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湖北汉水文化的旅游开发

2013-08-15 00:54曹诗图刘雪珍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汉水楚文化汉江

曹诗图 刘雪珍 张 弢

(1.武汉科技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2.湖北文理学院 汉江研究院,湖北 襄阳 441053)

人类的起源、发展与河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文化也是从水文化开始的. 汉水流域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汉水流域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文化积淀深厚. 汉水文化融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晋文化等多边文化为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汉水文化旅游开发基本情况

汉江,古代称沔水,又称汉水、襄河,全长1 577km,为长江最长的支流. 流域面积159 000km2. 汉江发源于陕西省西南部汉中市宁强县大安镇的汉王山,向东南流经陕西汉中、安康,出陕西后进入湖北西北部十堰的丹江口市,过均县后继而向东南流经老河口、谷城、襄阳、宜城、钟祥,而后进入下游江汉平原地区,过潜江、天门、仙桃、汉川、蔡甸等县市,在武汉市汉口龙王庙汇入长江(在湖北流长878km,占汉江全长的55.7%),是中国中部区域生态与水质良好的大河,是交融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大河.

汉江流域降水丰富,水量充盈,上游流经汉中盆地,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中游丹江口以下进入平原,流速骤减,多沙洲和卵石滩;下游进入江汉平原,水流平缓,曲流发达,同长江之间河港纵横交错,汛期洪水常与长江洪峰相遇,宣泄不畅,易成涝灾,是长江支流中洪水灾害最严重的一条河流. 诗人李白曾为它发出了“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的惊叹. 1958年在汉江上游兴建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化害为利,蓄水形成丹江口水库(库容290.5亿m3),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源头.

汉水流域有雄浑伟岸、巍峨壮观的秦岭,有俊秀挺拔、层峦叠翠的大巴山,两山交相辉映,形成了气势雄伟的秦巴山地. 逶迤绵亘的群山中闪烁着一颗颗璀璨明珠,有道教圣地、天下名山——武当山,有充满神秘色彩的神农架等. 襄阳的古隆中幽静而灵秀,是诸葛亮的隐居耕读之所. 沿江座座古城、古镇更是汉江这条玉带上镶嵌的颗颗宝石. 汉水在中国的众多大河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与特色,她比长江多了几分和谐纯净,比黄河增了几多温柔妩媚,比珠江添了几许浪漫豪放,汉水不愧为中华文化和湖北文化的母亲河. 汉江襄阳段是汉水文化和汉水风光最精彩的部分,有“英雄之河、爱情之河、商贸之河、文化之河、旅游之河”的突出特点,被称为充满魅力的“东方莱茵河”[1]

. 如今的汉江仍是中国大陆的一条生态环境良好、未被污染的河流,她清洁的水流可以让人直接饮用,她流淌在陕西、湖北这些人口密集省份,维系着中国重要的“农业生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油基地、茶叶产地和水源地而自豪地存在.

然而,在湖北旅游发展格局中,汉水流域的旅游地位无形中被弱化,甚至大大低于清江流域的地位. 无论是《湖北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的旅游区域划分,还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区域划分,汉水流域都被边缘化. 作为湖北历史文化的代表——汉水流域的三国文化、荆楚文化等都没有相应的区域地位,汉水流域的旅游开发,目前也大大落后于清江流域等地区,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目前,湖北应重新审视汉水流域的旅游地位,把汉水流域的旅游开发提上议事日程.

2 湖北汉水文化旅游开发的主体内容与基本思路

在我国文化学术界向来有重黄河轻长江(“重河轻江”)的文化偏见,而在长江流域的研究和发展上,湖北又有着重清江轻汉水(“重江轻水”)的习惯. 汉江,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空前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有如诗画般的清澈、安宁、秀美. 沿汉江而下,仍可见到许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这里生活方式的影响. 虽然用现代眼光看,汉江较为沉寂,但正是这 “沉寂”,使得它比中国其他许多河流更接近自然与人文的原生态,更好地保存了自己本色. 数千年来,由汉水产生的神话传说(如汉水女神、牛郎织女等)、人文故事(如韩夫人筑城、关羽水淹七军、岳飞克襄等)、自然景观遍布汉江两岸,给华夏儿女留下了一笔永恒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其文化积淀更是如串串珍珠,熠熠生辉.

总体来讲,湖北汉水流域的人文旅游资源优势远远大于自然旅游资源,是湖北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流域文化带. 因此,深度挖掘湖北汉水流域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文化品牌应是其旅游发展的主方向. 围绕文化旅游开发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谋划和展开.

2.1 历史文化旅游开发

湖北汉水流域是我国重要文化源地、文明走廊,可突出史前文化、汉源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等进行“史诗式”的旅游开发.

