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技能型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2013-08-15 00:45陈年友王梓林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老区办学

陈年友,王梓林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革命老区黄冈,肩负着为老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创业人才的重任。自2006年以来,课题组围绕为老区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先后申报立项了5项省级课题、2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进行研究与实践。经过6年的探索与实践,成功总结出了对接“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技能型创业人才的新路径,即与十县对接,建好与县域经济重点产业对接的十个重点专业群,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技能型创业人才支持;与百村共建,每年为共建村培养百名大学生,使他们成为农村基层管理者和创业致富带头人,服务老区农村的建设;与千企合作,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每年培训千名企业员工,促进老区的企业发展;与万户结对,每年培训万名农民,提升创业能力,促万户致富。本项目在多年实践和总结中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式的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开创了一条高职教育与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问题的提出

2005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职业院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2006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黄冈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现辖11个县市区,1.74万平方公里,740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为560万。黄冈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人才紧缺,特别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创业人才极为缺乏,据抽样调查:黄冈市农村常年在本地从业人员中,接受过高职教育的只有0.6%,接受过中职教育的只有4.5%,接受过农业技术培训的人员只占总人数的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作为老区举办的高职院校,如何为地方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促进老区发展,这是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基于此,项目组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和实践。

二、课题研究与实施过程

(一)研究设计阶段(2006.10 --2008.7)

2006年,陈年友教授领导组建了“对接‘十百千万’,培养老区技能型创业人才”的研究团队。一是积极申报研究课题。先后申报立项了《黄冈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高职院校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机制研究》、《湖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等四项省级课题。二是设计实施项目。学校结合研究成果提出对接“十百千万”,为老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型创业人才的育人工程,并多角度对培养老区技能型创业人才的途径与方式、规格与数量、体制与机制进行研究。

(二)全面实践阶段(2008.8 --2010.6)

学校2008年3月份成立校企合作处,统筹校外实习基地、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和校企合作等有关事宜。一是全面调查。组织院系领导和专业负责人,分赴全市各县进行调查[2],了解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布局,分析县域经济板块,人才需求状况,出台人才需求目录。二是校县对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服务内容,确立校县对接关系。为县市区提供人才服务、加强县市区的产业规划指导、深入村企开展技术服务和培训。随着服务老区工作的深入,学校向省委组织部申请“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工程,向省农业厅申请农村阳光培训基地,均获得批准。课题组还申报了省级课题《黄冈市农业后备劳动力缺失及职业教育对策研究》1项和《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协调发展》、《发展面向三农的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2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完善了“十百千万”工程。

(三)总结提升阶段(2010.7 -2012.8)

2010年7月,研究团队完成了项目研究的主体任务,形成了有一定份量的研究成果。在校县对接中,根据产业发展着手专业调整和专业建设,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在与百村共建中,加大“村大生”培养和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村大生毕业后当上了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在与千企合作中,培训在岗人员,组建兼职教师队伍,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厂中校建设。通过阳光工程,采取教师与农户对接,培养农民创业人才。2009-2011年,学校培训人数超过三万人。

构建了为老区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的多层次的立地式、立体式人才培养新体系,即与十县对接,做强十个重点专业群;与百村共建,年培养百名村大生;与千企合作,年培训千名企业员工;与万户结对,年培养万名创业人才。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创新了老区高职院校“校地对接、深度融合”的办学新思路

通过实施“十百千万”工程,探索出了老区高职院校“校地对接、深度融合”的办学新思路[3]。在与十县对接、与百村共建、与千企合作、促万户致富过程中,探明技能型创业人才需求,明确办学(办专业)方向,明晰人才培养规格,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了办学条件,提升了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同时,依托老区丰厚的地域文化、红色文化来教育熏陶学生,培养学生对老区的感情,让他们扎根老区、服务老区[4]。在促进学校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服务社会能力,实现了人才培养与老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构建了校县对接、依托产业建专业的专业建设新举措

