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超 谭元敏
(1武汉工业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23;2湖北理工学院,湖北黄石435003)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一种创举。作为湖北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楚纪南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湖北乃至南方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标杆和示范效应。目前,楚纪南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开工建设。但截至目前,学界还未对楚纪南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进行专项研究,理论研究的滞后必将影响实践。因此,对楚纪南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展开前瞻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大遗址为依托,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是对考古类文化遗产资源的一种保护、展示与利用的方式。考古遗址公园一方面为遗址保护与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空间,能够促进考古研究、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借助系统化、人性化的展示设计,为公众提供了开放和直观的考古教材,引导公众走近遗址、热爱遗址,有助于大遗址保护成果的全民共享。因此,考古遗址公园是中国大遗址保护实践与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是加强遗址保护、深化遗址展示与利用的有效途径,符合现阶段大遗址保护的实际需要,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特色。
考古遗址公园虽然是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但并非所有的大遗址都适合建设考古遗址公园。一般而言,适合采用这种形式的大遗址应同时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占地面积大;本体价值高;文物类别和数量多;利用方式复杂、展陈难度大,不易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周边状况复杂,利益相关者众多,利益诉求难以统一[1]355。
自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始都郢,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楚国先后有20代楚王在楚纪南故城定都,历时411年,这里是构成楚国文明史史迹的主体,是我国现存楚文化遗存分布最集中、数量最多、城址和墓葬等级最高的地区。楚纪南故城规模巨大、布局严谨、规划科学、建筑宏伟,许多设计与建筑理念都为后世都城所效仿,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着重大价值和影响,被誉为不可多得的“南国完璧”。遗址区内古墓群规模大、等级高、类别全、保存好,在中国南方地区极具典型性。但由于数量众多,分布极广(16平方公里),古墓及文物的展陈难度较大,很难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目前,纪南城遗址及周边古墓群在行政区划上分别由荆州市和荆门市文物部门实施属地管理,因政府实施的遗址保护政策限制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区内居民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地方政府又因短期利益或出于政绩考虑而疏于资金持续投入。种种迹象表明,建设考古遗址公园,已成为当前楚纪南故城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现实选择。
规划是楚纪南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前提,其中清晰的规划目标为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也成为笔者关注的重点。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的目标由遗址本身承载的内容和公园承担的职能所决定。这些目标的交叠重合以及不同时期的不同侧重点使遗址公园充满了复杂性和多元化,往往形成矛盾的结合体,这包括:原真性和公园历史体验的矛盾;遗址氛围与景观效果的矛盾;遗址信息与可读性的矛盾;遗址空间与公园服务设施的矛盾;环境容量和短期效益的矛盾;功能置换过程中的矛盾;尺度关系变化中的矛盾[2]36-40。为解决这些矛盾关系,在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中,我们应当确立以遗址保护为先、尽量完善公园服务设施、满足公共活动要求的方针,通过完善综合评价体系和设计审查制度,合理控制环境容量,建立完整的标识系统和讲解体系,从而使遗址公园内多个再利用目标的关系协调一致[2]78。这就是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基本规律。
2010年1月,《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完成。与国内同类考古遗址公园相比,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目标是:成为全国著名大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力争达到公园规模最大,展示遗存数量最多,展示遗存类型最丰富,遗存整体格局保护最完整,遗存历史环境修复最接近真实,遗存保护与城市发展最和谐,楚文化遗存学术研究水平、考古发掘水平和保护技术水平最高。按照这种目标,楚纪南故城的重建将从环境整治入手,首先把影响和破坏文物本体的建筑进行拆除,然后对重要遗迹分期分批进行保护和展示。展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遗址本身的复原和展示;二是将发掘出土的各种文物集中在遗址博物馆展示。通过展示,让游客感受楚国最繁盛都城的宏大、历代楚王墓地的神秘和传统田园风光的惬意;通过参与体验以楚文化为主题的传统农耕活动、器物制造、商业活动、文艺活动、节日庆典等,让游客了解楚文化的辉煌灿烂①。应该说,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规划的目标由于尊重了楚历史文化发展的规律,兼顾了遗址保护与利用的要求,并通过遗址公园这种形式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因此是客观的、可行的,关键是在建设的过程中,建设方要遵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很好地落实。
在遗址公园建设过程中,对严重影响遗址整体景观风貌及对遗址本体及历史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破坏的局部或整体建筑物,应予以拆除。拆除后的空地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作为绿地;二是合理重建。对此,《规划纲要》要求拆除压占遗址或严重影响遗址景观的建筑,通过恢复河道自然岸线、填平近年所挖掘鱼池等措施来修复历史环境,搬迁不符合管理规定的企业①。目前,荆州市政府以这个项目为抓手,策划编制了6大重点项目,共拆除各类建筑9万多平方米,清理场地13万平方米,征地1 000多亩,拆除工业企业9家、经营户20多家,搬迁单位4个,安置职工300多人,搬迁并妥善安置农户60多户,遗址区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47公里长的考古遗址公园专门通道、3公里长的保护区内专用公路等基础设施也相继建成。2012年,总投资7 150万元的熊家冢车马坑遗址保护展示厅主体工程完工,历史性地再现了楚故都贵族墓的完整格局。
