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卿,张英端,郝艳霞,高艳君
(晋州市中医院内二科,河北晋州052260)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上比较多见,治疗较为棘手。2009年6月-2012年6月笔者采用中医四联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30例,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共入选30例患者,男20例,女10例,年龄18~60岁。病程1~7 d 10例,7 d~1个月8例,1~3个月8例,3个月~6个月4例。
1.2 诊断标准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肉麻痹的临床特点为诊断要点。符合1)患侧额纹消失,不能蹙额与皱眉;2)患侧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闭眼睑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称Bell征阳性;3)鼻唇沟较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嘴角歪向健侧;4)口轮匝肌瘫痪,不能鼓腮、吹哨;5)颊肌瘫痪,常易储食物;6)角膜反射,瞬目反射减弱或消失;7)可伴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患侧乳突部疼痛,舌前三分之二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现象。
1.3 纳入标准 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且能配合、坚持治疗。排除中枢性面瘫、急性炎性多发性脱髓鞘性神经病变,颅内感染、肿瘤压迫累及面神经者。
2.1 中药内服方剂 药物组成:党参15 g,焦白术12 g,当归12 g,川芎 12 g,防风 10 g,全蝎 6 g,白芷10 g,白附子 10 g,秦艽 12 g,苏梗 10 g,前胡 10 g,钩藤12 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1周为1疗程,用药4个疗程。
2.2 中药外敷方 药物组成:生川乌10 g,生草乌10 g,红花15 g,丹参 15 g,白芥子 10 g,麻黄8 g。上药共研成细末,用白酒、醋按1∶1的比例将药末调匀,装入缝制好的药袋中,隔水上锅蒸透,取出药袋热敷于患侧面部,每次15 min,每日2次,1周为1疗程,应用4个疗程。
2.3 按摩 取穴:阳白,鱼腰,太阳,四白,地仓,颊车 ,翳风,人中,承浆,印堂 ,攒竹 ,牵正,迎香等穴。翳风、颊车、太阳、印堂、四白、牵正、迎香、人中穴用揉法,其程度以患者有麻胀感而无疼痛感为度,每穴揉1 min,连续3~4次。余穴均用推法,其方向为鱼腰向阳白方向,攒竹向内上方,地仓向颊车方向,承浆向口角方向。每部各推5次,连续4~5次,每日治疗1次,1周为1疗程,连续4疗程。
2.4 艾灸 用艾条对上述按摩后的穴位施以灸法,每个穴位1 min左右,以局部皮肤发红,患者自觉有热感而无灼伤、起泡为度,各穴位交替施以灸法,每日1次,1周为1疗程,连续4疗程。
3.1 疗效标准 治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患侧眼睑能完全闭合;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患侧眼睑基本能闭合;有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部分恢复,患侧眼睑部分闭合;无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未能恢复,患侧眼睑不能闭合。
3.2 结果 经过4个疗程的中医四联疗法治疗,30例中,治愈15例,显效13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周围性面瘫(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为面神经核或其下的面神经各段损害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即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1]。一般病因不明,病毒感染可能性最大[2]。中医学认为由于气血虚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及面部经络,血气阻滞,肌肉纵缓不固所致[3]。《医林改错》记载“若壮盛之人,无半身不遂,忽然口眼歪斜,乃多风邪阻滞经络之症”。笔者采用中医四联疗法,内服方药全蝎可熄风止痉,“治诸风掉眩,惊痫抽掣,口眼斜”[3],白附子搜经络风邪,防风、白芷、秦艽、前胡祛在表之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固卫表,当归、川芎活血祛风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祛风邪,固卫表,定痉之功效;九里),驷马中穴(董氏奇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驷马上穴(驷马中穴直上二寸),驷马下穴(驷马中穴直下二寸),肩中穴(手臂下垂, 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大椎, 耳背静脉。操作:先在耳背寻找细小之紫筋或耳背静脉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放血至血色由暗红变为鲜红,外敷中药川乌、草乌祛风散寒,红花、丹参活血通络,白芥子散寒止痉,麻黄祛表之风寒邪气,以白酒、醋调之更增强了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的功效,有助于药性发挥;按摩各穴位,一方面调气活血,调整阴阳平衡,另一方面改善循环;再配合灸法,可以加快血流速度,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减少炎性渗出,促进吸收,有助于面瘫的恢复。
[1]卫哲,尚颖,董哲,等,肌电图在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预后评价及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2):311-312.
[2]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99-2800.
[3]付士合,王卫东.牵正散合穴位挂线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20例[J].河北中医,2004,26(7):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