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

2013-08-15 00:52凯,邓
关键词:研究型应用型大学

胡 凯,邓 毅

(湖北经济学院 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20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对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与体制改革等做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对提高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决定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之作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为什么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些问题上,国内外诸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为相关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

克拉克(1994)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某种标准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们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或特征,具有明显的系统性与规范性。[1]具体来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即培养什么人)和基本培养方式(怎么培养),它(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集中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决定着所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龚怡祖,1999[2])。

上述界定表明,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就是要解决两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即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培养人。当然,这两者密切相关,后者的对象就是前者。即首先需要解决第一个问题,才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地解决第二个问题。

二、培养什么样的人

(一)人才的素养

为什么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是因为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社会经济和学生的发展需要。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两张皮”现象;二是教学模式和方法不适应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部分专业人才的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培养方案设计和培养过程中缺乏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和培育,毕业生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四是培养模式思路比较狭窄,缺乏系统化和有机性;五是教学安排不合理(胡轩魁等,2010[3])。

由于“人才”是相对于社会而言的,只有符合社会需要并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人,才能称之为“人才”。因此,人才培养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和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其次,人才培养还必须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要求。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中(UNESCO,1998[4]),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负责的参与者,而违背学生需求的教育教学往往适得其反。因而,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同时响应社会需求和人才自身需求(Brubacher and Rudy,2004[5])。

抽象的培养目标可分解为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根据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学本科生的培养应该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力比知识更重要。根据国内外专家多年的研究成果,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能力和知识的比例是8:2(夏明和王平,2011[6])。这些要求与国外大学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趋势是不谋而合的。在培养目标上,国外高校强调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既重视知识学习,更注重能力培养,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对学生来说,最持久的甚至是终生有用的是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把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作为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尤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李启宇和何凡,2010[7])。

具体来说,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包括哪些基本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什么是这些而非其他知识、能力和素质?这些知识、能力和素质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算是实现了培养目标?掌握的程度怎样区分?要生成科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必须首先明确这些问题。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逻辑,需要兼容以下几个方面:目标定位适切——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融合;目标价值取向——在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之间调适;目标功能选择——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之间和谐;目标多样化——在统一性与差异性之间共生(尹宁伟,2011[8])。

(二)不同层次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学生需要的多元化、社会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高校类型,一般认为:研究型大学以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为主,以为社会培养大量高层次拔尖创新的理论人才、学术型人才和原创性、基础性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责;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在大量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础上,重视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学型大学则着重承担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高职高专则主要承担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对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三种:一是学术型人才,这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使命;二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是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使命;三是职业技能型人才,这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与使命(杜承铭,2006[9])。同时,在一个大学内,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也可以构建不同的目标,如一所大学内可以构建学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可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部分工科学院甚至可以构建职业技术类目标。一般来说,层次、办学水平相对较高的高等学校,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较高,专业口径也就较宽,反之反是(尹宁伟,2011[8])。

1.研究型大学(985高校)

研究型大学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重点大学,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服务面向范围主要是国家高科技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各行业的领军精英。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应该达到如下要求: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创造思维。根据这些要求,不同大学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比如北京大学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在各行业起引领作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清华大学秉持“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南京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特征,引领社会主义经济、科技、社会、文化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各行各业未来领军人才;中国科技大学从建校开始,就始终将人才培养定位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学术型人才”,注重为学生未来的学术生涯打好坚实的基础(胡轩魁等,2010[3])。

2.教学研究型(进入211但没有进入985)

教学研究型大学介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之间,其人才培养目标既不像研究型大学侧重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不是像教学型大学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而是游离于二者之间,在强调应用型的基础上,还突出人才的创新能力和高素质。

比如,上海财经大学本科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外向型、创新型”经济、管理、法律、人文、理学、工学等领域的高质量专门人才;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则主要培养思想品德优良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性人才。宁波大学根据学校地方性、综合性的特点和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高级专门人才,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经济、科技、文化、工程、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基础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3.教学型大学(没有进入211和985的大学)

教学型大学多为地方普通高校,其举办者和投资人是地方政府。从生源特点、师资队伍、设施条件、办学传统、特色优势等诸方面来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强调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应用型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知识的构建上,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过硬的应用性知识;二是在能力的培养上,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强调的是复合能力,既要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包括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的能力;三是在素质锻炼上,本科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开拓精神等综合素质。在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的构造上,必须突出“应用性”特色,特别是突出其中应用性实践性教学环节(杜承铭,2006[9])。

比如广东商学院认为,在现在以及将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其层次都将处于教学型或者是向教学研究型迈进的过程中,这也就决定了其应该选择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西安财经学院明确了以通识教育为基础、学科教育为特色、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浙江万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主动学习、有一定学科理论知识、动手能力较强、能满足行业面宽要求(区别于高职的岗位面向)的应用性人才。

4.高职高专

高职高专类院校主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强调技能的运用,又称为技能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特点是: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邢邦圣,2007[10])。

高职高专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方针。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反映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关键(刘国华,2009[11])。但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培养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除了订单获取等外部限制外,还存在由于订单教育“短视”带来的忽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等内在弊端。

三、怎样培养人

人才培养模式的逻辑链条是: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成才需要→制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规格→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控制→人才培养评价→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课程设置(设计),教学活动(环节)实施及相应的要求,如课程大纲(描述)、教材、教学方法等,以及质量控制、评价办法和激励手段等,都是人才培养模式付诸实施面临的问题。

