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校合作让科普剧融入学校科学教育

2013-08-15 00:49:04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馆校场馆科普

陈 昊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科普剧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科普形式,它将科普知识、科学实验等以表演剧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少年儿童在观看表演,跟随人物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接受科学知识,感受科学精神,参与科学实验,以此激发少年儿童对科学的兴趣。[1]近年来,在中国科协科普部的推动下,科普剧在全国各地的科技馆推广,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多场科普剧比赛,其影响日益扩大。科普剧开始走进校园,向学校科学教育渗透,加强学校与科技场馆的合作,共同开发与利用科普剧,不仅是科普剧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学校科学教育形式的新突破。馆校合作开发科普剧的必要性

一、学校与科技场馆合作的必然趋势

学校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场所,科技场馆是科普的重要基地,长期以来学校科学教育与科技场馆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新课改实施以来,学校科学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科学教育已由注重传授知识转向培养科学素养,“科技馆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上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以弥补学校科学教育不完善的地方。”[2]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博物馆、科技馆等场馆开始转型,在发挥科学传播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教育功能,越来越成为学校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和科技场馆已不再是互不相干的教育形态存在,而要合作发展。实现馆校合作,将科技场馆的科技资源融入到学校科学教育中,有助于增强学校科学教育的活力;让科技场馆与学校互动,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科普传播与科学教育功能,使两者之间互相融合、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二、科普剧进入校园的现实困境

科普剧在开发应用过程中,仍然是科技场馆“独挡一面”,科普剧进校园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首先,很多科学教师对科普剧知之甚少,科普剧的编制、创作理论缺乏,制约了科普剧在学校的推广;其次,原创科普剧作品缺乏,现有科普剧多属于引进、模仿表演性质的,现有科普剧缺乏创新,缺乏持久的活力。再次,科普剧主题与学校科学教育脱节、主题形式单一,内容缺乏整合,制约了科普剧内容的深化。

科普剧未能有效地与学校科学教育结合,是造成上述困境的关键原因。广大教师、学生缺乏对科普剧的了解,更是缺乏科普剧创作的相关理论指导,他们未能被调动起来观看、创作、表演科普剧,未能感受科普剧的独特价值与魅力;科技场馆的科技工作者缺乏对学校科学教育的了解,他们创作的科普剧与学校科学教育脱节,形式单一,主题挖掘不够深入,制约了原创性。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学校与科技场馆之间的合作,将科普剧融入到学校科学教育之中,调动教师、学生参与科普剧的热情,给科普剧的开发与应用注入新的活力。馆校合作开发科普剧的机制

(一)馆校合作的要素

学校、科技场馆、科普剧是馆校合作的三个基本要素。学校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普剧是科学教育新的增长点,科技场馆是科学教育的第二课堂,三者之间紧密联系。

就学校而言,学校是馆校合作开发科普剧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一方面,学校的教师是科普剧开发的主体,科普剧的开发与应用离不开教师的支持。科普剧主题的选择要与《科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相符合,与学生的认知能力想适应,让科普剧真正与学校科学教育结合起来。教师在科普剧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是科普剧的指导者,协调者与评价者,离开教师的馆校合作是无法完成的。另一方面,学校的学生是科普剧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学生构成了科普剧演员的基础,科普剧专家要组织学生观看科普剧、学习剧本、创作科普剧、表演科普剧。学生通过观看、表演科普剧收获科学知识、获得科学体验。

从科技场馆来说,科技场馆不仅是科普剧实施的重要场所,还是科普剧的推动者。科技场馆拥有专用演出舞台,配有语音、多媒体等现代演出设备,能够巧妙地把剧情与场景融合到一起,是科普剧表演的理想场所。科技场馆的科普专家是科普剧表演的直接推动者,他们给老师作科普剧的理论培训,并创作、编制优秀的剧本,指导排演、表演科普剧,在实施科普剧的过程中,起到了支撑作用。

从科普剧本身来讲,科普剧是馆校合作的核心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科学教育形式,它将科学知识,科学实验等以戏剧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少年儿童在观看或参与表演中接受科学知识,感悟科学精神,培养科学兴趣。无论是以“文本”为载体的、还是以“活动”为载体的科普剧都离不开教师、学生、科技工作者的参与。

(二)馆校合作的机制

以科普剧为核心的馆校合作机制是指在合作开发科普剧的过程中,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协调一致,高效实现合作目标的运作方式。探讨馆校合作开发科普剧的内在机制,有助于合作双方明确责权结构与利益结构,优化组织决策,提高合作效率。

科普剧构成了双方合作的主题,是馆校合作的纽带,充分发挥科普剧这一纽带作用是馆校合作的基础。科普剧实施的目标要以学校科学教育为背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来确定科普剧主题,科普剧的实施要为科学教育教学服务。科普剧专家是研究科普剧的专业人员,科普剧的编制、排演要在科普剧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科普剧的演员与观众要以学生群体为主要对象,只有学生通过参加科普剧活动并有所收获,才是科普剧真正的意义所在。以科普剧为核心,学校与科技场馆相互支持,教师与科普专家相互合作,广大同学积极参与,才能真正实现馆校合作,发挥科普剧的科普价值与教育价值。

三、馆校合作开发科普剧的阶段

(一)准备阶段

首先,馆校双方应共同成立科普剧开发与应用指导小组。由双方的领导亲自牵头,由科技场馆的科普剧专家,学校的教师、教育人员等组成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应该对合作的基本问题,如组织、人员、制度、时间、经费、场所等达成共识。只有双方相互信任、协调一致才能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建设稳定的活动基地,全面构建学校与科技场馆合作的组织形式、制度平台和保障机制,确保合作的长期性与可持续发展。

