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范式的建构及其意义

2013-08-15 00:45赵国友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范式理论课政治

赵国友

(四川农业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雅安 625014)

自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的结构变革以来,作为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范式理论”由此诞生,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范式”、“科学家共同体”、“内核”等概念频频出现在科学研究中。这些概念同样也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不要范式、要不要建设一支教师共同体、要不要形成这支教师共同体应该遵循的价值体系等内核,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应该关注的重大问题。可以肯定,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色“范式”。自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及中宣部、教育部实施“05 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也在经历着由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过程,在课程建构、教学研究模式、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评价、学科话语等方面逐步建构起新的范式。这些新范式是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和要求而确立的,对于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课程建构新范式

作为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概念,“范式”是指某一学科中的一个科学家团体的共同行为方式,也即“这个团体的成员所共有的能使他们在释疑当中、能使他们在问题选择中、在解决问题的进化过程中观点趋于一致的那种力量”,这种力量包括“共有的符号概括,共有的模型,共有的价值,以及其它类似的要素”[1]。此外,范式具有革命的本质,是随着科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范式存在于常规科学之中。科学家总是利用一定的范式来提出和解释疑难,而总有一些疑难是在一定的范式里无法解释的。当这样的疑难积累到足够多时,常规科学便产生了危机,科学革命随之发生,以科学革命的成就为核心萌生出新的范式,……如此循环往复,实现着科学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2]

如果库恩的科学革命观是科学的,并且其“范式理论”成立的话,那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本——课程——也是在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改革的。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课程范式实质上也是变迁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课程新范式至少有以下四方面的内涵: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计划,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重点进行建设。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课程新范式是指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公认的教材成就、普遍遵循的教材传统和高校统一使用的教材版本。通过整合、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构架起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法律基础等在内的教材体系。课程新范式的显著特点是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压缩,教材编写及使用具有唯一性和权威性。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课程新范式采用了与新时期党的历史任务相适应的占支配地位的课程观念,包括教育目的观、课程认识观、课程功能观、课程价值观等。立足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进一步推动高校的“三进”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开展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最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课程新范式具有开放性。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为了保证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课程新范式及时将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吸收进来,实行一年一版本,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教学研究新范式

教学研究范式是教学研究普遍拥有的教育哲学观与相应的教学研究主张的统一体。在“05 方案”实施之前,与旧的一统化的指令型课程范式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范式也是高度垄断的社会体制和计划经济的派生物,忽视了大学生这个“人”的特殊性、差异性和创造性,教师个体作为研究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研究个性也重视不够。

“05 方案”实施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新范式与以前大不相同。其一,教学研究新范式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基础。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其所属的6个二级学科已经建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升为一级学科以及设立6个二级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发展,为深化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研究搭建学术平台,以更好地开展相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新范式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实践,形成以教促研、以研带教的教学研究模式,摒弃旧的“教书匠”模式。

其二,教学研究新范式是一种“师本教研”,旨在提高每一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在教师队伍中的地位和待遇。“师本教研”以改进教师个人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主体个性化的专业发展为基本目标,注重教师教学价值独创性的成长,最后以特长化的教师促进特色化的学校发展。[4]近年来,除原有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等外,教育部社科基金及国家社科基金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设为专项基金进行大力资助,以便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归属感和成就感,以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这种教学研究新范式,强调以师为本,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教学研究新范式的主要功能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渊博的知识积淀和高超的教学艺术。所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课题资助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通过科研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照本宣科”,而是站在科学研究高度,以研促教。再辅助以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以及通俗易懂的语言艺术,可以收到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和增强教学实效性等目的,最终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教师共同体新范式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基本上还是延续大一统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均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和国内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之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问题愈加突出,学生厌恶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学习,教师从业从教的积极性不高,可以说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库恩“常规科学的危机”。

在库恩的“范式理论”中,“科学”指的是“常规科学”,是按照某个范式解决难题的活动。它的进步过程为: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库恩认为,科学发展不是靠知识的积累而是靠范式的转换完成的,“一种范式通过革命向另一种范式的过渡,便是成熟科学通常的发展模式”[5]。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范式转换问题是一个涉及民族生死存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重大问题。所以,这一范式转换模式是根据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而做出的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际的重大抉择,不是也不可能是由某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做出的单个选择。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及有关部门愈来愈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应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出现的所谓“常规科学的危机”,中宣部、教育部等部门颁布和制订了相关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也不断做出批示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重要性的认识更加突出。胡锦涛总书记在2004年“3·18”批示中提出了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批示将抓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李长春指出:“有了好教材,还必须有好的教师队伍。”刘延东在2008年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上也指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教师是关键。可见,如何构建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

这里所讲的教师队伍就是库恩“范式理论”中的科学家共同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应该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应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些是该共同体所要坚持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如果说范式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概念,那么,我们可以说教师共同体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核心,这个共同体所坚持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内核。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和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范式的转换,构建一支高素质和相对稳定的教师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如何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共同体呢?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同志在2009年第3、4 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究班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强调,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的目标,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主体。为此,必须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全心全意依靠教师,保障他们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把优秀的教师引进来、留得住;二是全心全意建设好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促进教师个人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第一,不断优化和充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按照学生人数、教学任务以及教学实效,合理核定专任教师编制。要制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实行准入制度,尤其对于那些非本专业毕业、不具有本专业理论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严格控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高等学校专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兼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专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辅导员有条件的可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第二,建立健全教学优势互补机制。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和鼓励相关专业课的教师承担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促进专业课教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交流。要聘请理论研究单位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开设专题讲座。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要建立校与校之间教授互聘、优势互补的教学协作机制。要注意发挥离退休的哲学社会科学著名专家学者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党政领导干部给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第三,要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力争在5年内培训数百名学术带头人和数千名骨干教师。中宣部、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第四,设置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二级机构,其主要任务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同时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一切教学研究工作的平台。学校要给予足够的经费保障,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的工作经费和教师的收入水平高于或者不低于学校的平均水平,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而不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当作“副业”来对待。

