国外公民教育学习,语言作为媒介的学习等。在大学外语教学方法方面,应加强任务下的合作、讨论与谈话,鼓励自主灵活的课后与网络学习,倡导能使学生理解和质问环境,批判地质问个人和中外社区所置身的文化及社会背景的课程。[5]

表1 旨向理论下的课程设计类型

综合起来看,哈贝马斯的知识建构旨向理论中三种旨向的统一,对外语教学的最大启示就在于,在外语知识教学及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应注重人文性与社会性知识的强化,注重语言的体验与师生的共识,更应该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及反思能力的培育;而据此如何更有效地完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堂手段等,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1](德)哈贝马斯.认知与兴趣[M].郭官义,李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2]Carr,W.& Kemmis,S.Becoming Critical-Education,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M].Philadelphia:Falmer,1986.

[3]Joy,Palmer.Fifty Modern Thinkers on Education:From Piaget to the Present[M].England:Taylor & Francis Group,2001.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杨延飞.论哈贝马斯的认知兴趣对课程发展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9(9).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工具性外语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大山教你学外语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