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兵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两个因素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职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这使得它的教育成果直接影响到现实的区域经济;二是高等职业教育与就近企业联合教学的教学模式,如此进行校企结合它才能高效、低成本地实现办学的目标。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1]。
但是,在这一共识之下,欠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当地也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但是主要不是现实需要,而是将来需要。它的毕业生多数要到区域外就业,它的校企合作工厂主要在区域外,在区域内它也只能得到很少的经济支持。这种状况,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广东省也同样地存在[2]。
由于职业教育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特点,当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时是不可能有职业教育的繁荣局面的。所以,出现上述尴尬处境并不是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过失,是由当地欠发达的经济社会状况决定的[3]。我们认为,在一定时期,政府和社会应该理解和关心这些地区高职教育的生存、发展,并支持它们走出去、引进来[4]。
宏观经济学认为,决定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五:制度思想、技术、人力资源、资本投入、自然资源。从某种角度上讲,最关键的是人力资源,因为制度思想来源于人,技术靠人掌握,资本和自然资源是外因。教育就是培养人的工作,所以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的时候,职业教育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5]。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科技的快速产业化能力成为国际竞争的关键能力,高技能人才成为知识、技术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中介,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比起以往来显得更为重要。世界发达国家的现代经济发展,莫不有较先进的职业教育作支撑。
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人均GDP超3000美元的时期,知识经济时代尤其为我们提供了弯道超越的大好机会,但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滞后是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短板。发展职业教育,建设一支数量庞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艰巨的历史使命。
但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2012年我国人均GDP最高的上海为10827美元,最低的贵州为1953美元。即使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地区,珠三角地区与广东其他地区的人均GDP差异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最高的深圳人均19683美元,最低的梅州2293美元。因此,相比发达地区,广大的欠发达地区不仅缺乏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还面临同发达地区的经济竞争、教育竞争。这是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客观现实环境。
但是,欠发达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仍必须具有先进性,应该向发达地区看齐[6]。如果机械地“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来办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势必培养的不是“高技能”人才,而是“落后技能”的人才,这不仅无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将失去生源市场。所以,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瞄准的必然是当地经济的未来需要,而不是现实需要,走的是“由外而内”的道路。这样它们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区域人力资源质量和数量的目的,为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事实上,这也符合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要求[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超规模的人力资源向东南部流动的“孔雀东南飞”现象,每年春运的人流大潮是这一现象的最好阐释。几十年来我国欠发达地区一直在扮演着向发达地区输送人力资源的角色,它们支持了发达地区的继续发展,自己却在贫困的基础上艰难前进。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5278万人,其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突破3600万。这些农民工主要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与此同时,还有同样流向发达地区的非农民工人流。
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落差并不是人力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事实上欠发达地区不是缺乏人力资源,他们只是容纳不了也留不住原本还算雄厚的人力资源。“打工经济”是欠发达地区客观的经济现实。
这些地区的教育尽管受限于经济条件的落后,但在人力资源和社会支持方面常常有坚实的基础。如湖北省的黄冈市,其10个县级单位中有5个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欠发达地区,2012年全市人均GDP才3056美元。作为农业大市,打工收入是其广大农村村民收入的主要部分,每年全市外出务工人数近160万(2011年统计常驻人口621万),“麻城海员”、“团风建工”、“英山缝纫”等已成为国家级劳务品牌,是明显的“打工经济”地区。但黄冈教育却在全国一直是先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不仅一直是湖北省示范高职院校,而且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
这些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正视区域经济欠发达的现实,在办学上走与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不同的路线。针对现实,它们并不愁生源,因为地区要发展,当地人渴望提升自己,大量的打工预备人员需要提升打工技能;但是它们缺少地方经费投入,也难以在当地找到很有力的合作企业,当地就业市场也不兴旺。为了生存发展,为了在将来能直接服务于发展起来的当地经济,为了适应当地目前“打工经济”的实际,它们都实行了“走出去”的战略。这就是“打工教育”。
“打工教育”一方面满足了当地人力资源外出打工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为区域经济的未来准备高技能人才。“打工教育”在办学模式上有几个特点:其一,盯住外部发达经济的人才市场培养人才;其二,积极寻找外部发达经济的企业辅助教学;其三,毕业生毕业时向外部发达经济区域输送。
理想的是:这些毕业生毕业后先在外面实践、锻炼,若干年后本地经济发展了,他们能够回来服务,实现高职教育的服务地方经济的目标。但是,如果当地经济迟迟不能发展,他们将恐怕欲归无期,那样当地的高职教育就算是“为人作嫁”。当然,只要将来地方经济能发展起来,即使不是他们,也有别的人才来归。所以重要的是当地地方经济能发展起来!
教育“为人作嫁”,为区域外培养人才,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本地教育资源特别雄厚,在满足当地人力资源市场需要的前提下,为外地培养人才。比方美国的许多大学向国外招生。二是本地教育资源并不雄厚,但是本地人力资源市场过度萎缩,所以只好为外地培养人才。前一种情况表明,当地经济社会得到了良性发展,是国家之幸、地方之幸;后一种情况表明当地经济社会畸形发展,属不可持续之类。
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为区域外培养人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理。由于了解外部市场不便,与区域外企业合作办学不便,必然增加教育的成本,影响教育的效率;而且,它们本来就缺少当地经济的有力支持,财力有限。久之,将导致师资数量、质量下降,生源外流,高职教育更难维持。所以这并不是长久之道,要尽早解决这个问题。
就根本上讲,解决方法还是尽快发展地方经济。宏观经济发展主要涉及到五个因素,按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最关键的不是技术、资本,也不是自然资源,甚至不是人力资源(此处我们将制度、观念从一般人力资源因素中独立出去),最关键的是制度和观念[8]。香港当年不过一个小渔村,今日是世界大都市,深圳当年也不过一个小渔村,今日比广州毫不逊色。美国西部当年吸引那么多人,不是经济发达,而是政策;当初的深圳,也吸引很多人,吸引人的也不是经济,而是率先开放的政策。我们不难明白:人才是奔着有用武之地去的,只要地方政府少些条条框框,少给认真做事的人各种负担、束缚,经济就能发展。只要有政策,就会有人才来,就会大发展。没有资金、自然资源缺乏等都不是太大问题,都能解决,就像当年的香港一样,就像深圳一样。
因此真正要解决地方经济的发展问题,首先是地方要有发展的先进观念,并努力建设起促进发展的机制。此外,中央政府要尽量下放权力,使广大欠发达地区能够有更多的经济自主权,更轻的经济负担,以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市场发育、企业成长以及现代就业市场的兴旺。这样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才能早日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在过渡时期,国家要加强对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扶持,投资是其次,主要是要支持和帮助它们走向发达经济的市场,一方面是服务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经济需要,另一方面是获得办学经验、提高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准备。
[1]熊翔.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概况、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08).
[2]陈本敬.高职教育市场化对广东省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影响及表现[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07).
[3]白汉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7(07).
[4]许晓东,吴秋梅.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05).
[5]万晓冬.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及其对抚州市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9).
[6]邓耀彩.欧美高等职业教育定位——比较的视角[J].高教探索,2005(02).
[7]刘守瑶.试论高等教育的超前意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2).
[8]马忠东,王雷.我国制度变迁与县域经济增长分析[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