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慧
(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3)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又称批评性语篇分析, 是把语言和语言使用与其意识形态意义联系起来的一种分析。 本质上是对语篇特别是大众语篇和官方话语进行的一种社会分析, 以提高读者对语言的敏感程度, 使他们认识到语言和现代社会生活之间微妙的关系, 促使读者实现批评阅读(critical reading),以增强其对大众语篇的反控制意识。
本文要分析的两个语篇,一篇摘自《中国日报》,另一篇摘自美国的《时代》刊物。 两篇文章刊登的时间为同一天(2008 年9 月24 日)。 其内容讲述的都是有关于第二天即将进行的神舟七号升空的报道。 本文主要将主要从分类、及物性、情态三个方面考察两篇新闻对此事件的描述,反映发话人的意识形态。试图向人们展示以英语新闻为主导的世界舆论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的。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人物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 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 (辛斌,2005)其中,名词的分类功能尤其值得注意。 名词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认真考虑语篇对核心事物或事件的描述会帮助我们清楚了解说话者对相关事情的态度和立场。 文中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对于“航天员”的称呼。 如下例:
《中国日报》:The Shenzhou-7,carrying three taikonauts…
《时代》:The mission will be the country’s first to carry three astronauts…
在此两例中,《中国日报》 将宇航员称为taikonauts,《时代》将其称作为astronauts。众所周知,宇航员一直有两个说法即:astronaut 和cosmonaut。 astronaut是美国人根据希腊语前缀造出的词汇。 而cosmonaut是前苏联人对“航天员”的称呼,他们也是自己也找寻希腊语前缀,造出另一种有别于美国的称谓,即cosmonaut,从此处可表现出前苏联人当时的自尊与骄傲。 而如今出现在《中国日报》上的taikonauts,则是由拼音“太空”(taikong)和astronaut 合成,此词先是1998 年由马来西亚籍华人科学家提出, 后随着我国神舟飞船的不断发射成功,逐渐为国际认可。 因此,从这个词汇的应用上可以看出, 中国对本国航天事业的强大的自豪与骄傲。
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并表明各种过程的参加者和情景成分。过程主要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 Fairclough 曾指出,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Fairclough,1992)在此我们就两篇报道的标题为例来进行分析:
《中国日报》:China to launch Shenzhou VII spacecraft on Thursday(标题1)
《时代》:China’s New Venture in Space(标题2)
从这两篇文章的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 标题1 很明显是物质过程,发出动作的是China,而动作的目标是launch Shenzhou ⅤⅠⅠspacecraft on Thursday。我们能够通过题目很直接地看到这个新闻描述的是中国将在周四发射神州七号入太空这个事件, 在阅读整篇文章以后, 发现整篇文章确实只单纯描述了中国为神七升空做的前期准备和升空后的一些太空计划。 与标题1相比,标题2 则明显缺乏了动作感,强调是一种状态。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时代》 对神七升空前的报道并不强调中国将如何发射神七或是如何做升空前的准备。在通读整篇文章后,我们发现其中还涉及到其他一些事件,如北京奥运会和毒奶粉事件等。 因此,我们从标题中可以看出两者在此事件上所要强调的重点不同。
Halliday 指出,考察语篇的情态功能有两个目的:(1) 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和承担的义务。(2)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 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利关系等。(Halliday,1994)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 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 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情态形式的运用可以反映人的同等关系或权势关系。在此文中,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情态动词在两篇章中的应用。 如下例:
《中国日报》:Two taikonauts would enter the orbital module, where they would put on EVA spacesuits and prepare for the extravehicular activities. One taikonaut would be donned with Chinese-made Feitian EVA suit and the other with a Russian Orlan suit.
来自《中国日报》的这段话主要描述了神舟七号升入太空以后,宇航员按照计划会进行太空行走等事宜。其中用了两个would,其在文中表示推测,由于神舟七号还并未升空,太空行走等事宜都是在推测下进行的,作者并不敢十分断定一定会进行太空行走, 在此段中运用would 来表示出作者行文的严谨, 并且表现出中国在此事上还是持着谦虚的态度, 并未十分夸大未发生的事情。
下面我们再来关注一下情态动词在《时代》中的应用:
《时代》:At the Beijing Olympics, China proved it was best in the world at coming in first. Now the country will show it can also be very happy with bronze.
由于该文是在奥运会结束后发表的, 不可置否的是中国2008 年奥运会上出尽了风头,神舟七号的发射又到了显示中国强大的时刻。 句中的情态动词can 是作者明确的主观情态, 其既承认了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就, 但是同时又用此情态动词来强调中国在航天上的成就也不过就是第三而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中带着些许讽刺意味。
通过对以上两篇新闻报道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报刊对同一件新闻事件的报道, 反映了不同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影响甚至决定语言的运用,语言被用于传播、强化特定的意识形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语篇进行批评性阅读,唯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轻易受到隐含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同化。
[1]Fairclough, N. Language and Power . [M]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4.
[3]李俊.新闻语篇的批评性分析[J].双语学习,2007(11).
[4]辛斌.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批评语言学[J].现代外语,1996(1).
[5]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