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一千种美的‘哈姆雷特’”

2013-08-19 07:32田嘉辉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戏剧之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人物形象艺术家美的

田嘉辉(河南大学 艺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有观众说莎翁名作中哈姆雷特是一个“在理智和愤怒之间的彷徨者”、是“负载大地万物的情感,一时难于抉择生存与死亡呐喊的忧郁的王子”、是“愤怒而又最可亲的王子”。更有句话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电影、美术、摄影、戏剧等相关作品中都有塑造这一人物,根据同一个文学人物呈现出相对不同的艺术人物形象,诚然是: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美”的“哈姆雷特”,更能委婉地表达出经典“忧郁王子”的不同审美体验。

纵然说每一个事物都有自身的美,不同事物按一定美的规律产生美的性质。当然人与人的不同,对于同一个事物又有不同审美取向,更何况对于欣赏的同一人物呢?因此艺术人物形象是艺术家通过一系列人物的气质、性格、处境和命运的象征化的形象符号,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现状的反思,深刻揭露生活的内在本质,能够得到或者达到目的并且作出相应的审美评价,提高人与人精神的净化,这样就达到“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的艺术人物形象,比如:大多数人较喜欢用“我感觉”去评价一个人物形象,这里的“我感觉”恰恰不是一种主观臆断的评价,而是鉴赏者在一定的艺术实践中、以及对艺术作品长期的“耳濡目染”的基础上形成的下意识的“我感觉”,也是一种主客观统一基础上的审美,因此人物形象的审美原则是人物形象美的客观性原则和人物形象美的主观性原则的统一。

首先谈谈人物形象美的客观性原则,康德说:“美的艺术是一种心境,它只对自身具有目的性。”美的艺术有自身目的性和客观性,人物形象美的客观性原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其一是指艺术家创作作品中所表达客观存在人物的形象的气质、性格、命运和时代背景以及不以非作者的人的意志性和主观性改变或者转移的人物形象的因素,而这些息息相关的因素构成作者的一个棱镜,折射出作者处于怎样的一个社会和对当时社会的思考。比如一个风格打扮时尚、帅气佳人的演员出演一部现代都市剧,这部剧作者是欣然的,如果这样的打扮出演一部古装剧是被贻笑大方的。其二是表演者自身的气质、性格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每一个演员都具有各自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其他特征;是他自己在一定社会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演员去塑造同一个人物形象会给他人不同的审美体验。试比较1980年周润发(简称周)版的《上海滩》和2006年黄晓明(简称黄)版《新上海滩》,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音乐等相关因素都是大同小异,剧中人物形象许文强是中国1930年代一个从北京闯荡到上海,用满腔的热情创建事业有理想的青年。这两个演员扮演的许文强各有千秋,观众都有较高的评价,揭示出周和黄分别塑造的许文强人物形象给予观众不同美的审美体验。周年轻时较黄接近上海滩1930年的青年人物,尽管黄的表演较周有些稚嫩,但黄在这个角色基础上赋予其自身个性和时代风格形成的审美“口味”,还是被大多观众较认可的。在2012年电影《大上海》,周钦点黄饰演他角色的青年时期,周说:“他(黄晓明)有70%像我,还让他把我忘掉,如果没有我,他就是100%的许文强。”周对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较认可。因此每一个民族,都有愉悦自己的不同审美的思维和不同规则。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自身之美,每一个社会体系都有自己的美,凡是美的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随着历史的车轮会不断再创造以及体现美。

其次说说人物形象美的主观性原则,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油画大师拉斐尔说:“我所认识的模特儿都不够美,我只能从内心寻找理想的形象。”意味着艺术家表现出对创作作品的一种审美体验的感知,所以每个艺术家感知脑海里面的人物审美不同。主要体现:其一艺术家审美的感知,是一定的时间内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实践基础上所得出一种内心视像。艺术家通过描绘栩栩如生、缤纷溢彩的人物形象,将这些象征符号组合成一幅有诗意的、赏心悦目的画卷,令欣赏者得到美的悦感和快感体验,来挖掘事物美的内在本质。有些是作者亲身经历的,有些则不是。其二表演者的感知,演员表演是经过有意识的内心体验成“心象”,最终在舞台上体现出人物“形象”,每一个演员对角色体验的不同,表现出“和而不同”的形象。这里的“和而不同”是指每个演员在同一个人物的基础上添上自己的个性色彩、表现出五彩斑斓的人物形象,并且有一定大众的审美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双胞胎的演员同时扮演同一个人物,他们在塑造出来人物的语言、外形等都是不一样的,因为其自身的气质和对人物的形象感知是不一样的,会造成不同的审美体验,即使他们欣赏同一幅画亦是一样的情况。引用莱辛的一句话:“人物的性格,使事实变得更真实。”凭借真实的事物刻画出来的形象,才能真诚地打动观众,进而产生一种情感共鸣。共鸣是观众对鉴赏的作家作品一种较高的评价,这种审美本身就是对欣赏客体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体验。因此观众的感知尤其重要,西方艺术家这样说:观众称之为“只有一颗心的多头巨人”说明了观众审美原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恰恰离不开观众的参与和评价,他们代表一种普遍化、大众化的社会群体。不同的观众对同一种形象审美是众口难调的。比如契诃夫的名剧《海鸥》首次在莫斯科艺术剧院上演惨遭失败,其中观众的因素特别重要,后来他做出相应的思考反馈于莫艺,最后演出获得雷声般的掌声大获成功,所以作家有必要了解观众的不同的审美取向。这里提到马克思说的一句话:“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因此提出不同身份的观众审美的原则具有差异性,笔者认为真情实感的审美是观众所追求的,更具体要求作家——演员——观众的情感体验的统一,这样不同审美的体验产生一种符合心理趣味的快感。这种快感有愉悦的、悲伤的、有达到灵魂深处且根基于社会现实的,至少也是多样性统一的情感。

美学家朱光潜说:“美是创造出来的,它是艺术的特质。”揭示美的艺术人物形象自身是美的,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是一种“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境”真实情感体验,所以真正美的情感是人物形象美的客观性原则和主观性原则统一再体现的审美。其实对“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种的美的‘哈姆雷特’”现象的描述,揭示我们要有一双更美的眼睛去大自然中发现美、体会美、解释美、传播美以及感染更多的人去享受不同的美。如果说自然是美的,那么艺术是超自然的美, 它是自然经过“美”的过滤、提纯,发酵成各种艺术形象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的过程的美,岂止是一千种美呢?

[1]朱光潜.东西方美学的经典阐述[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6.

[2]余秋雨.观众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卢昂.东西方戏剧的比较与融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人物形象艺术家美的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