学校先后与十个县(市、区)签订了共建协议,形成了学校特色专业群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融合的模式。学校根据县域产业调整、转型、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停办8个不适于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根据产业结构,重点建设与支柱产业相对应的建筑工程技术、畜牧兽医等10个专业;根据老区举办的新兴产业,申报钢结构建造技术等6个新专业,为老区各县(市、区)的重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持。各县(市、区)为学校提供学生实训场所及就业岗位,促进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5]。

(三)创建了与百村共建为老区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新形式

学校与102个村共建,绘制新农村发展规划,为村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申报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工程和农业创业培训基地,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民大学生和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该工程实施以来,四年共培养农民大学生403名,培训农民创业人才2978名(含农村基层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创业人才培训两种)。

(四)探索了与千企合作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的新方法

学校与区域内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办订单班,培养区域内企业留得住的人才;通过派出教师入千企,开展技术服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和技能,四年共培训员工5千余名;派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就业,解决了企业短期用人和长期用人的问题;企业整合资源与学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接收学生实习和教师锻炼,选派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解决了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不足、兼职教师数量不够和专任教师实践技能不强等问题。

(五)寻找到以“阳光工程”入万户为农村培训实用技术人才的新路径[6]

项目研究以来,我们采取在职业余培训与学历职业教育相结合,丰富办学形式,培养多样化人才。通过教师与农户对接机制,让阳光工程进入千家万户,仅2009-2011年共培训农村实用人才32506人(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含村大生和农民创业人才),更好地满足了广大农村家庭创业与致富要求。成功探索出地方高职院校办学面向农村、心系农业、对接农户、服务农民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路径。

(六)形成了“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的校地合作培养人才新机制

借助“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成立了学校理事会、14个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和5个专业性学院,形成学校、专业群、专业三层校地合作办学新机制。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主体的四方办学运行机制。在新机制中,政府协调整合办学资源,积极筹措办学经费,研究制订支持办学政策。去年以来,政府专项投入1000万元帮助学校改善办学环境,支持学校发展;行业领导专家担任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理事长,他们支持学校发展,近两年,行业投入1000万元,为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企业通过下达人才培养“订单”,派骨干力量参与人才培养,投资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形成了政、行、企、校多方融合、资源共享、人才共育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格局。从运行组织和支持系统层面完善了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

四、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对接“十百千万”,创新高职院校“校地对接、深度融合”办学新思路

对接“十百千万”,探索了高等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中,学校明晰办学(办专业)的思想和思路,教师明确培养人才的标准和办法,学生明白社会所需人才的规格和能力,探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服务社会能力。将“十百千万”工程与为老区经济发展输送紧缺技能型创业人才的人才培养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创新高职院校“校地对接、深度融合”的办学新思路。探讨了高职教育与地方经济相互适应和服务、互动的关系,丰富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

(二)对接“十百千万”,创新了老区高职院校为老区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新路径

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是服务的主要途径。与十县市区对接,根据产业调整专业,培养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与百村镇共建,共同培养源于农村、学成之后能服务老区农村的技能型能创业的“村大生”;与千企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和技术培训,培养服务于企业的技能型人才;与万户结对,培训农民技能型创业人才。通过这一综合培养和培训路径,形成地方高职院校为老区提供人才支撑的新体系,构建了为老区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的多层次的立地式、立体式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了老区高职院校为老区培养技能型创业人才的新路径[7]。

(三)“三层合作,四方共建、互利多赢”,创新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长效新机制

通过探索与实践,从学校、专业群和专业三个层面构建了学校理事会、专业群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性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学新体制。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和企业主体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政行企校四方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技能型创业人才新机制,提高服务老区发展技能型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8]。

五、成果应用及推广意义

(一)校内应用与推广

成果在学校应用带来了学校一系列的变革。

1.促成了系列校企合作制度出台。为对接“十百千万”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校企人才互聘双重考核制、教学文件共同论证制、顶岗实习(生产性实训)合作管理制、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制、订单培养及员工培训制、技术研发及产学结合制、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制等规章制度,促进了校企深度融合。

