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燕杂剧创作论略

2013-08-15 00:44乔宽宽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杂剧琵琶创作

乔宽宽

(韶关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廖燕杂剧创作论略

乔宽宽

(韶关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廖燕生于清朝初年,饱读经书,却屡试不中。最后只好放弃举业,厕身私塾。他长于诗古文词,更有传奇杂剧《柴舟别集》。《柴舟别集》共分《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四种,是各有一出的短剧。这些作品在当时虽然不一定适合舞台演出,但都特色鲜明,思想性、艺术性俱佳,是岭南文化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

廖燕;杂剧;《柴舟别集》

廖燕(1644-1705),清初广东曲江(今韶关市)人。原名燕生,字人也,初号梦醒,后改号柴舟。他十岁入塾读书,18、19岁参加岁、科考,被录取为诸生(秀才),取得了乡试资格。25岁,毅然摒去时文,放弃科举考试,专攻诗古文词。廖燕好读书,但家底又不殷实,虽然破费了一些钱财,买了数十上百卷书,很快就读完了。30岁时,又离家到了羊城,寓居在一个故老先生家中读书,约有一年时间。33岁时又投笔从戎,随军北上。文人投军,难以建立功业。回乡后,开始担任塾师,教书、读书,诗文创作,文字应酬,另外还进行种菜植树的田园劳动。他一生中,除49岁时在乐昌县署内担任了几个月的闲职以外,都是布衣平民。他曾先后14次下羊城,五赴粤西、南宁,五出大庾岭外,历尽艰辛,耗尽心血,不仅没有走上仕进的坦途,反而处处碰壁,次次受挫,终于落得个“浮生过半百,所事无一成”的可悲结局。直到56岁,他彻底决绝仕途,作七律《辞诸生诗》一首和《辞诸生说》一文,藉以明志,从此开始隐居,埋头著述,直至辞世。廖燕一生布衣,著述等身,著有《二十七松堂集》传世,并流传至日本印行,被推崇为“明清八大家”,其诗入选清朝国诗,被列为“广东诗粹”。廖燕的诗文充满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他揭露统治者用程朱理学愚弄天下后世;批判科举制度是统治者为钳制思想言论;他提出文章用世主张,要求布衣与人主平等。廖燕有杂剧《醉画图》、《镜花亭》、《诉琵琶》、《续诉琵琶》等四种。其中《诉琵琶》是廖燕传奇中思想性、艺术性最高的作品[1]588-612。

一、廖燕杂剧的创作背景

廖燕生于顺治元年(1644),正是明朝灭亡清王朝建立的时期。这时的中国,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发展的时期。明朝封建专制政权的腐败统治,引发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并且推翻了明朝政权。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革命成果,由于农民起义政权内部胜利后的骄傲,轻易地让清朝统治阶级夺取了。在明朝,由于中国封建商品经济的长期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开始孕育出来。尤其是中国的文化,经过唐宋元明的发展,也有了深厚的积累。明代中期(嘉靖)以后,传奇作品创作与演出出现了高潮。从嘉靖年到万历年,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纺织、印染、造船、冶炼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在江南地区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经济得到繁荣。东南沿海城市已经出现了专业性的手工工场、手工作坊。这种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造就了自王艮、颜山农、何心隐、罗汝芳至李卓吾等一批反抗旧传统的思想家。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给传奇杂剧的空前繁荣提供了经济基础,而新思想的出现,则更有力地推动着一些反映市民阶层反专制斗争和追求个性解放的作品的产生,使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出现了新的思想面貌。生当明末清初改朝换代之际的廖燕,在清政权文化高压政策之下,也难以适应清朝的科举考试,断绝了仕进的道路。但他又饱读群书,满腹经纶,文才横溢,自然不甘寂寞,必然借用前朝既有的文学和戏剧创作体式,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的不平和忿懑。而杂剧就是他认为最好的思想表达体裁。