但遗址区内的居民世世代代在遗址上居住、生活,他们早已和遗址融为一体,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也应该成为遗址展示的一部分,完全把他们排除在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之外,既违背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原则,也不利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涉及到遗址区内的居民问题,建设方不能简单地让居民全部搬迁出原住地了事,而要根据其对遗址当前的破坏情况或保护需要做出合理取舍。可贵的是,《规划纲要》对此给予了充分关照,其解决策略为:保留部分原住民参与文物管理、环境维护和游客服务;引导生产活动,农作物和树种的选择以本体保护与环境展示为主要目的;对参与保护工作的居民给予经济补偿,改善其生活水平①。应该说,这种规划由于遵循了遗址保护利用与当地居民协同发展的规律,如果执行到位,对遗址公园的发展将是有力的促进。
根据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目标及建设现状,结合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基本规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笔者针对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未来的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考察国内外遗址公园建设的实践,笔者发现,“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局部重要遗址建设模式。在遗址边界做出标识,勾出遗址范围,显出遗址边界;周边适当建设仿古建筑群以解决旅游管理服务等相关问题,保护区内其他用地保持现状。二是整体建设模式。严格遵循国际古迹的保护理念,征用遗址范围内的土地,坚持长期、全面的考古发掘,保证呈现原始的遗址形态,有选择、有重点地展示遗址。三是连片建设模式。在对遗址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上,考虑当地气候、遗址现状、保护理念的差异等因素,对周边环境及潜在遗址区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3]。这几种模式是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各地遗址实际相结合的创造性实践,为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参照。笔者认为,就楚纪南故城遗址的实际情况来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应重点采用整体建设模式。但是,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切不可相互照搬,在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过程中,不可简单、机械地模仿整体建设模式,也要汲取另两种模式的特点,结合楚纪南故城遗址公园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谨慎从事,并力争有所创新,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纪南城模式”。
楚纪南故城遗址保护侧重于其历史过程和原始痕迹的原真性保护。而遗址本身往往是破碎的,常以断垣残壁的形式出现,甚或所有地面建筑都荡然无存,无法拼凑成完整的历史场景,严重影响了公众对历史面貌的直观感受[2]36。因此,以修复、重建和仿古的方式来再现楚纪南故城遗址完整的面貌无疑是必要的。但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不是游乐园或主题公园,展示的是遗址本身及其价值,阐述的是真实的历史,容不得半点涂抹和篡改。任何展示设施都是遗址的陪衬,其存在的意义是凸显和释读遗址,绝不应喧宾夺主,让现代感的创意、张扬的设计、华丽的材料等无关事物干扰甚至妨碍人们观察遗址、反思历史。任何建设项目都必须谨守不破坏遗址的原则,各类保护与展示措施都应当可逆且可识别,举办的各类活动都应当与遗址的内涵和价值相协调。需要科学评估遗址的游客承载力,合理限定游客数量,绝不可为了追求门票收入而盲目扩大游客数量[4]177。
考古遗址是遗址公园建设的基础载体。遗址公园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考古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资料和展示对象。因此,必须对楚纪南故城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调查、勘探、必要的发掘和研究,全面了解纪南城遗址的性质、内涵、范围和布局,合理推测原有地上建筑的形制、形态,准确判断该区域内地下可能埋藏遗存的分布,只有掌握了这些信息,遗址的保护和展示才具备充分的科学依据,遗址展示内容才能更加丰富、系统、深入。遗址公园的建设应为未来考古工作的持续开展预留充分的空间,避免为追求一时尽善尽美的效果而不当建设,从而妨碍甚至中断了未来的考古进程。保护理念、保护措施、保护技术、保护材料和工艺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和发展,遗址的保护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松懈[4]178。
楚纪南故城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是一项长期工作,非短期内可以完成,在依据不足、调查不深入、研究不透彻、论证不充分的情况下匆忙建成,其质量和科学性、严谨性势必无法得到保证。因此,建设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应时刻秉承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统筹规划,合理部署,以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将每一个环节做细做精,而不应出于政绩、经济效益等的考虑而急于求成,强行在短时间内把公园的空间塞满,亮点做尽[4]178-179。意大利庞贝古城遗址公园的考古发掘始于1748年,至今已经历了两个多世纪,吸引了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积极参与,目前仍在继续,而遗址只对公众开放了三分之一。我们可以借鉴意大利的经验,采取“边建设,边开放”的策略,循序渐进,不断完善。
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特许经营法》,要求在国家公园体系内全面实行特许经营制度,即公园的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设施向社会公开招标,经济上与国家公园无关。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是纯联邦政府的非盈利机构,专注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日常开支由联邦政府拨款解决。特许经营制度的实施,形成了管理者和经营者角色的分离,避免了重经济效益,轻资源保护的弊端。我国虽然出台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但对经营机制的规定基本没有突破“政企不分”的老套路,更没有明确特许经营机制及其适用范围。这种没有把公益性业务和非公益性业务分开,没有在非核心业务建立特许经营制度的遗产资源经营机制,不利于提高遗产经营和保护的效率[1]356。因此,建议楚纪南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在运营中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的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经营实际,勇于探索和创新,把遗产经营的公益性业务和非公益性业务分开,对非公益性业务采取特许经营制度,从而用鲜活的实践丰富和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注视
① 中国建筑设计院《楚纪南故城遗址区保护规划纲要》2010年,待刊。
[1]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谢卫丽.当前遗址公园保护开发的矛盾及对策研究——以华清宫历史公园为例[D]:[硕士论文].北京:中国林业大学,2008.
[3]王军.遗址公园模式在城市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9(9).
[4]单霁翔.留住城市文化的“根”与“魂”——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