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结构变迁中民俗体育与家园生态保护协调论

2013-08-15 00:46夏成龙何元春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潍坊民俗文化风筝

夏成龙,何元春

(厦门大学 体育教学部,福建 厦门 361005)

中华传统体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邃而又自成体系,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质和多源特性。在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是中华体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浓郁的生产气息、鲜明的生活风格和生动的民俗特征,充分地反映了一定区域的审美观、价值观和文化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光辉绚烂的一章[1]。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俗体育作为旅游资源被人们重视并加以开发。但是,民俗体育作为旅游资源对其自身的影响是很复杂的。学术界也大多研究其积极的一面,而缺乏对消极一面的研究,尤其是对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影响的研究屈指可数。为此,从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出发,本研究选择潍坊风筝这一古老而又独具魅力的民间体育项目,对风筝在旅游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全面客观的分析和描述,试图从各主体揭示风筝体育文化发展对 “家园生态”的影响,从而为民俗体育文化的良性互动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山东潍坊风筝为研究对象,研究民俗体育文化商品价值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探讨民俗体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急功近利对 “家园生态”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的原因和规律,以期在个案研究基础上,理性观照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的可持续传承、发展和保护。

1.2 研究方法

1.2.1 田野调查法

本研究属个案实证调查,其基本渠道就是田野研究。对潍坊地区的田野考察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近几年来,笔者先后前往潍坊各地区进行了6次考察,主要通过访谈、观察和查阅地方相关档案文献等方法进行了调查。重点考察了潍坊 “国际风筝节”期间风筝民俗与地方的文化、经济和政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1.2.2 文献资料调研法

阅读了相关民俗体育文化、风筝研究、文化保护以及生态学等文献资料和著作。

1.2.3 历史比较法

将各个时期的潍坊风筝文化进行纵向比较,对比分析不同历史时期风筝民俗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2.1 潍坊风筝的历史文化生态变迁

潍坊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由于受到渤海湾海风的影响,每年四五月份的风力特别大,风筝就是当地族群在长久适应这独特的自然居住环境后产生的一种民俗文化。

根据历史发展状况,大致可以把潍坊风筝文化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①传统社会中的自生自灭阶段;②建国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低谷期;③改革开放后的飞速发展期。潍坊风筝的历史发展之所以会呈现出波浪式的发展轨迹,究其原因一是大众对风筝需求程度的改变,还有就是社会环境变迁对其的影响。而后者是影响潍坊风筝发展的主要变量。

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与发展都是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的,在前两个社会历史环境下,风筝文化的主要韵意是寄予人们对吉祥、幸福生活的向往,传达人们最朴实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人们特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中华民族文化个性和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延续了当地人们的民族认同和民族精神,具有明显的民族文化身份和文化认同意义。而改革开放以后,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为地方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2],也极大地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其首创的 “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模式,被全国各地广为借鉴[3]。但在此社会环境下,相关利益主体的急功近利以及对风筝文化的资本化运作导致风筝民俗在时间、空间以及内涵上变异,并引发了自然生态危机,其民族身份、文化认同感逐渐淡化。

2.2 风筝民俗在旅游开发中对 “家园生态”的影响

从整体上说,潍坊国际风筝会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民俗文化这一角度来看,其消极的一面也逐渐显露出来。

2.2.1 对文化生态的影响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作为政治权力代表的地方政府在风筝节的举办过程中,充当着导演者的身份,所谓的风筝文化资源只不过是政府实现其政治意图与经济目的的木偶,表面上是为了传承风筝这一民俗体育项目,向人们展示潍坊悠久的风筝历史以及鼎盛的人文环境,但实质上,是政府借用风筝这一文化资本吸引外来者的眼光,使更多的外来资金注入到潍坊市的经济建设上来。在这里,有关风筝的思想已经被视听时代的图片形式过滤与化约了,风筝已经失去了其自身应有的厚重与深沉,在这种 “仪式性”的表演过程中,风筝文化资源的 “传承保护”已经演变成为政治权利。

在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共同作用下,很多地方涌现了大量的伪体育民俗,表演味道浓重,使民俗体育文化徒具形式,丢失了宝贵的内核。而当地人民也在旅游产业的经济回报中急切地追求脱贫致富,思想道德观念出现金钱化、庸俗化趋势,从而不自觉地参与到民俗资源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上,使淳朴的民俗体育文化失真变味。

2.2.2 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马克思曾说过:“人类活动改变着环境,同样,环境也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开展,并且在革命的实践中表现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一致性。”[4]潍坊国际风筝节举办期间,以风筝为龙头的各个景区就成为最直接的经济受益者,但同时也是最大的自然生态受害区,具体表现在:①大气的污染。在风筝节举办期间,大量交通运输设备进入风筝放飞景区,空气中弥漫着汽柴油的气味;而露天烧烤、小吃等更是随处可见。②对水环境的影响。游客的涌入,极大地增加了生活用水和城市的污水排放量,加之有些厕所的配置不科学等造成对水体的污染更是触目惊心。③噪音的污染。风筝会举办期间,整个城市人声鼎沸,车鸣声不绝于耳,塞车和小商小贩们的叫卖声充斥街头。

2.3 社会结构变迁中 “家园生态”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3.1 政策导向性失误