明代早期传奇杂剧在思想内容上受到了政治制约。明王朝建立之初,封建专制主义有了明显的加强,统治者在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用八股牢笼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关于戏剧创作与演出,《大明律》规定:“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扮者与同罪。其神仙道扮及义夫节妇、孝子顺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在这样的法律禁锢下,扼杀了不少传奇杂剧作品中的进步思想内容。明中期(嘉靖)以后,至于万历,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戏剧创作的繁荣,南戏声腔艺术的发展,使传奇杂剧也进入黄金时代。其中如海盐腔、弋阳腔也于南北两京、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等地流行。因此,明代后期剧坛出现了一批著名剧本作家,他们是梁辰鱼、陆采、王世贞、汤显祖、沈璟、顾大典、汪廷讷、周朝俊、高濂、徐复祚、孙钟龄、陈与郊、许自昌;叶宪祖、孟称舜、凌蒙初、冯梦龙、范文若、沈自晋、袁于令、吴炳、李玉、朱佐朝等,此外还有很多不知名的民间剧本作者。明中叶到清中叶最为盛行。已知明清两代的“传奇”作者有700余人,作品约2 600种,现存有 《牡丹亭》、《鸣凤记》、《长生殿》、《桃花扇》等600余种。正是这批戏曲作者,创作了数百种内容广泛、风格多样的戏曲作品,不仅形成了我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也为岭南布衣文士廖燕的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借鉴。廖燕生长于清朝初年,他的文化思想基础来源于明朝。因为清朝统治者是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了统治中国,必然吸收和融摄汉族先进文化。但同时,在它建立统治之初,为了稳定阶级统治,必然采取高压政策。清初的文字狱现象频发,就是这一高压政策的体现。而廖燕正是清初文化思想高压政策的受害者之一,廖燕的杂剧创作必然烙上这一时代的印记。廖燕生活在岭南韶州,又属于天高皇帝远的蛮荒之地,但它并不是化外之区。清代的岭南,和唐朝以前的岭南大有不同。在张九龄开凿大庾岭之后,经济文化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何况,韶州作为岭南交通中原的历史文化名城要塞和枢纽,也成为廖燕文化思想孕育的优良土壤[2]。

二、《柴舟别集》的主要内容

传奇在明清时是指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传奇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了元杂剧的优点。但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角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廖燕的《柴舟别集》[1]588-612包括传奇三种,由四个短剧组成。一是《醉画图》,二是《诉琵琶》,三是《续诉琵琶》,四是《镜花亭》。其中《诉琵琶》又分三出:第一出:《乞食》;第二出:《逐穷》;第三出:《悟真》。

《醉画图》是一出独折戏。廖燕把自己编入戏中,主要是为了发泄心中的怨气。主人公要把心中的忿懑之情发泄出来,却找不到说话投机的朋友,只好孤单单地对着书斋中的四幅画像 (即 《杜默哭庙图》、《马周濯足图》、《陈子昂碎琴图》和《张元昊曳碑图》)饮酒独语。他认为杜默的落第是“天下不平事”,并表示出深切同情,这实际是对自己在韶州久试不中、厕身私塾遭际的强烈不满;他对马周的醉酒濯足、“布衣上书”,得到唐太宗赏识并擢为都御史颇为羡慕,但是又哀叹自己无此机遇;他对陈子昂“碎琴赠文,声名遂振”也大加羡慕,因为廖燕也是空怀满腹经纶,也有奇文万轴,但却获不到价值和效益,得不到社会认同,大有跃跃欲试之感;他还以为,张元昊“此邦不用人,又去他邦”的做法是“英雄志在四方”的体现,则表明他为实现自我价值,竟有无视名节而助敌为患的极端想法。剧中的廖燕是既满腹经纶,更满腹牢骚,因为满腹经纶没有使他成就功名;他傲骨铮铮,却偏生贫穷,富贵与他无缘,他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仍免不了流露出一股酸气。剧中廖燕的内心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还摆脱不了俗事困扰,只有自始至终都陷入到醉酒之中、麻醉状态。这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是在“借酒糊涂”,是借酒浇愁。其实,有人在喝醉的时候,头脑依然是清醒的。剧中的廖燕虽然人处在醉酒的状态中,但他的头脑仍是清醒的,因为他的话仍然是清醒、明白的,仍然没有糊涂。当家童劝他少喝一杯时,他是这样回答的:“你那里知道我饮酒的意思;知道我的,除非是壁上画的这几位相公。”在《尾声》中他唱道:“画中人,真吾党,岂是无端学楚狂。我只是颠倒乾坤入醉乡。”廖燕把画中的杜、马、陈、张作为自己的楷模,甚至是替身;他不是为古人“代言”,而是借画中人来宣泄自己心中的郁闷,抒发胸中的激忿,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失落心情和不平心理。

