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促进胃大部切除术后首次肛门排气疗效观察

2013-08-20 04:54杨慧华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3期
关键词:大部鸣音大肠

杨慧华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促进胃大部切除术后首次肛门排气疗效观察

杨慧华

(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浙江 湖州 313000)

目的 观察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促进胃大部切除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恢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48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用穴位按摩加中药贴敷,对照组常规术后处理,两组其余围手术处理相同。比较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及肠鸣音恢复均明显早于对照组。结论 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可尽早恢复肛门排气,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

胃大部切除术后 首次肛门排气穴位按摩 中药贴敷

胃大部切除术后因手术刺激和麻醉药物的影响,患者胃肠功能降低,肠蠕动减弱,肛门排气困难,影响了患者进食、睡眠、切口愈合及机体恢复。笔者应用穴位按摩加中药贴敷的方法促进术后肛门排气,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湖州市中医院胃大部切除手术患者48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 21 例;年龄 35~75 岁,平均(51.20±3.40)岁。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男性11例,女性14例。对照组23例,男性10例,女性13例。术前均常规留置胃管。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术后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协助下床活动,不能下床者床上翻身,经常变换体位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手术后6 h开始进行穴位按摩和中药贴敷。(1)穴位按摩:取双侧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穴位,用左手食指指腹逆时针、右手顺时针按揉3~5 min,力度以皮肤凹陷 2~3 mm 为宜,频率 80~100 次/min[1]。(2)中药贴敷:取本院自制的由沉香、乌药、槟榔、大黄4 味药(药物比例 1∶1∶1∶1)研粉加植物油调和的膏药,制成直径约2 cm大小的药饼,置于4.5 cm×5.5 cm的可黏性敷贴中心,贴于按摩后的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穴位上,每日更换1次,贴敷中药后每4小时同法按揉1次,至肛门排气恢复。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手术后10 h开始听诊肠鸣音,以后每次按揉后听诊1 min,以肠鸣音≥4次/min作为肠鸣音恢复的指标,观察并记录首次肠鸣音恢复及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记录患者有无腹胀腹痛,粘贴处皮肤红肿瘙痒不适,有无腹鸣,肛门是否排气等。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 见表1。结果示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h,±s)

表1 两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h,±s)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n 肠鸣音恢复时间观察组 25 33.20±5.61△对照组 23 41.43±7.82

2.2 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见表2。结果示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亦明显早于对照组 (P<0.05)。

表2 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h,±s)

表2 两组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比较(h,±s)

组 别 n 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观察组 25 41.20±7.46△对照组 23 49.09±8.41

2.3 两组腹胀发生率及辅助通便手段使用例数比较见表3。结果示观察组腹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使用辅助通便手段的例数也明显减少(P均<0.05)。

表3 两组腹胀发生率及辅助通便手段使用例数比较(n)

3 讨 论

胃大部切除术是顽固性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变、胃平滑肌瘤等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开腹手术后由于麻醉、手术损伤、牵拉、腹腔暴露时间过久等因素导致术后肠功能紊乱、动力减弱、腹胀,严重时可引起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切口裂开等,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及时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促进术后胃肠动力的恢复是行之有效的[2]。

穴位按摩是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的一种技术操作[3],中医学认为“脏腑居于内,肢节居于外”,其间通过经络系统相联系,通过体表穴位的局部按揉刺激,可将这种治疗性刺激传导到相关的脏腑,以发挥其调节人体脏腑气血运作的功能。中药穴位贴敷是用特定的中药敷于相应的穴位,属于中医外治疗法[4]。本法取近治穴天枢与大肠俞,远治穴足三里。天枢与足三里同属足阳明胃经,天枢为大肠募穴,所谓“腧穴所在,主治所在”[5]。足三里是腹部胃肠疾患的常用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按揉两穴均具有振奋脾胃阳气、调节胃肠气机、激发被抑制之气功能。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亦具有调理肠胃、理气化滞之功效。中药沉香“芳香走窜,味辛行散,具有彻天彻地之功”。乌药善理气机,《本草纲目》李时珍称其“能散诸气”,两药均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及胃肠动力功能。槟榔入胃肠经,善行胃肠之气,消积导滞,具有降气之功,其含有的槟榔碱有拟胆碱作用,兴奋胆碱受体,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肠蠕动。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为治疗积滞之要药。穴位按摩联合中药贴敷,通过按揉穴位刺激调节胃肠气机,外加药物贴敷吸收渗透持续不断激发被抑制之气机,从而恢复胃肠蠕动功能,促进肛门提早排气。

[1]柴林巧,叶坤松.高氏揉捏法配合中药贴敷治疗小儿伤食泻 138 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45.

[2]蔡元训,张小凤.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胃瘫[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3):25-2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9:198.

[4]廖华.穴位按摩对穴位敷贴效果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60.

[5]梁繁荣.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9.

R656.6+1

B

1004-745X(2013)03-0456-02

2012-04-14)

猜你喜欢
大部鸣音大肠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
稳步推进大部制改革
胃大部切除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护理体会
实现“三医联动”需大部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