2.实现了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对接。通过与十县对接,建立学校重点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对接,淘汰了不适应人才需求的财政、金融、法律事务等8个专业,新设置了钢结构建筑技术、生物制药技术、茶叶生产与加工技术、旅游管理、应用化工技术等6个区域产业发展紧缺技能型人才的专业,使专业更适合黄冈老区经济发展要求。

3.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组织模式。根据校企、校村合作的需要,学校层面进行了“双境培养、双师执教、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专业结合自身特点和企业生产要求,以新的理念和思路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组织模式。

4.提高了专业建设水平。为了保障技能型创业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与校企合作共建了528个产学研用合作基地,119门课程,培养了300多名双师素质专任教师,组建了600名兼职教师资源库,企业为学校常年提供300多名兼职教师,专业办学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学校共建有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5个、国家“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产业计划”专业3个。

(二)面向区域的应用与推广

“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与推广,极大地推进了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是项目研究以来,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了超过10万名各种类型的技能型人才,其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工程,为403个村培养出了农民大学生,培训了农民创业人才2978名;二是面向企业、社区开展在岗员工和社区居民培训活动,年均培训5000多人次;三是通过与农户对接,让阳光工程入万户,2009-2011年三年短期培训农民实用技术32506人次,满足农村对职业教育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需求;四是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活动,解决生产难题近百项。通过技能型创业人才作用的发挥,促进了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据统计,由我校培养培训的创业人才中共有2860余人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年总产值达9亿元,带动了3万人就业。

(三)面向全国应用推广

1.以论文、著作的形式向全国推广

本研究共出版《黄冈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发战略研究》等专著3部,发表相关论文64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被CSSCI收录的20篇,总结报告49份,全部面向全国公开,供参考借鉴。

2.通过大会交流推广

(1)2007年4月,我校领导在湖北省委召开的大专院校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上作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服务老区经济建设--“黄冈模式”》主题发言。

(2)2009-2011年校长陈年友在省内外的重要会议上先后7次分别作了《以社会服务推动教学改革》、《举校企合作旗 走工学结合路》等主题演讲,推广服务老区人才培养经验。

(3)2012年7月,校长陈年友应邀出席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在研讨阶段发言提出“社会服务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点和最大动力”,引起与会专家共鸣。在即将召开的湖北省2012年高教工作会议,教育厅挑选了我校《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实现校地深度融合》办学经验作为高职院校代表性材料。

3.校际交流推广应用

先后向38所专程来校学习服务社会经验的高职院校介绍了作法和经验,我校10多名同志应邀到黄石职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等10多所省内外高职院校作本专题报告,介绍我校的“十百千万”工程建设成果。75所学校通过我校承办的8期全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相关成果并进行了借鉴应用。

4.新闻媒体宣传推广

各级媒体看到了学校“十百千万”工程的推广意义,进行了广泛宣传。其中人民日报以《走通产学结合发展之路》,光明日报以《不出校门就能参加“工作”》为题宣传报道了改革成果。仅2011年度,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高职高专网、《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国家级媒体宣传学校改革113次;湖北电视台等省级媒体宣传学校43次;黄冈电视台、《黄冈日报》等市级报刊宣传学校改革成果1000余次。

[1]夏学文.黄冈市乡村从业人员状况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1(27).

[2]王梓林.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及对策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周赣琛,王梓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思考——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08)下.

[4]陈年友,郑柏松,袁继道.发扬大别山老区精神创办示范性高职院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6).

[5]陈年友,王梓林.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6]周赣琛.农村创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7]王梓林.制度创新促合作,科研创新促服务[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8]周赣琛,王梓林.威斯康星理念对地方高校发展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2(09).

猜你喜欢
技能型老区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老区在努力奔跑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