如果根据许祥麟先生在20世纪末的研究[3],将廖燕的心态分阶段来认识,把廖燕上述的传奇作品《醉画图》作为第一阶段的话,那么,他创作的《诉琵琶》所表现的心态、情形又发生了变化。在《诉琵琶》中,廖燕因贫病加身,只好以卖唱为名,托朋友黄子涯到其他文友处帮他乞食。这种卖唱乞食的办法,也不是绝无仅有。明末清初的李渔,就曾组建家庭戏班,到有钱人家唱戏获得一些赏赐。《诉琵琶》一剧把“穷”幻化为“穷鬼”形像,把“病”幻化为“疟魔”形像,在二鬼夹攻下,廖燕已变得家贫如洗,困难重重。此种情况使他的思想开始产生一定程度的转变。他在第一出《乞食》中用《满庭芳》唱道:“斑关无灵,绣肠空饱,年来敝尽貂裘,豪怀徒在,醉里慢凝眸。说甚伊周事业,对妻孥冷落已堪羞。浑无奈,向天欲问,搔首更登楼。”这是廖燕在《醉画图》开场中的自画像。他怕观众听不明白,又咏诗曰:“须眉如戟发鬋参,贫对妻孥亦觉惭。势位为人生怎忍,侠肠于义死犹甘。尽头措大居童塾,失足英雄拜佛龛。若肯灰心寻隐计,是非谁肯论朝三。”廖燕病魔缠身,家庭贫困,羞对妻小,无计可施。他厕身童塾,心有不甘。无奈之中,产生了归隐佛门之念,又怕身后是非无人会予以评说。正如他通过戏中人“自报家门”道白的那样:小生姓廖名燕,别号柴舟,乃韶州曲江人也。人都道我身轻似燕,骨瘦如柴,富贵亦何难也。我争道燕颔封侯,柴氏称帝,富贵尚可待也。说便是这等说,其如尚口乃穷,果是谋生无计。几日来米罈告匮,谈文岂可疗饥;酒盏俱空,嚼字那堪饮饱。贫愁日甚一日,丰乐年复何年。在廖燕看来,自己之所以贫病交加,主要是穷鬼病魔作祟。只有驱赶走了穷鬼病魔,自己的日子才有可能好过。廖燕创作的短剧,主要是围绕倾诉自己的贫困,喊出驱穷鬼、赶病魔的心声。

廖燕从小就饱读经书,满腹经纶,却不能够维持自家的温饱,甚至连儿女的性命安全也保护不了。不去借贷吧,眼下的一家温饱就解决不了。要去借贷吧,又放不下文人的架子,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斗争。经过思想斗争想出来的办法,也未必可行。他设想的悟真,也不过是隐入深山,得见真人;能够遇上几个知己文人,加上美酒甘醇,在醉中酬对上几首诗;拟或是遇上高人,指点得道,摆脱困境。当然,这只能是他的一种幻想。

廖燕生平舞文弄墨,自信满腹经纶,能够博得一家温饱。在穷鬼和疟鬼面前,廖燕不仅“事业”前途渺茫,而且经常解决不了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贫困和疾病,甚至还有家庭人身安全保障问题。贫病交加,逼得他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面去对现实。尽管还放不下文人的架子,最终也不得不带着文人的酸气去乞食。对廖燕打击尤其大的是,他的儿子廖湘被社会上的流氓殴打重伤致死。这些事,让廖燕这样的贫困塾师显得无奈、无助。

《醉画图》、《诉琵琶》创作时期,廖燕虽然处在米罈告匮、病难交加的环境中,家庭温饱都难以维持的情况下,他仍然不愿“尽费前工”,念念不忘他长期以来为仕途、举业所做的准备,他对富贵和官场并未彻底绝望。他甚至在讨饭时都不能放下文人的架子,仍然奢谈什么“文人贫甚亦风流”。若仅就文人的这股“酸”态而言,《诉琵琶》同《醉画图》时期的思想并无质的变化。