2.1.1 史前文化游

比长江、黄河要早七亿多年的汉水是中国最古老的大河,这里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龙蛋共生的恐龙蛋化石群. “郧县人”的发现为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奠定了重要的考古学和人类学基础,“郧县人”完整的头骨化石为研究中国及东亚地区早期人类文化及第四纪古地理环境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与非洲和欧洲同一时代的人类头骨化石进行比较研究的极其珍贵的实物.这项研究结果支持了人类并非仅仅起源于非洲,亚洲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的观点. 此外,汉水流域不仅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中国考古无间断的通史地域. 这里发现的梅铺猿人牙齿化石距今50万~100万年,白龙洞猿人距今10万~20万年,而黄龙洞猿人则距今5万年. 汉水流域古人类演变完整链条化石群的发现,改写了人类起源的历史,使汉水流域成为亚洲人类当之无愧的人类摇篮. 在湖北史前文化旅游中,汉水史前文化理应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旅游发展中可重点开发以恐龙蛋化石群、“郧县人”为核心内容的史前文化游.

2.1.2 汉源文化游

汉江是中国最为著名的文化江河,地位崇高. 汉水文化的重要地位和突出贡献可追溯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在许多名篇佳作中都可见到深情称颂汉水为“文化之河”的篇章,《诗经》中有多首诗咏叹汉江,如“惟天有汉,监亦有光”.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就江而言,汉江在《诗经》中占的地位,中国无任何江河相伦比;《楚辞·九章》中云:“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下》中明确提出:“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 所有这些,都源自汉江. 在古代,汉江还被拿来对应天上的银河,《诗经》中的“惟天有汉,监亦有光”即是. 此外,汉江是汉朝的发祥地. 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汉文化、汉族、汉人、汉语、汉字、汉学、汉朝、汉子、汉剧、汉隶、汉白玉等这些称谓,大都是因有了汉朝才定型的,而汉朝得名于汉江,发祥于汉中,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江河中恐怕绝无仅有,堪令人称道.有学者研究认为,汉水流域不仅是楚文化的摇篮,而且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在湖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源流上,地位十分重要. 在湖北文化旅游中,汉水文化的挖掘和“汉源文化游”大有可为.

2.1.3 荆楚文化游

汉水流域是楚文化的主要发祥地. 楚人“辟在荆山,筚路蓝缕”,由“土不过同”(《左传·昭公二十三年》)的蕞尔小国发展成“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占据半个中国,可与强秦争雄天下的泱泱大国,它的发祥地就在襄阳境内的荆山腹地[1]. 汉水流域是湖北文化最早昌明、滋长楚文化、融汇南北东西文化,最早用文化影响中国南北各地、扬名海内外的地方. 汉水流域的古老文明孕育了可与古希腊文明相媲美的璀璨的荆楚文化,荆楚文化的繁荣与汉水流域息息相关. 汉江是孕育楚文化的摇篮,离开了汉江,楚文化将无从谈起. 在8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成果. 楚国独步一时的青铜铸造工艺、领袖群伦的丝织刺绣工艺、巧夺天工的漆器制造工艺、义理精深的哲学、汪洋恣肆的散文、精彩绝艳的辞赋、五音繁会的音乐、翘袖折腰的舞蹈、恢诡谲怪的美术,都是十分宝贵的文化富矿. 总之,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古代文化主要是以华夏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中原文化,和以荆楚民族为核心所创造的汉江、长江流域的文化汇合而成的. 楚文化的浪漫绮丽色彩与中原文化朴实的理性之光,交融汇合成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化. 汉江、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有鉴于此,汉水流域应是湖北楚文化旅游开发的重心地域.

2.1.4 三国文化旅游

三国文化上承秦汉,下启唐宋,是中华文化上升时期关键一环,英雄文化和智谋文化是其精髓,而诸葛亮文化则是丰富多彩的三国文化的核心. 而诸葛亮一生最光彩夺目的年华是在汉水流域度过的,他腾起于襄阳、南阳之间,鞠躬尽瘁于汉中. 滔滔东逝的汉江水将这三地的文化血脉融通在一起,形成了两汉三国文化一脉相承的历史轨迹,造就了诸葛亮这位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价值风范的三国文化之魂. 近些年来,随着与三国文化有关的影视作品和文化论坛的逐渐盛行,渴望了解三国文化的人越来越多. 三国文化的魅力使得三国文化旅游在我国逐渐升温,并逐渐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个亮点. 湖北作为三国文化资源大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在海内外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面临着难得的开发机遇. 湖北在发展三国文化主题旅游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还存在着景区分散、开发模式滞后、精品打造不够等问题. 旅游发展应树立全球视野,塑造高端品牌,依托三国文化优化旅游功能,整合旅游资源[2],打造以襄阳、荆州、当阳为金三角核心区的湖北“三国文化旅游圈”[3],努力扩大对外宣传,将湖北三国文化旅游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2.2 宗教文化旅游开发

