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优抚医院调查中探析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2013-08-15 00:45万建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心理健康精神

万建华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湖北黄冈438002)

黄冈市优抚医院是一所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集医疗、预防、科研、康复于一体的社会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主要以黄冈地区居民为主,每天接近千人左右。笔者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住院患者的疾病成因、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与高职学生不良的心理状况、心理异常的形成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笔者通过剖析优抚医院个体精神障碍成因以及高职学生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现象,探索高职院校预防与干预高职学生心理与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性与实施有效途径,从而减少或杜绝学生心理疾病与精神疾病的发生。

一、基于精神疾患和心理异常调查探析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高职生的影响

笔者在主治医师的配合下,对优抚医院80位患者的病历进行了详细研究,归纳出他们的病因分布情况是,20人因家族遗传原因,同时家庭环境、所处社会环境又不太好,分别在18岁左右就开始发病,其中有5人已是住院好几次的老病号了。其余55人都是因为发生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之后发病。其中有10人因为亲人丧失;15人因为家庭爱情婚姻不幸、父母离异;10人因学习、学业、高考失败;16人因为工作原因,如下岗、职位竞争失败、在外打工艰辛、就业困难、单位人际问题等;9人因自然灾害、家庭贫困、生意失败等。在这55位个体中,最年轻患者为13岁,年纪最大未超过30岁,大部分患者初次发病年龄都接近在19岁左右。在调查中笔者还亲眼看见黄冈优抚医院一个比较尴尬的现状是,新的住院大楼还未建成功,旧的住院部已难容纳不断新进的病患者,特别在高考之后,更是新患者不断涌进的小高峰。

黄冈市优抚医院的精神患者入住情况,也是当今社会精神疾病流行的真实写照。中国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步伐,使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内容、方式和质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每个人内心世界引发的变化也是空前急剧的。在大多数人体验着社会进步来的满足、喜悦,经历着心身成长的同时,现代化的进程提出的适应要求,也让一些人付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方面的代价;心理、精神偏常、行为失范而导致的意外事件、重大事件频频发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让国家付出高昂的社会成本。据黄冈市优抚医院提供的确切数据统计,黄冈市财政每年都要划拨几十万的资金,用于治疗和收留在外到处流浪的精神病人。民政机构还设专人管理这项事务。每位患者一年住院费最少需3-4万左右,出院回家也需长期吃药维持治疗,每月花费需约300-400元左右。如若一家庭有一个人患了精神疾病,至少有六人的生活会受到影响。不仅患者个人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让他的亲人也生活在看不到希望的痛苦中。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今社会精神疾患的流行也是人类将来生存发展的大灾难。学校是社会一分子,这种流行病趋势也其实早悄无声息的、但又强烈撞击和考验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中国改革开放突飞猛进的步伐而带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不可抵挡地侵扰着还在校就读,但又即将走上社会的学子们的心灵。他们都非常清楚,虽然是在校读书,可最终必须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能在社会生存或更好生存的个体,否则将会被社会无情淘汰。但高职生因文化基础、基础素质较薄弱,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导致自我期望值较低,学习动力不足,自主性和主动性差,甚至有自暴自弃者、得过且过者。他们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极度不满意,但又缺乏克服自我、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与方法。这种矛盾焦虑的内心斗争,容易使他们精神压抑、思想苦闷、情绪消沉成为心理疾病和发生精神障碍易感与高危人群。笔者在2012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理咨询和辅导个案30人。其中因学习压力过大导致心理问题有9人;导致精神障碍发生有2人;因过于自卑心理而导致恋爱受挫而产生心理问题学生4人,导致精神障碍发生2人;因家庭贫困、家庭原因产生心理问题学生3人;导致精神障碍发生1人;因人际关系产生心理问题学生4人,精神障碍发生1人;因就业压力、就业困难产生心理问题3人,发生精神障碍1人。从30个案发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诱因当中可充分证实,学习压力、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家庭问题、就业压力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学生主要的心理疾病诱发因素。因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与精神疾病预防与干预工作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二、探索精神疾病与心理因素内在发病规律是进行科学有效预防的前提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教授耿文秀说,21世纪是“精神疾病的世纪”。她的这句话客观反映了当今社会,精神疾病已成为了人类常见、多发病之一。但由于精神病学在整个医学中发展较晚,有相当多的常见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再加上旧观念的的影响,精神病的病因长时期地被认为是神秘莫测的而受到忽视,从而妨碍了精神病预防工作的开展。“谈精神病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现象”在笔者身边和工作环境中非常普遍。从优抚医院调查确切统计,一个精神病患者所累及家庭和集体所造成的危害、所造成的经济负担,都可说明,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不单单是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而且也是发展社会文化、教育和办好社会福利事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实践也证明,只有较好地动用公共卫生防御手段,才有可能使防病的目的付诸实际并取得成就。因此科学预防个体精神疾病发生比患者发病之后的医治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与紧迫。

