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莎莎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454000)
(一)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对劳动异化的第三个规定方面的叙述中更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类生活从肉体方面来说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来。”[1]56在人的类生活中,人是依赖于无机界。《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这样表述:“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6-57人与自然界是密切联系着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活动与自然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人的活动对自然界会产生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因此,在对生态问题的研究中应该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来看,并找出解决的出路。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能够客观认识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来为人类生活服务。但是人类不能陶醉在自己的胜利之中,忽视自身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所带来的破坏和污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不能一味以人类为中心对自然界肆意妄为、无所限度的改造,也不能一味向动物一样消极的适应自然界。恩格斯的表述形象的说明了人与自然界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关系。他在《手稿》中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2]383因此,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界时要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以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实践活动,在维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发挥人类的能动作用。
(三)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基石
马克思在《手稿》中写道:“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17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社会中,而不是与人无关的自在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的主体的人,客体是自然。在人类社会中,人通过劳动实践来认识和改造自然,这体现为人的主体性。而自然界成为被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因此成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客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践的,是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关系。物质生产基础就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有意识、有目的的对自然界加以认识和改造,自然界是人类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源泉。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来为人类社会自身发展来服务,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仅在主客体关系上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同时,也是满足与被满足的关系。由于人类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中是主体,就应该更自觉的担负起保护自然,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的责任。
(一)耕地不断减少退化。以洛阳市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截止2011年12月31日,洛阳市国土资源局公布的201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该市年内耕地面积减少4047.24 公顷,其中全市建设占用耕地3929.63 公顷,是占用耕地总量的75.3%。全市灾毁耕地5.09 公顷。[4]可见,耕地在不断减少,应该高度重视耕地的保护,进一步加大保护耕地的力度。
(二)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据资料统计,中部地区淮河、黄河、海河以及长江部分支流水土污染较重,而水土污染造成了人们日常的饮用水成为安全隐患。对于这些生态问题我们更应该得到重视,重点有效治理重要的河流和支流,防止水土污染进一步恶化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三)中原经济区建设在产业发展方面,工业结构偏重,“粗、低、重、耗”产品过多,环境承载负担过大。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应该在保证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探索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效能高的现代化的工业路子。加大投入第三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比例,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的目标。
(四)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矿区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存在灾害隐患。虽然中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因开采过度而形成地下空洞、地下井巷等,易造成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目前,山西省已经因为煤矿的开采而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破坏,其中,对水资源的破坏面积达2 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采空区面积达5000 平方公里,引起严重地质灾害的区域达2940 平方公里。[5]
(一)建立科学生态经济结构保证经济发展
《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总体方案》要求,该市生态经济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全力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和移民迁安工作,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同时,《方案》强调支持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生态经济示范市。这不仅有利于加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构建中原经济区生态安全屏障,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开创高效生态经济模式,对于推动整个中部地区探索新型发展路子也有着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开发生态保护区的旅游经济
中原经济区所处我国中部地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有些地方的自然地貌奇特,名山明川气势磅礴,也有红色革命遗址,独特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很多,形成人文旅游、风光旅游和红色旅游三种主题形式的旅游景区。在中原经济区建立生态保护区,合理开发和保护当地旅游地区的环境,发展旅游产业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丰富的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和优越的趣味、交通条件,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素质、服务水平和产品竞争力,将旅游产业培育成中原经济区的支柱性产业。
(三)加强宣传生态文明道德教育
要使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从根本上搞好生态建设,还必须在全社会树立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形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风尚。因此,在中原经济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维护生态经济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更要注重全民的生态道德教育,在全社会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
(四)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相关的法律保护制度
中原经济区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道德的约束也需要法律的强制制约。道德是人们的自觉行为,而法律具有强制性。中原经济区制订相关的法律制度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以法律的手段来保证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改善。制订的相关法律制度不仅要及时对以往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以完善,而且还要对非法开采资源的行为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建立完善的监视机制,并对这些违法行为做出严厉的处罚。同时,加强相关各部门的执法力度,实行责任到人的执法制度,提高管理机构在对保护环境方面的行政权威,从而有效提高政府在生态环境的管理能力。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洛阳市土资源局关于2011年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发布[EB OL].[2013-12-19].http:www.lyblr.gov.cn E-ReadNews.asp?NewsID=3197.
[5]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措施建议[Z].2010.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阳市建设中原经济区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总体方法的通知[EB OL].[2013-12-19].http:www.henan.gov.cn zwgk system 2012 08 07 0103246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