《续诉琵琶》含“逐穷”和“悟真”两出(折),除仍有前剧既已出现的穷鬼、疟魔之外,又把“诗”幻化为“诗伯”,把“酒”幻化为“酒仙”,最后还有太上真人上场,矛盾便在人、魔、鬼和神仙之间展开。在这出戏中,廖燕虽然幻想靠酒仙将穷鬼驱走,却清楚地知道自己难以从贫穷环境中解脱出来,不能实现所谓“饿出王侯”的愿望,于是他的思想出现了某种变化,他唱道:“……生平心事从来落落难俦,消我牢骚诗几首。慢沉吟,句雕词绣。[合]从此好歌讴,且慢怀笑傲王侯。”[]廖燕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开始表现出对仕途的轻蔑态度。剧中酒仙还转述了廖燕这样的话:“且使我望做进士、举人,听人去取,何如现做圣贤仙佛,任我主张,何等自由自在。”显然,廖燕似乎已经看破红尘,开始从名利的桎锢中得到初步解放。“同学诸公”的“眉批”云:“‘听人去取’四字,是活地狱;‘任我主张’四字,是妙天堂!”①廖燕《柴舟别集》的《醉画图》、《镜花亭》题前均标有“同学诸公评定”字样,但并未提及“同学”的姓名,推测“眉批”为廖燕本人所题,而托“同学诸公”虚名而已。这是廖燕心态的一个重要变化和转折。廖燕进一步认为,仕途之路是险恶的,何必去自投罗网呢!正是在这种心态下,他才对太上真人关于“不可因诗酒忘却本来”的点化有所体悟。太上真人的出现和点化推动廖燕思想向新的阶段发展,他开始识破红尘,向遁世的方向发展。

在《镜花亭》一折中,廖燕以小生寻春误入桃花洞开始,然后和水月村主人(员外)相见,而且颇为投缘,进一步把酒赋诗,并引出员外小女,请廖燕收为学生。“廖燕”出场,仍是以“书生落拓,文章横纵。参透当年周孔”;抑或是“文字会,精神耸。佳篇久已争传诵”的心态。这一阶段,廖燕心态延续发展到类似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阶段。虽然廖燕还没有开辟创设世外桃源的资本和能力,但作“物外闲游”是他所向往的生活,也是他心迹之旅的最终归宿。

通过杂剧创作所反映出来的廖燕思想,是极为矛盾复杂的,是多种情感的交织,不时地发生变化,不可能沿着一条直线上升或发展演进,是曲折、盘桓、交错、上升的。《柴舟别集》四种杂剧,分开来看各自可以独立成为一剧,合起来则可以连缀成完整的剧目。就是说,每一个短剧基本抒写了廖燕的一种特定心态,四剧恰好表现了他思想发展的心路历程。

三、廖燕杂剧的创作特点

廖燕作为清代有成就的文学家,在杂剧创作具有多重特点。综合看来,包括以下方面:

(一)运用了多种戏剧表演曲调

《柴舟别集》的各个剧本虽然剧情简单,每剧大都是只有一出。但四种短剧连接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具有连贯意义、能够表达连贯思想的较完整剧本。这些短剧运用的演唱曲调,不仅有南方曲调,也有北方曲调,大都是从唐宋元明诸朝沿袭发展而来的成熟曲牌。《柴舟别集》的剧本使用的曲调很多。《醉画图》使用的曲调有 《步步娇》、《山坡羊》、《五更转》、《园林好》、《岷江绿》、《玉交枝》、《玉抱肚》、《玉山颓》、《三学士》、《解三酲》、《川拨棹》、《彩旗儿》, 共有12种曲调。《诉琵琶》使用的曲调有《满庭芳》、《好事近》、《传言玉女》、《画眉序》、《太平令》, 共有 5种。《续诉琵琶》使用的曲调有《传言玉女前》、《传言玉女后》、《降黄龙》。《诉琵琶第三出 悟真》使用的曲调有《西地锦》、《二郎神》、《集贤宾》、《猫儿坠》。《镜花亭》使用的曲调有 《一江风》、《梁州新郎》和《梁州序》、《贺新郎》、《节节高》等。廖燕虽然身处岭南山城韶州,却也是饱学之士,多方面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唐宋以来的戏曲文学,都了然在胸,有所继承。

(二)为了直抒胸臆,发泄愤懑

廖燕的杂剧创作成果并不多,更没有像清初李渔那样,组织有自己的家庭戏班,具有戏剧创作和表演的实践。他只是一介布衣,在山区韶州城里靠教授私塾为生。收入不多,难保无断炊之虞。长期以来虽然孜孜矻矻饱读经书,到头来只得了一个秀才。到了中年还不想放弃举业。直到50多岁时,他眼见仕进无望,转而笑傲王侯,产生遁世之念。因此,后来有人将廖燕的这些杂剧创作视为写心杂剧。为了抒发情感的需要,廖燕选择了最便于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杂剧题材,让剧中人为自己说话,甚至毫不隐晦地直接将自己作为剧中的一个角色。即便是剧中的其他角色,也要为廖燕本人代言说话。

