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 帅 许开轶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民众的利益诉求、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当下不时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很大程度上是民众的政治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的结果,造成的社会动荡将严重威胁我国的社会政治稳定,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消解民众的政治情绪,维护政治稳定,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尤为重要。
对于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研究,笔者把它放到中国现代化转型的大背景中去展开,社会转型是政治情绪产生的根源,也是导致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原因,“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①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8页。而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就是稀释政治情绪,缓解冲突,维护政治稳定的有效机制,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内涵包括其概念和构成。
情绪一词是心理学研究的范畴,而政治情绪则是政治文化研究领域的内容,研究政治情绪排解机制,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政治情绪。王浦劬教授认为:“政治情绪是政治情感较低的心理层面,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其政治期望和需求的满足程度而产生的短暂的主观体验,分为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等)和消极、否定的情绪体验(如懊丧、痛苦、恐惧、忧愁、愤怒等)两种。”②王浦劬:《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笔者认为政治情绪就是一种消极的政治体验和感受,是对于现存政治系统、政治制度、政治参与方式的反对、否定与冷漠,是对政府作为的不满,这种不满情绪需要通过正常的渠道排解和稀释,否则就会滋生动乱,引发群体性事件。
当代转型时期的中国,利益的日趋分化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这对于广大民众的心理是一场艰难的考验。在目前这种政策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民众的权利和利益必然容易受到损害和侵犯,而随着人们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当民众遇到利益受侵的时候,往往难以沉默,会诉诸行动,自发地结盟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群体性事件的方式排解政治情绪,以希望达到其目的。所以,有必要建立一种机制,来有序、有效地排解民众的政治情绪,以达到政治稳定的目的。
因此,可以说,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就是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互动协调机制,是一种能够经常化、制度化地排解、稀释社会成员的不满、怨愤、意见与要求的运行机制。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立,必须有主体、客体、介体三个要素。三个要素必须协调统筹一致,相互支撑,政治情绪排解机制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所谓主体就是民众,广大的民众往往是权益的受害者,是利益的诉求者,也就是政治情绪的排解者,社会上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民众的利益受损,政治情绪得不到正常渠道的排解所引发的威胁政治稳定的事件。而客体通常是政府,政府在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立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政府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是作为一种回应和反馈,来协调政府与社会、公民之间的关系,努力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达成互动的共识,来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然而,民众的政治情绪必须通过法定的渠道才能正常排解,否则就会发生“井喷”,这个渠道就是第三个要素—介体,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立就是努力在现有体制框架内解决民众政治情绪排解的问题。
政治稳定是政治发展的目标之一,政治稳定是政治系统与社会之间良性互动的结果,政治系统的稳定永远是一种动态的协调和平衡状态,而政治情绪排解机制会随着社会的动态运行不断作出调整,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谋发展。对于一个运行机制的建立,首先要考虑其现实的意义和作用,这样才有建立的必要性,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主要作用在于消解民众的政治情绪,化解社会冲突,获得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平衡,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整个社会进入了一个利益多元化的时代,“当代中国再次进入社会不稳定的时期。”①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政治稳定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同时它也是政治发展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有学者指出:“政治稳定包括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层次。”②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这种观点主要是从静态层面来表述,从政治学的角度,任何一个政治系统只有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保持着良性的互动关系,才能有效地回应社会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地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而且,一个良性运行的政治秩序必须是建立在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之上。施雪华教授也认为,一个稳定的现代政治体系与社会环境系统是一种互联、互动的关系。所以,对政治稳定的理解,必须从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互相关系的角度来把握,从政治稳定的社会基础着手,也就是说,政治稳定是政治系统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良性互动、相互影响的平衡的状态。政治稳定,不仅是政治发展的一个目标,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
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稳定是社会发展基本的价值,而政治动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拦路虎。没有稳定,就谈不上进步与发展,更不可能有崛起和复兴。因此,政治稳定对于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意义重大,立足于当前中国的现状,民怨沸腾,群体性事件发生不断,及时而有效的排解民众的政治情绪对于当前的政治稳定尤为重要,政治系统必须拥有一种能够及时排解政治情绪、化解社会张力的经常化机制,即政治情绪排解机制,以防止这种低量度的不稳定因素的沉淀积累,保持政治系统的稳定运行。
