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记者 郭树涵
作为世界机床界4大名展之一,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于4月22-2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机床企业参展。一直以来,机床工业被称为“工业之母”,备受各界人士的重视。有人说,要知中国经济的动向,则要先看工业制造之近况;而要弄清中国工业现状,则要先看工业机床的情形。
2013年无疑是中国经济最难看清的一年。强复苏还是弱复苏?通胀还是通缩?发展还是倒退?也许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这次机床展中看出端倪。而为了更好看懂这届机床展会,本刊特意专访了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的创始人梁训。
《中国新时代》:现在中国各个行业过剩问题让人揪心,机床行业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梁训!:机床行业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停滞,机床行业就会受到影响。而从现在情况来看,国民经济放缓还没影响到制造业,所以它也没有波及到机床行业。从机床行业的现状来看,机床市场并没有达到供需平衡的状态。我们制造水平的中低端部分,现在产能过剩。但是进口的高端机床这部分,不但一点都没有减,而且还在增加。从现在整个机床市场的产销量来看,50%来自进口,50%由国内企业制造。为什么出现这个现象呢?我想问题就在于机床制造的水平不够。这从这届展览会看的格外明显,这届展览会展览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在中国机床展览会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就算如此,还有机床企业想要参展,只是装不下了。
梁训!
《中国新时代》:中国机床的领头企业,在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很多企业并购了世界上最优秀的机床资产,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第二大规模的企业。但它们并没有对国外机床企业产生什么冲击,这是为什么呢?另外,现在机床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偏低,机床行业如何做才能扭转这一情况呢?
梁训!:确实如此,我们几个大集团,特别是沈阳机床和大连机床,它们的低档商品仍然占很大的比重,竞争对象依然是地方企业。这样是不对的,当然这个趋势在逐步减弱,不过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因为生产线都是固定的。至于有些小厂就更糟糕了,因为沈阳机床、大连机床它们早就发现这个问题,已经开始采取措施了。但是那些小厂没有本事采取措施,想变,变不过来,它们整个生产模式不是生产高档机床的模式。要用产能过剩这个词来概括整个机床产业,不公平、不完全也不恰当,一棍子扫倒了一大片。真正的问题不是一句话可以概括的。应该来讲一些高档产品产能应该扩大,越扩大越好;产能过剩的那部分应该收缩,越收缩越好。
利润率上不去确实是机床行业的“软肋”,但这是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机床行业的经济层面、生产层面,还涉及到机床行业过去基础问题、现下国际环境问题等。不过话虽如此,但其实这里面最重要的还是产品价格问题。和消费品行业不同,机床行业的价格往往不完全是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发展到现在,中国的机床产品所蕴含的价值已经很高了,甚至可以讲在某些产品上,我们做出来的产品和外国产品比起来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中国机床的价格却只有外国产品的1/2,甚至1/3。
为什么中国机床企业不能获取高额的利润呢?这在我看来,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我举一个不太妥当的例子,在消费品市场里,如果国产电视机和国外电视机的性能差不多,那么正常的人都会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国产电视,而在机床行业却不是这样了。现在中国对贵重设备需求量最大的是军工企业或航天航空企业,他们在买设备上不惜工本、舍得花钱,但是他们在购买设备的时候却因为顾忌责任问题而不敢选用国产设备,这主要是因为如果选用了国外设备耽误事,责任不在采购人员,其实我常常看到外国机床买回来照样坏事。
《中国新时代》:在您看来现在中国的机床应该是一个结构上的问题,那么,未来机床企业如何改变呢?
梁训!:对,确实是结构上的问题,不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谁都知道这个问题的关键,但要改变不是太容易。在我看来,机床工业要强起来,企业必须走“专特精”发展道路。可是虽然走这条路是没错,但并不等于走这条路就解决所有问题。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这并不是一副包治百病的方子,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办法。我发现一个现象,现在有些机床企业正在做没有人做过的东西,虽然说市场不大,全国将来买这个产品的厂可能也不过五六家,但是做一台就不容易,就有了固定的市场。将来如果很多机床厂都像这样去做,那么中国的机床工业就强起来了。我一直说,不一定去抢那个大,一个产品一做上百台,这在未来是不可能的。这又牵涉到一个问题,什么叫机床工业?机床工业的模式我专门总结过,机床工业产品要做的精做的好,服务要整套的。这个服务不是说我卖一台就完了,售后要做好。
我这有份当时给副总理的报告,我就提出我国机床工业已处于危急存亡之秋(这个是1996年),事关整个国家的装备基础,实堪忧虑,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时提出的机床工业的12条基本特性(后来有人说是前所未有的,国外也没有),现在看来还是对的。因为现在还没有跳出这个框框,还在这个层次中奋斗。有些问题不是说一两天就换了。现在说产能过剩,很多人会从这个角度、那个角度提问题。它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仅仅一副药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个问题应该唤起致力于这个行业的人的觉醒。吃了这碗饭,你就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说我们添设备、盖厂子就解决问题了,不行,最终会害了自己。我最近七八年写的文章,很多都是在鼓励我们的企业走自己的“专特精”道路。
这一点上,我觉得福建很有特色。福建省本来是一个机床工业发展很晚的省份,但是前几年,我领头带着几个专家过去为他们把脉治病。现在福建省当年那些小厂一个个都成长起来,很厉害。像福建有个厂,搞了个产品发明的专利,现在福建省要它报国家的金奖,有三个院士的签名。这就是“专特精”道路。你要“特”才有国家的专利,得了这个专利,而且这个专利还不错,还是专利里的佼佼者,可以提出申请金奖。
最近这一段,我很少去沈阳一厂之类的大厂,虽然当年他们的产业并购把我请去当顾问,我也引导他们搞成了好几个并购。但我觉得,致力于小厂群体的改变,才是机床工业这个产业克服产能过剩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良方。实际上,这个说法也不是从今天开始,我早就在搞这个东西,去小厂动手。现在“专特精”道路的八个典型都是小厂,都是各有特点,称得起专业小领域的领头羊、排头兵,虽然它还很小。
《中国新时代》:那未来“调结构”时,民营企业会不会走到国营企业前面?
梁训!:不得不承认民营企业在行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它不仅生产量越来越大,而且产品重要性、特点越来越冒尖,这样的例子也很多。南京有个做研磨机的企业,就开发出了一种大规格的研磨机,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这和现在很多国营企业按兵不动,没什么贡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国际并购中也逐渐体现出来,以前有外国企业要卖,我都第一时间跟国有企业说,但他们反映“吃不下”。国有企业现在自顾不暇,根本没钱并购。但这个消息给了南京民营企业,很快就基本谈成,不过最后受到了德国政府的干预。因为研磨机最终是飞机工业、汽车工业的最关键工序。德国政府知道这很关键,说不行。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