(三)剧情短,人物少,题材小

廖燕《柴舟别集》中的作品比较单调、孤立。这是由他的出身和创作实践决定的。因为他从小从事举业,接触的大多是传统经文诗词。他屡试不中之际,才从事私塾教育,这也是他的重要生活来源。他业余的爱好和长项,主要在文章诗词方面,尤其是散文创作,在清代岭南的散文中,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但他在戏剧表演方面,没有实践基础;在剧本创作方面,也难以和诸多剧作家比肩。而且,《柴舟别集》和此前、同时和此后的传奇杂剧相比,显得剧情简单、短小,只有几出戏就完事了;四个短剧,因为剧情简单,出场人物很少,甚至有时还是唱独角戏。廖燕的杂剧主要是写心的,是要剧中人为其代言,为他抒发胸臆,发泄郁闷和不满。尽管廖燕杂剧具有短、少、小等特点,但仍然掩盖不了他作品高超的思想性、艺术性。因为他虽然不是戏剧表演艺术家,但他在文化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的地位与影响,是世所公认的。尤其是他的《续诉琵琶》,和其他几出短剧相比,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最高的。

(四)杂剧创作只可“立此存照”,不会有太好的舞台效果

由于廖燕杂剧创作的特殊性,影响了他剧本的舞台效果。当然,也可能廖燕当时创作杂剧的初衷,压根就不是去追求和考虑舞台演出及其效果,抑或是创作本身就是为了直抒胸臆,发泄情感,然后放在案头看看而已。假如能够搬上舞台进行表演,也未尝不可。不过廖燕不像当时的李渔那样,组建有自己的家庭戏班,设立了自己的出版印书门店,所以在剧本创作时比较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要考虑能够搬上舞台,还要考虑演出效果。即便是剧本图书出版发行,也会要求版权保护,遇到了盗版,还会通过官府予以追究。廖燕不同,他身处韶州,不像苏杭、南京那样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他创作作品,不为谋生,主要只能聊以自慰和孤芳自赏,得不到社会认可,连出版、演出都成问题。所以,廖燕杂剧的几近湮没和不见舞台效果是必然的。廖燕作为岭南著名的文学家,具有文学创作的副产品杂剧创作,应该是难能可贵的。

(五)杂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廖燕的杂剧作品虽然品种不多,但它来自岭南一隅的山城韶州,反映的是城市落魄知识分子的生活窘迫状况和忧郁烦闷心理。在清军入关建立了新的封建统治政权以后,满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采取了严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廖燕通过自身的遭遇,揭露了清代官场的黑暗,科举制的腐败。他为“绝妙文章,却遇冬烘”、“高才落第,竖子成名”[1]而感伤,甚至喊出了驱赶走“穷鬼”、“疟魔”的心声。尽管他幻想的“诗伯”和“酒仙”根本不可能从廖燕身边驱赶走穷鬼和疟魔,但他的这一愿望的提出也是需要勇气的。

[1]廖燕.廖燕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588-612.

[2]曾璟.廖燕传[M]//阮元.广东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3]许祥麟.“拟剧本”:未走通的文体演变之路——兼评廖燕《柴舟别集》杂剧四种[J].文学评论,1998(6):140-145.

On Liao Yan’s Drama Creation

QIAO Kuan-kuan
(Music Depart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LIAO Yan,born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failed the provinc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repeatedly although he’s well read.Finally he had to give up and taught in a private school.He’s skilled in ancient poetry,prose and diction and had created the Chuanqi and Zaju calledChaizhou Collections.It is composed of four short plays,such asZui Hua Tu,The Jinghua Pavilion,Su Pipa,andXu Su Pipa.These Zaju works may not be suitable to perform on stage at that time,but with the unique features,admirable thoughts and arts,they become one exotic flower in the Grand Sight Garden of Ling-nan culture and art.LIAO Yan is a man as milestones i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urse in Shaozhou.

the early Qing Dynasty;LIAO Yan;Shaozhou culture;Zaju;Chaizhou Collections

I207

1007-5348(2013)03-0020-05

2013-01-20

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广东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WYM10097)阶段性成果

乔宽宽(1982-),女,河南平顶山人,韶关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音乐创作研究。

(责任编辑:王焰安)

猜你喜欢
杂剧琵琶创作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一墙之隔》创作谈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窈窕淑女琵琶妹
创作随笔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我的“反弹琵琶”
创作心得
琵琶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