可见,在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情绪排解机制是消解民众政治情绪,化解冲突,维护政治稳定的一种机制,一种不可或缺的机制。政治稳定是动态的平衡,要在发展中求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立要随着社会运行的动态发展,不断的调整策略,因此,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作为一种维护政治稳定的机制,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功能主要有三:消解,平衡和驱动功能。三个功能之间相互调节与整合,共同保持社会的动态平衡和发展。
1.消解功能
过去,在处理威胁社会政治稳定的事件的时候,政府往往习惯于控制而忽视协调,偏重于打击而轻视防范,所谓的“以暴制暴”,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反而,冲突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因为“暴力只是在正在发展着的形式下为达到某些目的而是用的一种方法”①[美]哈罗德·D·拉斯韦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45页。,而不是目的本身,强制打击达不到政治稳定的目的,而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立,为人们提供利益表达、政治参与的多种渠道,在凝聚共识的同时,消融不同政治情绪的冲突,从而获得一种自由而又充满活力的社会政治秩序。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重在消解民众不满的政治情绪,疏通政治情绪排解的渠道,使民众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所谓的“心服口服”,这种心理上的平衡取决于不满情绪的释放和受损利益的弥补,所以,政治情绪排解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公平的政治解决机制。
2.平衡功能
一个社会运行的有序性,需要各种利益关系之间的平衡,这种平衡需要纽带和认同,“这种纽带能否形成,最终取决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达成一致意见而保持对话和沟通的能力。”②[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张华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就是要建立这样一种渠道,使得政府与普通民众保持对话和沟通,在政治参与中获得共识,有了共识才能化解社会冲突,以此,获得政治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平衡。
3.驱动功能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通过消解和平衡功能,有效整合多元利益,化解社会冲突,使政府与社会,社会与社会之间建立了良性互动,同时,增强了政治合法性,使民众更加自觉的认同和支持政府,促进社会处于向前发展的态势,民众的焦虑、不满的情绪也被排解掉,内心的平衡、公平的环境促使民众努力追求自身的价值、社会的进步,通过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长期运作,实现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谋稳定的最终目标。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重在消解政治情绪,缓解社会冲突,释放社会张力,增强政治合法性。透过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功能,更加说明了建立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必要性。
对于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构建和发展政治情绪排解机制上。笔者拟从宏观的视野,探讨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建构路径,而不是具体描述其建立的措施和方法,努力做到静态层面与动态层面相结合与统一。具体从公民、政府、社会三个方面来阐述,涵盖了价值、制度、组织三个支撑要素,三者统筹结合。
从主体公民角度分析,政治情绪的排解要做到依法有序,利益的诉求也要在法定框架和既有诉求管道内进行,从情绪性对抗努力转变到技术型化解。
1.利用文化活动,积极排解政治情绪
政治情绪的有效宣泄就像河流的治理,围堵不是上策,定时的疏导、畅通才是最优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充分利用发展所带来的优势,在社会各领域设置“宣泄空间”,使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紧张与不满情绪得到及时地宣泄和排解,防止了冲突因素在社会领域的积累。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如利用宗教文化活动、大型体育竞赛、重大文化节日等机会设置“宣泄空间”,排解社会情绪;公司或企业专门设有“泄气室”,为员工提供可以诉说委屈、释放压力、缓和矛盾的平台,所有这些都为社会有机体的健康运行提供了“免疫系统”。
2.加强公民文化教育,培养理性公民
加强公民教育,提高文化水平,消除非理性的、偏激的或冷淡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逐渐培养平等、自主、参与、宽容和理性的公民文化。以法律作为社会抗争的工具,从合法的维度去考虑、维护自己的权益,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质。今年的厦门公交车纵火案,纵火者陈水总因生活受挫,悲观厌世,而泄愤纵火,害人害己,不难看出,此人缺乏理性的价值观,消极的情绪得不到有效排解,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发生。
从长远来看,文化的作用会更为彻底有效,培养理性公民,重构社会价值观,对于化解民众的政治情绪,意义更为重要。但价值观的东西要慢慢积累,更是需要长期的培养发展,从短期效益来看,制度的调整与变革却能起到很好的疗效。
一个良性运行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政治合法性的基础之上,政府要不断增强政治合法性,因此,首先让民众了解政府,下一步接受政府,最后信任政府,这个了解、接受、信任的过程就需要政府特别关注民众的利益表达和利益诉求,积极把握民众的政治情绪、实现政治信息向政治系统的有效输入,建立一种常规性的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实现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但是,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必须有制度作支撑,为后盾,这样善治的效果会更好,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更具有实际意义。
1.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大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利益分化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制度建设上的缺乏也导致严重的腐败,腐败的不可治愈和扩散加剧了民众失衡的心态,各种“官二代”、“富二代”现象更严重的加深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从而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所以,要想消解民众的政治情绪,必须努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大环境。
民众要求的不仅是生活上的温饱、小康,更重要的还是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让民众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条件下平等竞争,特别是涉及到与政府有关的领域,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需要一种真正平等的沟通、互动。在沟通互动中化解民众的政治情绪,实现政治稳定。
2.切实加强制度改革建设,建立制度约束机制
维护公民的权利要以宪法及制度作保障,只有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权益,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因为政治情绪并不是社会成员简单的心理活动,它的背后表达的是人们对利益的诉求,利益得不到公正的保障,何谈稳定。