其次,指导小组通过召开相关会议,加强科技场馆与学校的沟通,促进双方的了解。科技场馆要主动了解学校科学教育的状况,了解《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学的相关要求,深入了解科学课程中的知识点、主题、实验等相关内容。组织科普剧专家对教师进行科普剧开发、实施等方面培训,使之明确科普剧的价值与意义,提高教师开发科普剧的理论素养与实践素养。实施阶段

首先,指导小组共同讨论制定科普剧计划,制订阶段实施方案,分工合作、明确职责,确保科普剧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科普剧计划包括实施目的、主题、策略、素材、人物、场地、道具等。科普剧计划是指导教师或科普剧专家选择主题、策略、时间、场地等指导方案,是科普剧实施的指南。科普剧主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动机和兴趣,符合其知识结构和心理特点,积极拓展学科领域,有效整合学科内容。

其次,在科普剧实施过程中馆校双方共同参与。担任科普剧实施的指导人员可以是学校的教师,也可以是科技场馆的科普专家。在具体排练、演出时,指导人员要全面掌握情况,把握实施目标与主题,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自主表达。在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适当调控活动的过程,维护良好的情绪与氛围,使学生能专注于参与的过程,并及时捕捉时机,以恰当的语言、态度、动作给参与的学生反馈,促成学习经验。

(三)总结反思阶段

首先,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让学生自由表达参与科普剧的感受与收获。讨论要集中团体的注意力、让学生之间交流想法,指导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态度、情绪、认识、表达、动作技能等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促成有意义学习。

其次,馆校合作指导小组要反思科普剧的实施过程,建设主题化科普剧资源包。指导小组自身也要讨论科普剧的实施状况,考察实施目的是否达到,科普剧主题是否合适,实施策略是否得当,为下一次的活动提供参考,并系统总结科普剧实施的成果与经验,建设主题化科普剧资源包。

四、馆校合作开发科普剧的流程

科普剧的开发是指科普剧方案设计与剧本编制的过程;科普剧的应用是指科普剧方案与剧本付诸实践的过程。科普剧的开发与应用是一个完整的序列过程,一方面,科普剧方案设计与剧本编制是开展科普剧活动的指南;另一方面,没有付诸实践的设计方案或剧本无法实现其价值。因此,科普剧的开发与应用不可分割,应从科普剧实施的全过程出发,统筹规划,让科普剧的设计、编制、表演等呈现出序列化、操作化的程序。馆校合作开发科普剧就是要在教育理论与戏剧理论的指导下,学校与科技场馆围绕科普剧的主题设计、剧本编制、表演等通力合作、共同开展科普剧活动。

(一)选择主题

科普剧的主题是剧本编制与设计方案实施的基础,优秀的主题是科普剧成功实施的关键。科普剧的主题要有科学性,要准确反应科学知识、科学概念、科学数据、科学原理等;科普剧的主题要有趣味性,或是选择前沿科学知识,或是将科学原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总之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科普剧的主题要有利于探究,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或引入科学探究实验或补充书本之外的知识,让学生乐于探索。

(二)设计剧本或实验方案

科普剧的实施或以剧本为蓝本,或在实验方案的指导下开展。剧本是科普剧表演的文本依据,其质量直接决定了科普剧演出的优劣。剧本的编制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合理创设角色、巧妙设计情节、精心组织语言。科普剧实验方案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表演方案,将科学探究实验通过戏剧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实验方案的设计要以实验目的、方法、器材、步骤等为重点,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与操作步骤的基础上,通过表演向观众呈现出来。实验的选择应尊选简单易行、无毒无害的原则。

(三)表演科普剧

科普剧最终要靠舞台上的演员表演完成,只有通过语言的使用、情节的展开、科学原理的阐述、实验的操作、演员与观众的互动等,才能将科普剧的价值呈现出来。科普剧在正式表演之前通常要进行排练,训练演员的表演技巧,在正式演出时,表演者要全身心地投人,利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将主题化难为易,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观众呈现出来。同时,在演出过程中,表演者还要积极与观众互动,只有观众“有意识、有意愿地与演员进行包括动作、思想和情感在内的各方面交流与互动”,才能真正实现科普剧的价值。[3]科普剧的表演不是纯粹的表演艺术,而是一种体验活动。体验是科普剧表演的核心,演出者在表演的过程体验科学,观众在观看与参与中体验科学。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J].科技资讯,2010,(35):149.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 [J].中国教育学刊,2008,(3):45.

[3]常娟.科学与艺术双翼齐飞——探讨科普场馆科普剧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技馆,2009,(1):14.

猜你喜欢
馆校场馆科普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浙江人大(2022年4期)2022-04-28 21:42:36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节能与环保(2022年3期)2022-04-26 14:32:30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金桥(2021年3期)2021-05-21 08:05:42
公共图书馆馆校合作推广实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广州市为例
图书馆学刊(2020年8期)2020-09-11 08:12:48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试论馆校合作
馆校合作背景下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故宫“陶瓷”主题课程为例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7:18
“馆校结合”中的两个“三位一体”——科技博物馆“馆校结合”基本策略与项目设计思路分析
中国博物馆(2018年4期)2018-02-16 07:37:16
场馆风采
丝绸之路(2016年19期)2016-11-17 03:07:31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