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志灏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这是对新时期新阶段基层党组织职能和作用的新定位。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重要的是各级基层党组织在思想上要形成共识,确立正确理念,把握工作重心,明确服务内容,形成有效机制,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长期来,一些同志总认为执政党的党组织是领导团体,因而对“服务”是党组织的核心任务,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也有的同志担心,提“服务型党组织”、“服务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会冲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
思想决定行动。各级基层党组织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树立正确理念,提高思想认识。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十八大报告提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首先,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以服务群众为核心任务,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有力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
其次,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也是党的基本路线在基层真正落实的迫切要求。十八大报告指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及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认同和支持,广大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群众在接受服务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福祉,增进了对党组织的情感,更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党的基本路线贯彻落实更具群众基础。
再者,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来说,不是地位和作用的降低,而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更高的要求和更新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关注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已是各级党组织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基层各级党组织,以自己的实际作为,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事,以百姓认可的实际业绩,彰显党组织的地位和作为,体现党组织的作用和权威,党的基层组织才能真正充满活力和战斗力。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什么要求,党组织应当做什么?从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来衡量,应着力改变目前服务群众“碎片化”的现象,以扎实的工作自觉,全面系统地设计服务内容,全方位、全天候地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第一,把握工作重心。自觉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服务上来,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服务的中心内容,紧抓不放,持之以恒。以服务为重心,并非可以舍弃其他的工作,而是以服务带动和推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将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围绕服务而展开,使服务既得到有力的支撑,又促进一般工作的落实,不偏离、不偏废。
第二,明确服务主体。服务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党组织的服务视野应立足于全体民众。困难户要关心,困难户以外的广大群众也应关心;有诉求的要服务,没诉求的也应主动服务;找上门来的要解决,没找上门来的更应关注。服务项目的设计,要面向广大群众,让大多数群众都能感受到党的温暖,体会到组织的关心。
第三,拓展服务范围。从“服务型”党组织的内涵来考量,服务应是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是集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为一体的全方位的服务,是一个立体化的服务和系统性、经常性的工作。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不同的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民众,需求差异很大、想法各不相同。根据不同需求对象,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工作才能做到点子上,才能真正让人民群众满意。
第四,提升服务层次。关乎民生问题的重大决策,是最重要的服务内容。应把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作为推进服务的首要任务,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诚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要的应在制度层面上下功夫。以崇尚务实的精神狠抓落实,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基层干部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创新和完善基层治理格局,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组织保证。当前,人民群众各种需求日益高涨,而社会自身发育的迟缓,各项配套改革措施不尽如人意,有的还未完全到位,致使部分民生需求一时无法得到满足。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建设,应立足自身、整合资源,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集聚各方力量整体推进。大力推进区域化党建,发挥区域内各类组织的积极作用,各展其长,拾遗补缺,整体推进,改变独个基层组织单兵突进又力不从心的被动局面。日益发展的社会组织,是基层党组织可依托的一支重要力量。党组织应加强与社会组织协调沟通,推进社会事务“多元共治”,运用非权力性影响力,引导社会组织为社会公共事业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政治基础。拓宽人民群众意见表达渠道,畅通言路,了解第一手情况,是做好服务的先决条件。长期以来,在关注群众诉求、解决群众需求方面,渠道不畅、回应不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建立畅通的社情民意反馈渠道、完善迅捷回应的处置机制刻不容缓。党组织对人民群众的呼声要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拿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切实改变“慢一拍”的窘境。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的决策,应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服务是一个舒解民意、凝聚民心的过程,而不应看作只是上对下的“恩赐”。只有当人民群众知晓和参与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时,这样的“服务”才能使群众“买账”。
科学设计规范的运作机制制度,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动力源泉。围绕服务这个核心任务,科学规范行为、形成有效制度,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实际出发设计和明确服务群众的各项运行程序,通过科学化的程序设计,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使服务循着客观现实的需求规律化地运转,让所有基层干部都将服务好人民群众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增强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彻底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或仅仅依靠个人的觉悟和素质决定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状况。
加强基层干部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活力之基。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进不了门、说不上话”的情况较为常见。有的不了解群众真实的心愿,服务做不到点子上,办了好事得不到好评;有的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大呼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诚意和能力,使群众敬而远之;还有的基层干部,听不懂本地的方言土话,连基本的语言沟通都成问题……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水平和成效。要切实解决基层干部的“本领恐慌”问题。加强对干部的政治、文化、语言表达、心理知识、棘手问题处置和综合协调能力的培训和提高,已是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让活跃于基层第一线的广大干部都能游刃有余地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活力和战斗力才能持久而尽情地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