沿袭前苏联的传统,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形成的专业教育模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在大学本科教育中仍然占据主流。旧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继承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注重演绎,忽视归纳;二是在当今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专业对口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三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教学中基本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位置;四是单向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学习者的个性和主动性都得不到发挥,导致教学过程中学生要素的缺失。显然,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郭铁良,2010[12])。

《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根据这一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UNESCO,1998[4])。在本科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把成长、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赋予学生学习自由。没有主体能动地、创造性地发挥,就不会有创新。在此基础上,大学教学的基本原则需要重新定位:在主客体关系上,应置学生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关系上,师生之间应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是辅导者与学习主人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目标上,应以教会学生学习为主,而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在教学管理上,应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自由;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让学生自己选择教学方法(Thorne,2003[13])。

针对传统阻碍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模式的弊端,需要:1.因材施教,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没有一成不变的最优化模式,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改革措施,都不可能违背因材施教的原则”(张红霞,2006[14])。而各种创新实验班的小班教学,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突破长期以来高校教学要求平均化的束缚,着力发掘优秀生的潜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2.交叉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强化模式。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方向,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通过教学改革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建立新的教学模式。一是改革传统教学方式,变革“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综合采用启发式、发现式、学生参与式等开放性、主动式的教学方式(Hovland,2006[15]),激励学生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 二是要进行教材和课程设置改革。教材与课程设置作为知识传播的直接载体,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打造精品课程,强化学生基础知识体系,同时应当突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体现按层次分流培养的理念。三是推行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跨学科教育和综合化课程教学改革适应现代学科发展趋势,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要加强学科交叉,走多学科综合培养的道路(马廷奇和史加翠,2011[16];段雪峰等,2011[17])。

四、研究展望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颇丰,但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一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市场需求与自身需求(市场需求导向与能力培养导向)冲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响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但是,高校是否应该一味满足市场的要求,完全根据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呢?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除了社会需求还有学生自身需求。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社会需求而忽视了自身需求。在实践中就表现为:同一专业的所有学生制定相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千人一面,忽视不同学生因禀赋、家境、成长环境等形成的不同学习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个体成长目标相冲突,教学效果尤其是专业课教学大打折扣。我们应该反思“企业需要什么、大学就教什么课程”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大学的课程不能只跟着市场的指挥棒走,大学教育应当向通识教育发展。正如几位高等教育大师的观点:英国红衣主教纽曼认为,大学是训练和培养人的心智的机构,大学讲授的知识不应该是对具体事实的获得,或实际操作技能的发展,而是一个状态和理性(心灵)的训练;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应当把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杨艳玲,2008[18])。

由于每个学生的大学目标不尽相同,但大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是一定的,这就是说,当大学不能因材施教时,教育教学应该尽量满足每个学生基本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要求,这样,就在一个班级、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到了公约数,从而有助于发挥教育教学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培养效果,而且,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讲,能力、素质比知识更重要。中西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即前苏联专业教育和美国的通识教育模式的差异,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决策和思考问题方式的差异,是以教师为主和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的差异,是关于人的理性边界的“理性的自负”和“有限理性”的差异,是重知识还是重能力培养的差异,是工具理性还是价值理性的差异。借鉴研究型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倾向于后者。

二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总体上,现有研究对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尚需进一步细化。笔者所在的学院正在开展“面向公共部门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一特定的“面向公共部门的人才”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知识、能力与素质?为什么应该具备这些素质而不是其他素质?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评价标准能不能量化?如何量化?本学院即将试行“税收专业拔尖创新人才”与普通“税收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思考。以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培养目标为例,其培养目标相当具体,主要包括技能、知识、道德三个部分。其中,技能的目标主要包括: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严密推理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综合能力、表达能力和谈判能力、团队精神、企业家精神、目光远大、领导才能等。以技能目标中的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为例,主要包括:能突破传统的常规思维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敢于创新,能辩识事物的规律和形式;举一反三,从个别事例引出一般结论;既看到局部,又看到全局(尹宁伟,2011[8])。

三是如何将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在教学改革中实现。尤其是能力和素质,如何实现?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将不再是一项按部就班的日常工作,而是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包括教学大纲、参考教材、教学方法、教案设计、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考试等,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有的放矢,进行创新。

[1]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8-41.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1-6.

[3]胡轩魁,吴艳,薛梅.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所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摘编[J].中国地质教育,2010,(2):26-31.

[4]UNESCO.World Declaration on Higher Education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Vision and Action and Framework for Priority Action for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C].World Conference on Higher Education,1998.

[5]John B and Willis R.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Hist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ixth Edition)[M].New Brunswick,2004.287-307.

[6]夏明,王平.高等学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黑马王人才培养模式]简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71-73.

[7]李启宇,何凡.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基于国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10,(8):237-239.

[8]尹宁伟.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机制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86-90.

[9]杜承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构建及实现[J].教育与职业,2006,(11):20-22.

[10]邢邦圣.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创新研究[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07,(3):18-21.

[11]刘国华.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实用人才——“筹划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J].辽宁高职学报,2009,(12):17-19.

[12]郭铁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0,(6):1-3.

[13]Brian T.Carl Rogers Key Figures in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M].Sage Publications,2003.45-47.

[14]张红霞.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0-65.

[15]Kevin H.Shared Futures:Global Learning and Liberal Education[C].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2006.

[16]马廷奇,史加翠.创新人才培养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11,(5):104-107.

[17]段雪峰,李姣芬,蒋英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1):33-34.

[18]杨艳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8春季教育论坛综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6):66-71.

猜你喜欢
研究型应用型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大学》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