四、教育教学评价新范式

“范式是一套相互关联的概念,它提供了人们观察和理解特定问题和活动的框架,决定了人们的目的、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解决出现的问题的方式。”[6]范式对一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讲,也应该有自己的评价框架和模式。因为这些评价框架和模式是引导和规范教师共同体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基本条件。教师共同体遵循这些框架和模式,加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即可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目前,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的实践中,仍存在着评价范式的单一封闭、评价方式的人文化特征缺失、评价手段的科学性不高等问题,这就不仅使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活动仍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而且也成为制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瓶颈因素。

进入新世纪以来,时代特征的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国内改革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评价范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方向性的引导作用。教育教学评价范式能否转换以及如何转换就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取得真实效果的重要一环。

由原来的单一课程考试分数评价范式向课程分数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评价范式转变,这是“05 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重大转变之一。

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实践中,评价的总体趋向表现为重课程考试分数,轻学生实际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也是如此。这一情况主要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长期以来,实行思想政治觉悟定终身的评价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则表现为重视学生的课程成绩,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分数越高,思想境界就越高,政治信念越坚定。与此相对应,则是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高、效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形成的学生内在素质变化由于具有隐性而在评价中往往被忽视。与此同时,这种评价模式在定量分析方法上显示出非科学的成分较多等问题。也就是说,即使在评价的定量方面,也没有做到足够的客观、科学和准确。

此外,这种评价模式对学生内在真实素质缺乏人文的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要取得发展和进步,评价范式就必须突破单一和封闭的模式,寻求多样化的形式,并在多样化形式的基础上,融入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实现分数评价范式与实际表现评价范式的结合,以取得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双向辅助作用。

“05 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价新范式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对学生的评价,采取课程考试分数与实际表现相结合的评价范式。分数与表现在综合评价中赋以权重值,各占一定的比例,一般采用6∶4 或7∶3。如果实际表现比例过大,学生就会轻视理论课的课堂学习;相反,学生只追求分数目标。第二,对教师的评价,一般都采取学生评教、同行评价以及与教学督导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加以评价。有的学校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一些学校的做法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例如,一些学校将评价程序、评价的内容、方法等僵硬化,致使评价活动成了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引起了教师的反感。评价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活力源”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三,延伸评价过程,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作为评价对象,大学生在校表现和追求分数目标具有一定的短期行为,其目的是追求一份好的工作。这种情况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发展延缓的情况下更为突出。而到了工作单位,大学生的社会表现则具有相对较长的过程,一些有关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不确定因素充分暴露,工作单位对其所做出的社会评级更具说服力和客观性。

五、学科话语新范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愿意认真听政治课的仅占19.4%,90%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可读性不强,偏重说教,文件语言浓厚;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83.9%的教师觉得被学生轻视,89.2%的教师认为被社会轻视,近四成的人无法坦然承认自己的职业。要想改变这种尴尬的境地,除了解决教材编写、教学评价等问题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

自从“05 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虽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教师角度来看,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水平不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理论性强,文件式语言太枯燥,教师授课缺乏吸引力,以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得不到增强。

有人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缺乏实效性的原因归结为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文本”式话语范式的弊端。[7]

所谓“文本”式话语范式,就是从定义到定义、从理论到理论,教学方法单一死板、“一言堂”,教学内容则是就文本解释文本。“文本”式话语范式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

“05 方案”实施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也有了不少改观。其一,在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基础上,着重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力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二,加强课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可读性。坚持科学性与针对性、准确性与可读性的统一,在坚持理论科学性、准确性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实践发展,紧密联系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和思想实际,力求实事求是地辩证回答大学生关心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并精心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办法,让学生去抉择,然后给出选择的理由,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和办法,并陈述其理由。其三,构建“政治翻译”的话语范式。“政治翻译”是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新的定位,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转换的目标。“政治翻译”就其实质而言,是把教材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将文件话语转化成理工农医等专业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普适性话语;就其内涵而言,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党的创新理论创造性的解读与把握,创造性地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去。“他(方永刚)正是以对党的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无比热爱,真心为群众当好‘政治翻译’、‘广播电台’,把相对难讲的政治理论课,讲成了深受学员和群众欢迎的课程。”[8]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践中传统的“文本”式话语范式向“政治翻译”话语范式的转换,其根本途径在于实现传统的“文本”式话语范式回归“生活世界”,讲出吸引力,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感染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范式的架构和确立,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涉及党和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范式,不是也不可能是个体行为,它是由中央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所做出的教育教学决策。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新范式的确立及实施,要抓重点,抓教师共同体建设,抓评价体系的构建,抓教师所赖以为本的课程建设。

[1][2]伊姆雷·拉卡托斯.批判与知识的增长[M].周寄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35-348,364-365.

[3]黄甫全.论课程范式的周期性突变律[J].课程·教材·教法,1998(5):7-12.

[4]潘 涌,水小琴.“师本教研”:一种新型教学研究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09(3):76-78.

[5]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

[6]赵必华.教育评价范式:变革与冲突[J].比较教育研究,2003(10):62-66.

[7]胡绪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范式的转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153-155.

[8]权希安.方永刚讲政治理论课的启示[EB/OL].[2007-04-15].http://www.qh.xinhuanet.com.

猜你喜欢
范式理论课政治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