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龙
(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山西 晋中,030600)
复合型人才是相对于单一性的专业人才而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具体来说,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打破旧有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的培养路径向多元化、复合化发展。针对当前我国全民健身的日益兴起,对高素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大,而这类体育教育人才既不是单纯具有单一教学技能的体育教师,如师范体育院校为中小学以及大学培养的体育教师,也不是功能单一的社会体育教练员,如体育院校培养的具有较强工作指向性的社会教练员以及大众健身体育组织者,而是具有能力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人才。所谓复合型体育人才指的是具有基本的体育教育技能的基础上,还具备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知识结构,能够胜任体育相关的两种及两种以上职业的多元化、复合化素质的全能型体育人才。在此,教育教学能力是复合型体育人才最为基本的要求,同时还应具备以下能力:
(1)思想教育能力。思想教育能力指培养的体育人才具有良好的思想理论水平,坚实的专业修养和职业道德,强烈的职业情操,既能对教育受众传授体育锻炼方法,又能够对其进行体育思想教育。
(2)运动训练能力。运动训练能力指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体育的原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所具备的能够开展各种体育训练所需的技能。
(3)科学研究能力。科学研究能力是指培养的体育人才具备良好的体育文化素养,对体育科学具有不断钻研、创新的能力。
(4)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是指培养的体育人才具有实践教学、体育训练、竞技比赛、临场指挥、班级活动开展的组织管理和场地器材运用等能力。
(5)体育保健能力。体育保健能力是指学生具有运动安全的基本知识、医务监督以及防止和处理在运动中突发创伤的救护能力。
1.《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为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政策机遇。2011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计划),其中计划指出:全民健身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综合国力提升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计划的颁布把全面健身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鼓励人民大众要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对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全面计划的开展,必然需要大量的体育教育人才,也为高校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契机。
2.体育产业的发展为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外在动力。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成本低、渗透性强、辐射范围广的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得到较大的提升,也逐渐成为促进国民就业、提升关联产业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近年来,体育产业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尤其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也逐渐扩大。体育产业带来经济繁荣同时,也需要大量具有体育专门知识的体育经营人才的支持,这些体育人才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对体育行业的运作和相关法律法规较为熟悉,因此,这就为高校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机遇,可以说体育产业的发展是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的外在主动力。
3.老年型社会的出现亟需复合型体育人才。根据我国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中国老年人口比重达13.7%,老年人口达到了1.85亿,如果按照联合国规定的60岁及以上的人口达到10%就是老年型社会的界定标准,由此可见,我国已是迈入了老年型社会的大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关注,随之老人健身活动得到国家的关注和倡导,同时,要求社会对老年社会体育的研究更加深入,应依据老年型社会的体育发展趋势以及老年人自身特点,提供多层次的体育健康服务,进而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这就迫切要求学校根据老龄化社会的实际需要加快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4.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了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求。在《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还明确指出了,各级地方政府也切实加强农村体育建设,将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当中,加快城乡全民健身事业之间的统筹协调,促进我国城乡体育资源的优化、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体系,发挥全民体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体育的公共服务能力水平。因此,国家关于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决策必将加快农村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需求,当前如何培养与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也就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1.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培养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对体育人才进行培养时,要以其全面发展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得体育人才的潜能通过教育得以发挥,充分展现出教育人本性的价值选择。人的全面发展理念主要是强调体育人才在受教育过程中能够使得自身的劳动能力、社会关系以及个人思想等方面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要切实与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同时注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生产相衔接,以促进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育。
2.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实现变革。目前,我国体育的产业化和社会化趋势较为明显,体育人才的培养要跟上这一发展态势,应向多元化发展的方向迈进。要以体育教师为主导,并向其他体育领域形成辐射力,培养出具有现代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良好的现代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观,能够从事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竞赛以及社会体育管理等多元工作,“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3.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具体来说,对体育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主要指的是体育教育受众的知识体系、能力结构以及整体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水平或标准。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系统地掌握体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体育基础技能,对体育教学规律能够深入把握,能够胜任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开展、体育训练以及体育竞赛等工作;其次,要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与基本的体育科研能力;再次,能够经常关注体育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自我学习和知识更新能力;最后,还要掌握一门外语语言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4.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加快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近年来,
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上,许多高校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如在校内实行双学位制、主辅修制,与校外进行联通培养制和联合学位制等举措。总之,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生在实践和教学中不断成长成才,对此,可以选取“在校专业知识学习→岗位实践锻炼→返校弥补欠缺知识→就业”的培养模式,将学校多学科教育与岗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将用人部门纳入到人才的培养中来,最终实现对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
5.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教育目标,建立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机制。根据评价的方向不同,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校内评价和校外评价(社会评价)两种尺度。校内评价主要是检验人才培养现状与预期培养目标的契合度,校外评价主要是检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在对复合型体育人才进行评价时要切实将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紧密结合起来,并根据校内外的评价的结果对学校教育进行改进,不仅能保证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还有利于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
1.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优化招生过程。招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招生必须要与人才的发展方向连接起来,这不仅关系着学生的就业,还关系着学校的人才培养效果,因为体育专业作为一门实践类较强的学科,只有选对了苗子,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因此,要切实做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前期招生工作,优化招生过程,选取那些能吃苦耐劳、体格健硕、立志从事于体育相关行业的优秀学生,后期通过专业体育教育和多学科专业知识交叉的培养,相信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体育人才。
2.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规格,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的课程设置能够保证学生知识体系的合理构造。体育专业涉及的知识领域范围比较广,其中主要包括了体育学和教育学两大学科体系,因此,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将两门大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要以“体育专业课为主、教育专业课为辅”进行设置,既要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如体育教学论、体育管理学等;也要设置一般专业课程,如运动解剖学、体育科研方法等;同时也要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如赛事编排信息管理、推拿与按摩等,除此之外,学校还要设置通识课程,如理财学、公共关系学等,使学生在选课时有的放矢,也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3.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式,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首先,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所谓“名师出高徒”,就要加快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其次,根据授课内容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调整,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双向教学的生动局面,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课堂教学最大效果,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和人才培养的水平。
4.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养方向,不断优化实践环节。当前社会发展最为喜好的人才就是复合型人才,这类型人才既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培育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投入,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好的实现知行结合,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裁判指导以及体育营销等能力的培养,为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工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5.根据复合型体育人才的职业意向,不断优化就业机制。一是高校要树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观,指导学生的就业时,要注意将学生的个人兴趣点、教育方向与其职业意向连接起来;二是高校要建立就业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分析和预测,要将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三是高校领导和教职员工要有强烈的人才质量意识,因为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因此,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应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全员参与管理,积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检验,只有符合一定质量标准的毕业生才能推向社会。
[1]唐远金.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J].职业时空,2008,(10).
[2]孙文树,秦纪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可行性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2,(8).
[3]王清生.福建省体育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