“当过于强调了文化的目标而与制度性手段相脱节的时候,失范便会产生。”[5]政策导向性失误就是由于权力政治自身认识的局限,从而引起民俗体育保护和传承的失范、断裂。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族群性认同的象征符号,在权力政治和资本的共谋下被统一到地方官员的话语体系之中,演变成为权力政治的地方性表述。所以,在当下的文化境遇中,很多民俗体育文化本身已经不是被尊重的对象,而是成为权力机构和经济资本玩弄的对象。一些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一味地追求 “体育搭台,经济唱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不管其是否对文化造成伤害,一些社会人士对待民俗体育也只热衷于 “发思古之幽情”,很少有人考虑复古后的民俗体育是否在新时期有生存的土壤和根基[6]。潍坊的 “国际风筝会”就是为 “树立城市形象”进行经营的,当地官员和投资商从事民俗文化开发的 “醉翁之意”,就是想获取商业效益,而弘扬民俗体育文化只是冠冕堂皇、招摇过市的挡箭牌。淳朴的市民和风筝放飞者俨然成为商业运作机制中被操控的工具。风筝文化已丧失自身应有的文化意蕴,徒留下形式外壳。在这种失误的政策导向下,出现 “家园生态”等负面问题也就理所必然了。

2.3.2 价值观和道德观失范

美国社会学家C·赖特·米尔斯 (C.Wright Mills)和罗伯特·默顿 (Robert Merton)曾经提出价值冲突理论,认为 “由于所处的社会时代不同,人们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因而在采取某种措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止的冲突,失范表现在某些群体的价值不能相容共存,以及表现在价值或兴趣的冲突上。”[7]市场经济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传统的政治权威慢慢退出了大众的信仰中心,而金钱却成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神圣偶像。在没有建构起既符合传统伦理道德规范又能适应市场经济改革的新的价值体系时,面对多元的价值追求,人们的社会行为也将处于一种失范状态,失去了共同的规范和道德理想。

在急剧的社会变迁中,在扭曲的价值观念引导下,权力政治将民俗体育文化发展成为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文化资本,从而达到其在执政期间的政绩效应。民众在民俗体育传承保护中,出发点也不再是保护文化本身,而是以民俗文化为陪衬,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通过民俗文化获取经济回报,脱贫致富。多方利益主体的压榨,不可避免地破坏了民俗体育的文化和自然生态,造成 “家园生态”的失衡。

2.3.3 法律制度不完善

进入新世纪以来,因为体育运动引发的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效应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国都意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正面影响。然而,目前的环境法律制度仍存在不足,立法目的仍不够科学。如现行的 《环境保护法》第2条就只强调当代人的环境和发展权利,而未涉及后代人的利益,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利于当代人建立起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并自觉地维护环境与生态平衡。同时,现行的环境保护制度也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必要的实施监督机制,无法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8],使相应的生态保护制度流于形式。

3 社会结构变迁下民俗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的生态建设

3.1 尊重民俗的自然规律,坚持民间办民俗、政府引导的指导方针

政府在对民俗体育进行开发时不能过度,必须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与生态各方面的因素。因此,政府要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以及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到传承民俗文化和保护文化物质载体两个方面的共赢。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民俗体育文化旅游也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急功近利,要尊重民俗文化本身的特点和传承规律,决不能使民俗体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经济开发中迷失方向。

3.2 制定科学、合理的民俗旅游生态发展规划

政府的职能是制定相关政策,督察并落实项目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是否到位,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对民俗文化资源进行随意的开发,不顾生态的承受力。开发民俗生态旅游,要按照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全面、客观且具有前瞻性的旅游规划可以很好地指导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政府各级部门应兼顾各方相关利益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着眼长远,统筹安排,这是实现民俗体育传承与家园生态保护双赢的基本保障。

政府应在遵循家园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民俗体育旅游生态规划,正确评估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现状,规划好旅游接待客流量,明确民俗体育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树立保护民俗内涵与民俗精神的价值取向。努力把当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整合到一个新的目标框架之中,寻求符合人文生态发展规律的民俗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和行动。

3.3 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民俗体育旅游生态环境

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展涉及诸多利益方的关系,确立和协调好这些关系,除了要制定科学的民俗体育旅游生态规划之外,还需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在现有国家颁布的有关民俗旅游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国家和当地立法机关应出台有关民俗生态旅游资源保护和民俗生态旅游行为管理方面的法律规章制度,以规范民俗体育旅游的开发和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民俗旅游举办地的相关行政主管部门也要根据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细化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开发民俗体育文化资源的各种行为得到法律规范和法律监督,使民俗体育文化和家园生态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使民俗体育文化与家园生态保护和谐共进与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对潍坊风筝这一民俗文化的开发是当下市场经济改革的个案,但它代表着当代市场经济下的一种症候。虽然潍坊风筝文化走向产业化在一定时间内利大于弊,但从长远来看,势必要面对自然生态恶化带来的生存困境,面对文化资源枯竭造成的 “精神饥荒”。对此,我们应尊重民俗文化的自身特点和规律,坚持民间办民俗、政府引导的指导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的民俗旅游生态发展规划;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民俗体育旅游生态环境,进而促进我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和民俗旅游的健康和谐发展。

[1]陈宏亮.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26(3):94-96.

[2]张基振.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开发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潍坊国际风筝会经济效益分析[J].体育科学,2009,25(2):13.

[3]刘晓春.一个人的民间视野[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110.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罗伯特·莫顿.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唐少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61.

[6]刘卫国,付健,吴晓山,等.传统体育赛事节庆旅游开发对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广西融安龙舟节为个案[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85-88.

[7]宋林飞,朱力.社会问题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3-24.

[8]魏智勇,赵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87.

猜你喜欢
潍坊民俗文化风筝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筝”艳潍坊四月天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风筝之都潍坊
学做风筝
潍坊 巧用资源做好加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潍坊和兴生物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