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涛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湖北黄冈438002)
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部署,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加强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支撑。下面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为引领,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为基础,结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及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实际谈谈我们的想法和做法:
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本着专业为产业服务的宗旨,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重点是推进了校企合作,实施以下五方面对接:
1、引入企业优秀文化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推进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素养与企业要求对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全面推行了人文素质和职业习惯养成教育,建立了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全面推行了现代工厂“6S”管理模式。将职业岗位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2、将专业课程内容与制造类行业职业标准对接,实施“双证书”制度;建立满足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以职业能力训练为主线,将知识、素质和能力有机结合,把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构建了满足职业要求的课程体系。落实了学业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并轨,实施“双证书”制度,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
3、将企业人力规格要求与人才培养质量对接,将产业与专业对接,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设置合理的教学环节,与行业企业共同根据人才规格的变化共同培育人才。
4、将岗位技能与教学内容对接,与对口的生产企业合作根据生产岗位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了两门省级优质课程。校企联合建设教学教学资源库,联合公开出版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五本,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十二本,构建了优质教学资源,扩大受益面。
5、建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推进双育人模式。本着专业服务产业,紧跟产业培养人才,明晰人才培养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契机,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和重点,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与企业(行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学校和企业双环境、专职和兼职教师双师资、学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三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联合培养、技术研发、服务等互动双赢的合作项目。
完善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完整的中职和高职衔接体系,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形成定位合理,衔接中职和高职的教学体系。我校在本地几家企业主导下与浠水理工中专等多家中职学校合作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高职和中职专业培养规格和目标、课程和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的衔接,研究系统培养机制。避免重复培养,资源浪费,提高教学效率,造就高素质高质量多层次职业技术人才,提升为产业全方位服务能力。
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涉及到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关键是中职和高职课程的衔接。中职和职衔接要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定中职和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从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设置专业,依靠地方和行业,合理加强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构建完善的中、高职教育体系。
中职和高职业教育在培养规格和目标上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开放性等特点。中职重点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重在实际应用和技能操作,而高职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重在高端应用。
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内容衔接:强调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合理性。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方案,中、高职联合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中职阶段注重基础技能训练,高职阶段注重高端技能训练。
中职升高职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疏通中职升高职的入学通道,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选拔,注重人才的连续培养,突出专业性、实践性,也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采用推荐式、直通车式等方便快捷的绿色通道,简化中职直升高职手续,系统的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线,基本技能实训为主,实施项目技能实训,加强综合实训,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将工作实际与人才培养结合,强化实践育人,进一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适应区域产业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新建设了机床电气技能综合实训室、机电联调综合实训室、传感器检测综合实训室、维护与检修综合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室等五个校内实训室,另外,在学校内还建设了两间机电创新实训室,引入当今较为前沿的设备与技术,如3D打印技术等,用于学生自主创新和比赛训练使用。为配套顶岗实习和综合实习才用了“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了深圳博宝股份有限公司黄冈事业部的“校中厂”,由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提供场地和车间,深圳博宝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设备、技术和资金,校企联合组织生产实训,为校内实训创建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建设了兴和电力新材料(湖北)股份有限公司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等十家校外实训基地,建立了芜湖欧宝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的“厂中校”等三家,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使生产性实践比例达80%,顶岗实习基地充裕稳定,满足生产性实训要求,教学效果良好,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储备。
在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加强校企之间岗位交流和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和评聘体系,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了两名专业带头人和十二名院级骨干教师,另外引进了三名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通过国内外进修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科技攻关;骨干教师通过企业兼职、企业实践,参与企业科技攻关和技术改造进修学习来培养,为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难题和技术创新,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和树立行业影响力,多名教师被本地不同企业聘为技术顾问或兼职技术工程师;还重点抓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注重厂际交流,提升青年教师技术服务能力水平,形成结构合理、德才兼备双师素质教师提高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专业教学团队。另从企业引进十四名兼职教师,建立兼职教师库,使来自生产企业的兼职教师数达到教师总数百分之五十以上,兼职教师数量充盈。校企合作共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教学团队,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提升了专业教师服务产业能力。
以湖北省及黄冈大别山地区高端装备、机械电子产业发展对人才质量需求为依据,明晰培养从事机械产品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等岗位高端技能型人才,推行机电设备生产管理、维护维修等工作任务驱动、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自动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转变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在本专业试行了校内校外七段式、弹性学分制度等教学组织形式,加强新内涵课程和现代化教材建设,职业教育将以它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和灵活的教学手段成为了终身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并将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结合;探索建立了“校中厂、厂中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实景教学、过程育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推进校企合作,实施五方面对接;将中职和高职教学体系衔接,研究系统培养机制;将工作实际与人才培养结合,建立实践教学体系;贯穿“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等,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结语:结合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至此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验收之际,将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和服务产业能力的做法进行了梳理,通过此专项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有力的支撑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更重要的是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升了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更好的为我校服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1]教育部 财政部 教职成.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Z].2011-09.
[2]教育部 财政部 教职成.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基本要求[Z].2011-09.
[3]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方案[Z].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1-10.
[4]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信息表[Z].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2011-10.
[5]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中期检查报告[Z].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2012-12.
[6]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总结报告[Z].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