宗教文化旅游在我国由来已久,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 宗教旅游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某种心理诉求和善美愿望. 湖北汉水流域的文化内涵以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主,而道教主要是从这两种文化里孕育出来的.武当山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武当山道教文物声名遐迩. 除古建筑群外,历代统治者及四方信士,特别在明朝鼎盛时期,曾制造数以万计的金、银、铜、铁、锡、玉、珠、石、泥、丝、木等质地的神像法器安放在武当山,使武当山各宫观陈设富丽堂皇,被誉为“黄金白玉世界”. 虽然大多珍品历史上已流失,但全山至今仍存注册文物总计7 000多件,具有极高的科研和艺术观赏价值. 武当道教音乐,素负盛名,是武当道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唐太宗始建“五龙祠”以后,武当山一直是帝王将相、芸芸众生祈福禳灾的重要道场,别具神韵的道教音乐,融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于一体,具有庄严肃穆、神秘飘逸的独特风格. 目前,武当山正在进行宗教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并连同太极湖璧合成为湖北的旅游龙头景区.“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将成为湖北旅游的一大品牌.

2.3 名人文化旅游开发

湖北汉水流域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名人文化资源丰富. 仅襄阳就有“十大历史名人”之说,分别是:春秋时期玉石鉴赏家卞和,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东汉时期政治家刘秀,东汉建安时期文学家王粲,三国时期政治军事家诸葛亮,东晋史学家习凿齿,东晋佛学家释道安,南朝编纂家萧统,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北宋大书画家米芾. 与襄阳有关的名人还有关羽(在荆襄一带留下许多动人事迹)、庞统(汉代襄阳人)、张自忠(抗日战争殉国于湖北宜城十里长山)、李宗仁(抗战时期,李宗仁长官司令部在老河口坐阵指挥第五战区,抗击日冠侵略达六年之久)、左觉农(襄阳光化县人,早期革命家)等. 十堰的古今著名人物主要有尹吉甫、施洋、杨献珍等. 众多的杰出人物在汉水流域的历史舞台上涌现. 这些名人文化或英杰文化资源在湖北旅游开发中大有可为.

2.4 现代文化旅游开发

2.4.1 饮水思源游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水库总面积846km2,南水北调大坝加高后,水域面积将超过1 000km2,蓄水量达290.5亿 m3,被誉为“亚洲天池”,是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 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完工后年均可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四省市的20多座城市调水95亿m3,将有效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 丹江口库区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这里气候适宜,空气清新,水体清洁,碧波千顷,天水一色,山清水秀,风光如画. 游艇鱼舟荡漾在绿波之上,人绕水转,山随人移,置身其中,犹如仙境. 丹江口水库具有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可开发“饮水思源游”,重点吸引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 这将是湖北旅游的一大特色。

2.4.2 汽车工业游

湖北的汽车工业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现已形成了“武汉—襄阳—十堰汽车走廊”[4]. 湖北是全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东风汽车集团股份公司是全国3大汽车集团之一,产品涵盖商用车和乘用车的各种类型. 湖北十堰市是一座因车而建和因车而兴的城市,是东风汽车的摇篮,被誉为“东方底特律”,是名副其实的“汽车城”,具有浓郁的汽车文化. 十堰、襄阳、武汉可联手开发“汽车工业游”,使之成为湖北工业旅游品牌.

3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文化旅游是湖北汉水流域旅游发展的突出优势. 汉水是贯穿湖北中心地带,是联系十堰、神农架、襄阳、随州、荆门、荆州等鄂西旅游圈重要城市和鄂东旅游圈的龙头,是联结武汉市及孝感等城市的重要纽带[1]. 汉水文化旅游开发颇具优势与潜力,犹如一条“扁担”或“杠杆”,能对湖北旅游产业的发展起着特殊的担当作用. 根据湖北汉水流域的地脉与文脉,可将湖北的汉水文化旅游形象定位于“文化汉江,文明走廊”. 可围绕这一旅游形象主题定位,在地理优势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和整合灿烂辉煌的汉水文化,重点突出历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名人文化旅游、现代文化旅游等内容,形成系列旅游产品,构建以十堰市、襄阳市、武汉市为战略支点的汉水文化旅游带,将汉水文化旅游打造成为湖北新的旅游品牌.在旅游未来发展战略上,湖北应与陕西、河南联手,共同打造“汉水文化旅游圈”,让汉水旅游卓立全国,走向世界.

[1] 杜汉华,杜睿杰. 充满魅力的“东方莱茵河”——关于襄阳汉江文化问题的研究[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2): 4-9.

[2] 袁 红. 对湖北三国文化旅游的思考[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1): 90-91.

[3] 尤培锋, 曹诗图. 构建湖北“三国文化旅游圈”的战略思考[G]//三峡大学三峡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三峡文化研究丛刊: 第六辑, 武汉: 武汉出版社, 2006: 431-437.

[4] 陈延寿, 王建萍. 加快十堰市汽车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 汽车工程师, 2009(2): 20-23.

猜你喜欢
汉水楚文化汉江
碧血丹心铸青史 汉水浩荡祭英魂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汉江春晓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秦楚文化交融的结晶:商洛花鼓
汉江,为你梳妆
守望汉江
歌曲:龟山苍苍汉水汤汤
汉江之歌
第二届楚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