在新时代下如何科学有效预防精神疾病发生?实际上迄今为止,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基本上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沈渔邨院士主编的最新版《精神病学》第5版中强调:精神疾病的预防工作来自实践,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向前发展,探讨病因和揭露内在发病规律,是科学预防工作的最终目标。尽管许多精神疾病的病因未臻详明,但多年来人们在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对许多精神疾病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理象,不断进行细致观察,并形成了一些朴素的观念。人们认识到许多精神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环境互相作用产生的反常结果。也观察到,在相当不少的情况下,虽然外在条件相似,但疾病发生则可截然不同,提示个体特性在疾病发生中具有重作用。正因为如此,人们在设法防止这一类疾病的发生中,热衷于提高的人的精神健康水平,使之能够抵御外界有害因素的侵袭。在精神病学领域中,尽管各个学派对心理卫生的概念理解和解释方法不同,但在心理卫生工作中的许多实施方法上,则有许多近似之处。表现在两点上:(1)培育机体整体,包括脑功能的发育,并扶植其经常处于健康状态,使人的体魄健壮,精神饱满;(2)培养个性健康发展并加强锻炼,使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相统一。现在已有不少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强调了心理因素在精神疾病发病中的重要性,而且也强调了心理因素在防病中的地位。高职院校虽不是专业精神医疗机构,没有诊断和治疗权能,但事实证明,高职院校可从探索影响高职学生心理与精神卫生健康发展的因素,有的放矢开展预防与干预工作,达到了有效及时地把学生精神疾病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

三、探索预防与干预高职学生心理与精神疾病发生的有效途径

(一)普及式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式预防,全面提升全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

1、整合各种校园资源,有效利用各种方式与途径,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举办讲座,如“新生如何尽快适应新环境”、“如何培养自信心”、“热爱生命与挫折教育”、“女生生理心理保健”、“如何建立和谐人际关系”、“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等,针对学生发展阶段过程、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共性的心理上困惑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和提升心理素质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利用小册子、校园橱窗、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这样使所有学生都能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

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如情绪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团体辅导、沙盘游戏、生涯规划模拟训练和户外素质拓展活动等。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需要,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3、采取积极措施,创造良好条件,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环境和心理氛围。良好的校风、学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班风相对校风而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直接、更具体。一般来讲,处在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中,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相反,就会使人感到寂寞孤独、紧张压抑,从而对学习和其他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可见,保持和发扬优良的校风、学风和班风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途径。

4、对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学校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其本人的工作、生活与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高职辅导员是影响学生心理和人格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他们与学生交往密切,好像是学生一面镜子,是学生学习的楷模和指导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人格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因此,高职辅导员必须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优化自身人格,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二)专业护航,对需要得到心理上指导的个体或群体及时提供专业帮助或辅导.将心理问题及时化解,及时得到心理成长

1、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人员为主体,开展好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

2、每年进行新生与即将毕业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需单独心理辅导学生进行长期关注。

3、构建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由教师、管理者、医务人员、学生组成四结合的教育工作队伍和院、系班三级心理保健与危机干预网络系统。通过专职、兼职等方式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对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心理学其他方面的课程,培训学校的心理联络员和心理委员,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加以积极关注,或辅导、咨询,对于患有严重心理障碍或是精神疾病的学生,及时转入精神卫生机构进行治疗。学校的心理联络员和心理委员对处于应激状态的、经济贫困的、学生困难等学生进行密切关注,并及时上报,由专业人士对他们进行评估和鉴别,对危机等级高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预防极端事件发生。

(三)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与专业精神机构形成联动机制

打破“谈精神病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现象,回避不如面对,请精神科专家到学校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加强公众对精神卫生知识的重视。让学生了解从心理问题发展到精神疾病的过程,提高他们防御意识。并告知一些有心理疾病或正在精神疾病康复中的学生,有病不可怕,关键在于积极配合医学治疗和科学进行心理调适。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师和心理咨询老师的精神卫生知识培训。因为能及早发现学生精神状态异常,并能与家长取得有效沟通,让疑似患者早日进行得到治疗。这不仅拯救了学生本人,同时也阻断了学校因学生精神疾病导致危机事故发生。但这项工作需要我们与学生接触的最直接一线心理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作为基础才能胜运的。为了更好、更快制止学生因精神疾病引起的突发事件,学校可以与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制订联动机制,能达到及时有专业医生处理学生危险状况,有效防止了严重事件发生。

[1]沈渔邨.精神病学(第五版)[Z].

[2]赵雪莲,杨津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心理健康精神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