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旅游业开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3-08-15 00:46熊曼丽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少数民族民族

杨 栋,熊曼丽

(南华大学 体育部,湖南 衡阳 421001)

民俗旅游是集观光、休闲、文化、参与于一体的旅游形式,以体验异质文化,满足 “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1],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在云南的怒江、西双版纳和楚雄等地,各族人民经常利用节庆活动来开展民俗旅游吸引游客,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成为无数游客感受浓郁民族风情、体验新异神奇和健身娱乐的一项旅游活动。民俗风情旅游逐渐成为了政府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事实表明,合理的开发确实增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动力,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把文化作为一种商品来换取经济利益时,必然会跟随现代管理营销理论的思维,努力迎合消费者的口味,导致民族传统体育异化。因此,需要我们更加审慎地对待民俗旅游开发。

1 民俗旅游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1.1 积极效应

1.1.1 民俗旅游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反哺

现代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强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促进了交通、餐饮、住宿、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变了传统农耕经济单一的生产模式,以利于促进地区尽快融入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在旅游业发展之初,以自然景观为卖点的旅游开发模式为振兴当地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个性化,这种以门票收入为主导的旅游模式凸显出诸多弊端。以旅游名城张家界为例,2008年的旅游收入出现了建市以来的首次下滑,这对于以旅游为支柱产业发展的城市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当地旅游主管部门痛定思痛,认识到单靠门票经济是行不通的,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推动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于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的修建是集中展示优秀民俗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土家风情演示区主要有土家婚俗、甩发舞、山歌、摆手舞、祭祀、铜铃舞、丢香包、上刀山、毛古斯舞等40多个节目的表演。2002年在园区举办的千人毛古斯舞获世界基尼斯之最[2]。这些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力地提升了当地文化旅游品位,增强了旅游竞争力。在经济获利的同时,相关决策部门也会逐渐加深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使更多的人才投身于传统体育文化表演事业,使脆弱的传统体育文化朝着良性的轨道发展。

1.1.2 民俗旅游展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人的世界是一个文化世界。人对文化世界的构建和确认正是通过人自身具有其他生命体所不具有的实践特性完成的。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地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培育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为自己赢得一个具有强烈文化色彩和鲜明实践精神的属人世界,即文化世界[3]。

在琳琅满目的文化宝库中,不仅有融合性较强的中原文化形态,而且还有各少数民族特有的多元文化形态,形成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体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历史实践的产物,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传统体育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侵蚀和冲击,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失传甚至消失的危险。这种不利局面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特别是民俗旅游的快速发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和改善。以湖南永顺县双凤村为例,2000年以来,双凤村大力发展村落民俗旅游,修建了 “土家第一村”寨门和村级水泥公路,如有旅游团队到访,村民晚上都会在摆手堂两侧点上火龙,社巴坪中点燃篝火,表演土家族传统的摆手舞、毛古斯舞。随着民俗旅游影响的扩大,中央电视台海外部、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纪录片部、中央电视台《生活》栏目组、湘西电视台 《记录湘西》节目组等单位,纷纷来到双凤村实地写生拍摄。双凤村摆手舞、毛古斯舞等活动,根据媒体拍摄的需要,选择性地重新编排和展演,将民族传统体育推向了更高的发展平台[4]。

1.2 负性影响

1.2.1 和谐中的异化

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儒家文化有共通之处,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土家族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侗家人聚居的干栏式房屋都极具民族风情。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一系列矛盾开始显现。大量游客的涌入,打破了当地生态平衡,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改变和异化,污染加剧,失去了和谐之美。另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当地文化环境的保持形成了矛盾,出现了建筑风格的异化,如在景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汉化现象,不少农户修建了红砖围墙和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大大降低了村寨的观赏价值,破坏了原生态的文化图景和文化结构。

1.2.2 合作中的博弈

民俗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了巨额经济利益,但作为参与者的村民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益分配。村民作为民族文化的享有者、传承者,不能仅仅成为政府和外来投资者的 “摇钱树”。由于目前民俗旅游主要是政府牵头,按照市场化规律运作,企业或公司加村民的参与模式管理,社区村民和企业公司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村民没有话语权,自主意志得不到体现,利益分配完全由经营公司单方决定,这种严重不对等导致了部分村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心理失衡现象。另外,由于家庭资金、人手以及所处地理位置的差异,也导致了村民之间经济收入的进一步拉大。王昌海等人的一项以德夯苗寨农户收入分配为实证材料的研究显示,2006年和2007年社区居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0.515 4和0.503 8,表明湘西州德夯村家庭间经营旅游业的收入分配差异悬殊[5]。旅游分配制度的不健全和家庭收入的拉大,使原本平静而和谐的村寨爆发出许多矛盾,部分村民认为民俗旅游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自身并没有从中得利,对民俗旅游持反对甚至敌视的态度,这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2.3 开发中的挤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历史存续的 “活态”的文化要素,其显著的异质性、独特性和不可移植性成为吸引民族文化旅游消费的重要资源要素,在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被”旅游开发着[6]。随着旅游开发的逐渐深入,以及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的传播,现代文化已逐渐渗透和侵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干扰、破坏了原有的社区生活秩序与民俗文化的自然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原住地居民对外来文化的盲目仿效与追随势必淡化原有的民俗文化的特点与韵味,一些青年在本族语言的学习、服饰等方面已不像先民那样严格自觉,自身的支配性和随意性更强。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而言,一方面,一些影响力大、观众参与性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旅游市场的需求而被发扬光大,但另一方面,那些文化素质不高、能力不强的村民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从旅游市场获利,他们就会选择外出打工,随着村里老人的逝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受到了极大威胁,那些参与人数较少、影响力小的传统体育项目就会面临失传甚至消失的困境。另外在中小学传承分支中,由于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对现代体育的追求而忽视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之缺乏相关专业教师,开设内容较少,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有效传承更加困难。

