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宝桂
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实效
文/陈宝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掌握知识和获得技巧的主要动因是——良好的情绪。”而“良好的情绪”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就是兴趣。在兴趣中发展学习的思维关键。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会去积极思维,才能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提升教学的实效。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前导入如能配合教学内容设计游戏,从“玩”入手,以“玩”导学,可以唤起小学生热烈、高昂的欢快情绪,促进课堂教学气氛的形成。比如在“比多、比少”解决问题的教学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进行课前导入。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棵桃树”和“一棵梨树”,“树上”结满了果子,请两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猴,其他小朋友当裁判,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摘果子比赛,两只“小猴”比较,谁摘得多,谁摘得少,然后用“○”表示梨的个数,用“★”表示桃的个数,画在黑板上,同时,出示例题,“同样多”、“谁多(少)、谁比谁多(少)几“等概念的含义也直观呈现出来了,这种游戏后的直观操作,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走进了思维的乐园。
教师巧妙地解释概念,往往可以引人入胜,唤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欲望,感受思维活动的快乐,从而为营造课堂气氛提供保证。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讲,让他们发现与问题有关系的信息,理解什么是“有关系”这个概念。我从巧入手,以乐施教。开始讲课,我编了一道题:在一条公路上,迎面开来了8辆大汽车,5辆小汽车,请问车上一共坐了几个人?小朋友乐了,这还不容易。“8+5=13(人)”,很快有人说出了答案”。课堂上争论不休,气氛十分活跃,这时有个平时成绩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好像算不出来”,听他一讲,学生们即刻安静下来都望着他,我问他:“平时很难做的题你都能做,这道题怎么会算不出来啊!”他接着说:“问题是车上一共坐了几个人,但你只告诉我们大车、小车的辆数,怎么求呢?”学生们若有所思,我趁热打铁,告诉大家:“求车上一共坐了几个人”这个问题和“8辆大汽车,5辆小汽车”没关系的信息和问题不能组成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课前这一个小插曲,巧妙地解释了本节课要解释的概念,练习的气氛轻松愉快,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奇异的事情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浓厚的探求兴趣,比如,为了让学生理解简便计算的重要性,掌握简便计算的技巧,我从奇入手,以奇引趣。在黑板上随手出了一组题:683+599、768-698、2632-1643-357、1492-(492+89)等,问学生是否能在短时间内说出得数,结果有些学生准备动笔计算,这时老师一口气说出所有题的得数,通过验算是对的。学生惊奇得不得了,个个用钦佩的目光注视着我,我立刻问他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计算得这么快的秘诀啊?”学生哪有不想的,齐声说“想!”我告诉他们:“这并不难,黑板上的这些算式里都有一些奇特的数,只要你们找出它们的特点,掌握计算的技巧,个个都能当‘神算手’。”随即出示本节课的课题,指导学生观察算式,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结果学生越算越快,越快就越有兴趣。这样运用揭示教学内容当中的奇异之处作为课前导入,使得课堂气氛倍添情趣。
教学须设疑,有疑才会促使学生去思索,产生探求真知的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年、月、日”时,上课的时候,我询问一个学生,“你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啊?”学生很自豪地告诉我:“我今年10岁了,过了10个生日。”我也很自豪地告诉学生,我35岁了,过了35个生日。可是,有一位老爷爷,已经101岁了,奇怪的是他却只过了25个生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个个深思起来,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借着学生急于释疑这个时机,让学生通过学习“年、月、日”的知识自己去解释“为什么”。教师课前导入从揭疑入手,使学生有了急于释疑的迫切心情,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去思考,给教学全过程营造了良好的思维空间。
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是提高他们学习成绩的动力。在教学中过程中,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尽量做到课始兴趣生,课中趣更浓,课尾趣未尽,这样必然提高。
责任编辑 张晓楠
福建省德化县实验小学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