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新
(广州市艺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520)
“古典”一词,早在《后汉书·儒林传序》中便有“乃修起太学,稽于古典”的记述,这里的“古典”意指古代的典章法制;现代我们所理解的“古典”,按照《辞海》的权威解释,则是由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事物)。由此可见,“古典”不仅是一种实体存在而且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古代流传”与“后代典范”的统一。因此,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中国古典舞,实际上本身就包含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历史评价与雕琢。而当代“古典舞”如何继承与发展其自身传统文化的内涵,就需要现代人的思考与判断了。
中国传统文化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而儒者作为古代官僚士大夫的主要成分必然将其文化寓于世风民俗的乐舞之中以期教化民众。因此,舞作为世风民俗的一部分,也势必被儒家文化所浸透,并最终成为儒家“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探寻中国古典舞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儒家的“礼乐”文化着手。
纵观儒家“礼乐”文化,一个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和”,这首先体现在人与自然之和,其次是“文质得宜”、“乐以政通”的雅俗之和。儒家通过内省本心达到与天地的沟通、天理与心性的合一。正如皮锡瑞所言,儒家之学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这无一不讲究人与自然的沟通交往。尽管儒家所谓的“天”是道德化的或者是抽象的,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自然,但确能够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包容,并且着重树立一种人与自然的平等信念。受此影响,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即是一种由“和”的思维形式而散发出去的审美特征。
“圆中生万变,万变不离其圆”形成了当代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审美特色与艺术风格。舞姿中的“圆、曲、拧、倾、含、腆”以及“冲、靠、移、俯”的动势无一不贯穿着“圆”。在舞蹈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先贤们把古典舞中的动作规律总结为“平圆、立圆、八字圆”三则以腰为轴而进行的运动走势。通过“走圆”与“划圆”的动势,动作与动作之间则又衍生了一个个新的“圆”。例如“云间转腰”这一动作,它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舞一切平圆动作的基础,既是元素又是韵律,它以腰带动“冲、靠、腆、旁移、提沉”,形成了“手带腰、身让手、身推手”磨盘式的平圆动律,集中体现了“起于心、发于腰、形于体”的特点与规律。总体看来,“圆”这一概念即身处于一个圆形球体概念中的人,不断能够找到无数条可发展的路线,于此同时,它的每一个点又都有着可发展的空间,因此得以千变万化,无限扩张,使不同的动作之间遥相呼应,达到大圆小圆、平圆立圆、八字圆的融会贯通。因此,中国古典舞作为一种传统的舞蹈,其形态特征就是以形示意、以意领形。其圆、曲、拧、倾的体态和动作划圆的轨迹均来源于儒家思想中“以和为贵”、“中和之美”的品格特征和哲学精神,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有很明显的表现趋向,其独有的“身韵”和“韵律”是古典舞的重要标志。
进入近代之后,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的觉醒,突破了欧洲中世纪僵化的神学秩序。人文主义高扬“人性”的旗帜,以与“神性”抗衡,对人自身的力量和创造性充满信心,一时间,大写的“人”,为万物之灵的“人”,成为被崇仰的新偶像;科学精神则激起对自然界、宇宙万物的不倦探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推翻托勒密体系,使自然科学摆脱了神学剩余的卑微地位,成近代人们认识自然、进而征服自然的锐利武器。人与自然的分离带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内涵和哲学精神的巨大冲击。这一冲击首先体现在当代中国古典舞对现代舞技术的盲目嫁接和简单拼接上。
可以说当代中国古典舞不论从语言发展、训练方式亦或创作态势,对跨文化舞蹈技术的借鉴(如对西方芭蕾、西方现代舞编舞技法,以及对不同民族文化技术的借鉴)呈现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很多古典舞创作中,大量西方现代舞技术镶嵌、拼接于中国舞蹈元素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正如一些舞蹈教育人士所言:铺天盖地的西方现代舞“跌倒——爬起”技术搭配上中国古典舞的“风火轮”、“燕子穿林”;大量芭蕾舞足尖技巧、“双人舞技法”搭配上中国古典舞的“探海”、“射雁”等等,不胜枚举。虽然我们并不是否认对跨文化舞蹈技术的有效借鉴,但当前我们对西方现代舞的简单借鉴方式,对古典舞中的“以和为贵”、“中和之美”的品格特征和追求无限发展、无限可能哲学精神,以及“圆中生万变,万变不离其圆”的审美特色与艺术风格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在“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下,修复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目的在于以中国古典舞的名义重整中国传统舞蹈,完成传统舞蹈文化的当代建构。它是当代人创造和发展的具有中国舞蹈传统的经典性、概括性、规范性和典雅风格的舞蹈体系。从这里可以看出,强调“传统舞蹈文化的当代建构”,体现了中国古典舞对中国古典文化精神的追求。
当代中国古典舞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对跨文化舞蹈技术的借鉴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目前需要我们更多地思考与关注的地方。跨文化的舞蹈技术借鉴在使传统舞蹈得以升华的同时,亦可能使其发生质变。这就需要我们在懂得传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严谨与审慎地把握其借鉴的方式与维度;在深挖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摒弃随意“镶嵌”、“拼接”的弊病;在努力继承传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避免武断的“拿来主义”之硬伤。
总之,中国古典舞如同中国其他传统艺术一样,传承着文人士大夫对于“和”品质的不懈追求,这种品质是浸润于我们民族心灵的审美感悟,潜移默化地流露出来。不论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宜”,还是“虚实相生”、“形神兼备”均是在事物的两极求得中和,即一切都须在对立中求得统一、和谐、以最终完成生命、自然、宇宙的圆融归一。这是人与自然界最质朴的融合统一。中国古典舞正是以此提供了一个生生不息的、充满写意性和诗化特征的“和”的世界,让我们在圆流周转的舞姿里、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回味无穷。
[1] 于平.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 李泽厚,刘继刚.中国美学史[M].中国社会科学院,1987
[3] 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文化艺术,1994
[4] 许薇.中国美学“和”思想在中国古典舞中的体现[J].(2011)01
[5] 何际峰,刘容辰.中国古典舞在东方人体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舞与武的对话[J].(2008)03
[6] 龚倩.跨文化的舞蹈技术借鉴:传统升华还是精神衍变[J].(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