2 开发策略

2.1 政府部门要加大保护力度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造成了猛烈的冲击,经济不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也必将接受和吸纳外来文化,形成一种复合的、多元化的文化。在这种环境下,要想重新创造一种某一民族独特的体育文化形式是不现实的,保存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7]。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一些地区已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如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减少外出务工人数,培育体育文化发展环境,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来支持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贵州省2003年以来每年投入100万元建设少数民族体育基地,目前已建立了10个综合基地和6个单项基地;云南省2003年在全省展开包括传统体育在内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对省内22个少数民族的207人命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新疆从2004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普查,历时一年半,共收集到包括沙哈尔地在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629项,其中280项被整理编辑出版,很多项目在当地又流行起来,部分项目还被列为全国民族运动会的竞赛及表演项目。广西也启动了相应保护措施,例如黄泥鼓是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过去只是瑶寨逢年过节、祭祀祈福的节目。近年来,当地政府对黄泥鼓的原始资料进行了调查和挖掘,支持运动队赴外地展示和交流,金秀六巷乡上古城的 “寨老”吴辉林跟着黄泥鼓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还应邀到日本和法国表演,提升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2 突出特色,让人们感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独特魅力

文化进化观点认为,文化的差异是区分差异文化的不同存在和价值的重要标志。文化如同其他事物一样存在着 “理一分殊”的规律,正是 “分殊”,才生成今天纷繁的意义世界,人才有了各式各样的生存方式[8]。这种文化的差异性正是产生旅游吸引力的心理源动力,差异越大,就越具吸引力。所以我们在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发的时候,应突出特色和差异性。在民俗旅游开发之初,很多包装公司曲解了特色的涵义,用 “奇异”和 “美色”来吸引人们的眼球,使得很多民族风情园因媚俗和过度商业化而逐渐走向衰落。事实证明,只有努力提高村寨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保持自身的智性和气韵,民族旅游寓教于游的功能才得以发挥,我们可以把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起源编制成动人的传说或故事,增强文化感染力和渗透力。

2.3 村民要树立和加强文化自觉意识

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的主体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客体是 “其文化”,即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的文化;内容是自身文化的来历、形成过程以及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倾向;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其内涵既包括对自身文化有 “自知之明”,知晓该文化的诞生、形成过程及其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了解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了解它在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包括对整个世界文化及其多样性的全面认识和了解,主动地与世界文化融合,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重新建构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观,从而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传承和保留。可以说,文化自觉是一种主动维护本民族文化及其传统的心理动力[9],反映和表现了人的一种非凡的超越的具有创造性生命状态。旅游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载体,可以凸显、增强旅游接待地居民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尊感,从而促进旅游接待地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的发生。在民族旅游开发场域下,东道主与游客接触时,当地居民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自觉的排他性,从而加深了社区居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这一过程也伴随了文化自觉的形成,推动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从而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制和再生产提供了场景和舞台。“文化自觉,和而不同”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和途径,也是和谐社会的理想图景。

2.4 依托媒体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历经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沉淀,能够保存下来的大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但少数民族世居地理偏远、交通闭塞的地区,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甚少,也正如此,这些年持续升温的民俗旅游热也印证了这点。但仅满足于此还不够,现代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已深入千家万户,如果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多关注的话,对扩大其影响是极为有利的。2008年8月8日,以双凤村为主体的1 000余土家族村民赶赴北京,《土家族毛古斯·欢庆》代表湖南省参加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表演推荐节目,节目的成功演出,使得土家族、毛古斯舞深深刻入了人们的脑海中,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催生了人们的神秘感和向往感,有助于民俗旅游的更好开展。

[1]郭晶,郭立格.湘西德夯等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8(3):7-8.

[2]余小平,李率文.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化转型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5):12.

[3]李金齐,童萍.论文化自觉的实践品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44.

[4]万义.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土家族第一村”双凤村的田野调查报告[J].体育科学,2011(9):43-44.

[5]王昌海,吴云超.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收入农户间分配实证研究——以湘西州苗寨景区德夯村为例[J].林业经济问题,2011(1):44-45.

[6]龙先琼,蒋小梅.旅游开发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以土家族为个案[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39-41.

[7]白永生,方征.论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及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93-96.

[8]周忠华,向大军.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51-152.

[9]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65-67.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少数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