在现代化这种“回应型政治”①回应型政治是国家治理者不断回应社会的要求和压力,主动调适自己的政治行为,对各方面的利益加以整合,从而保证现代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下,当前社会冲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政府的不作为和作为的不得当。换句话说,政府的行为得不到制度的约束,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对社会的行为更做不到有效回应,政府要对自己的行为经常性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首先,要推进信访制度改革,信访部门原是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解决民众问题的部门,现在,民众的权益受到侵犯,靠上访解决问题比登天还难,越级上访更是难上加难。这就容易引导致情绪急聚,引发冲突。政治情绪蕴涵着大量的政治信息,对于政治系统来说,政治信息的输入,离不开对民众政治情绪的解读和判断。“如果没有这些信息,政治系统就像瞎子、聋子那样根本无法行动。相反,如果能获得足够的信息,政治系统便能矫正自己的行为。”②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66页。民众的各种问题、诉求、建议就是政府决策的“第一手资料”。解决问题,维护稳定就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料。其次,人大制度改革,人大代表要切实履行其职能。同时,推进公共管理不断透明化和制度化,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行官员财产公开制度。最后,要充分发挥宪法的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宪政要落实到实处。制度的规定,关键在于落实,还在于切实的监督。
制度的设计、改革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组织的培养可以为民众打开了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和一个较为广阔的平台。畅通制度化的渠道就是强有力的补充。
畅通的制度化渠道,能够及时地吸纳社会成员的意见、愿望和要求,化解民众因利益表达不畅而带来的对政治系统的敌视情绪,但民众的利益问题不能通过正常的制度化渠道来表达、来解决时,人们就可能求助于非正常的体制外渠道来释放,这就容易导致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现代社会中,必须形成许多协商组织,民众通过各种组织,间接释放政治情绪。所以,政治系统必须自觉强化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积极引导社会中间组织的有序发展。
1.畅通政治参与、政治沟通的渠道,合理释放政治情绪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的政治情绪往往与其政治参与能力能否有效发挥有关,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会不断高涨,这就需要畅通政治参与的渠道,否则就会影响政治的稳定。政治稳定有赖于制度化、法律化的政治参与机制,要不断完善民主政治制度,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广泛拓宽政治参与的渠道,疏通利益群体与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的合作渠道,充分吸收社会上的各种利益要求,并使各种利益群体真正能够参与到影响其利益的决策中去。建立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机制,使公众能够参与社会事务,监督权力运作,努力使民众在法定渠道内进行利益表达,排解政治情绪。
2.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开辟新的渠道
在我国,网络还处于真空地带,要充分利用网络,发扬民主,国家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增强了公民社会和国家的能力,并影响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①景跃进、张小劲、余逊达:《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页。目前,绝大多数群体性事件借由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而发起或升级。群众通过手机、QQ、微博等科技化网络平台建立联系,发布信息、报道现场情况。网络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那么,政府应该看到网络在政治参与中的强大的作用,利用网络,应时代的需要,充分开辟新的渠道,发展网络政治参与。
3.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增强政府与人民互动
在现代社会,民意的发现、利益的表达,并不是政府与人民个体之间直接互动的过程,而是表现为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之间的博弈。在利益多元化的时代,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离不开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支撑,通过组织化的渠道,民间组织可以把公民的利益要求有效地整合起来,传输到政治系统中去,避免了公民个体非理性的表达,减少了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误解和隔阂,成为政治系统整合社会的中间纽带。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要形成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加强对话,增进交流。充分利用社会组织,激发社会活力。目前我国的非政府组织面临许多方面的困难,尤其要去体制化,坚持其独立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如: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现在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间智库,在这里将发出中国最有力的改革之声;壹基金,已脱离中国红十字会,成为真正的民间公募基金会,在公益事业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成千上万的NGO将在博弈中不断参与,在参与中不断成长。“社会组织不仅扩大了公民的有序参与,而且扩大了公民有序参与的比例与范围。切实地加强了公民与政府的联系。”②郑宪、李梦奇:《转型期参政党与社会组织关系探析》,《观察与思考》,2013年第9期。
通过价值,制度,组织三个方面的构建,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在维护政治稳定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不过政治情绪排解机制的构建也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政治情绪排解机制,对于缓解社会冲突,维护政治稳定,具有重大作用,但从长远来看,真正消解公众的政治情绪,实现政治稳定,还要靠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发展经济是增加政治合法性资源的有效方法,但这不是唯一方法,还要不断的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优化制度建设,增强民主,扩大政治参与,提高政治合法性,正如美国政治学家李普塞特所认为的:“任何一种特定民主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而且取决于它的政治系统的有效性和合法性。”③[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7页。中国发展到今天,社会的很多病因很大可能归因到政治体制现存弊端这个总病根上。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的腾飞,民主的发展,公平正义的实现等等都是一句空话。邓小平同志也说过,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因此,通过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文化体制的不断创新,政治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公平正义的阳光净化民众的心灵,以公开透明的善治化解民众的情绪,在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建立一种良性互动,达成一种实践上的共识,真正实现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④《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38页。,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实现政治稳定,实现中国梦,让人民活得更有质量,让人民活得更有信心,让人民活得更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