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锋 吴素萍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目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区、市、兵团)拥有人口7.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55.38%;拥有地方普通高校1150所,占全国总数的50.81%,其中,本科院校481所,高职高专院校669所[1]。可见,占我国地方高校半壁江山的中西部地方高校的兴衰,关系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同时也密切影响着中西部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在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现实困境中如何准确定位、科学发展,是中西部地方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
研究中西部地方高校定位问题,既可以发展和细化高校定位理论,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高等教育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又可以促进中西部地方高校健康快速发展。本文的研究对于中西部地区政府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和高校自身进行科学定位都有一定裨益。
随着中西部地方高校对定位问题研究的不断重视,中西部高校在自身定位方面所进行的思考和实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集中体现为:一是定位理念不断加强和深化。中西部地方高校逐渐意识到了定位的重要性,纷纷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定位。二是开始重视特色定位。如中北大学以军工为特色,是我国常规兵器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摇篮。再如太原科技大学以面向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行业为特色,是目前国内高校中面向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在专业设置上材料类学科和机械设计类学科方向最全的学校之一[2]。
1.目标、规模、层次脱离实际。中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校发展和战略定位上,普遍脱离实际情况。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办学目标上好高骛远;二是在办学规模上一味求大;三是在办学层次上盲目攀高,有些低层次学校盲目升格,无视自身现实条件。
2.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需求不断变化。这就势必导致中西部高校很难适时对其定位进行调整,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表现为:一是大部分中西部高校由于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定期分析和科学预测,其人才培养方案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困境,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是面对知识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而中西部高校教学体系的更新则相对滞后,培养出的人才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三是人才培养目标一味求高、同质化严重,造成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
3.办学特色不鲜明。当前中西部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不鲜明主要表现在:一是淡化学科特色,特别是无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一味赶热门,造成人才过剩和资源浪费;二是回避地方特色,不是充分利用和依托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市场优势,而是有意无意地回避地方性;三是忽视人才培养的特色要求;四是总体上更缺乏办学理念特色。
4.学科专业综合求全。主要表现为:一是学科设置趋同,盲目追求大而全,自身特色很难凸显;二是在专业设置和建设上往往争抢热门专业,而忽视自身优势专业。
5.服务面向不清。一部分中西部地方普通高校有意无意地回避地方性,似乎一谈地方性就把学校降格了;也不提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好像服务地方经济局限了学校的发展空间。有的高校虽然提出立足某市,服务某省的服务面向,但是非常笼统,不具有可操作性。
中西部地方高校地处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财力有限,高校自主办学权落实不到位。为了获得更多的政府拨款,许多地方高校只能不断增加招生、扩大办学规模,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从而造成其定位难免脱离现实。
中西部地方在定位时,应充分考虑所在地区现实状况。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的70%—80%,而西部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的50%[3]。这就势必造成中西部高校所需发展经费投入不足。另外,西部地区人口稀少,其高校规模也不可能太大。
单一的高校评估体系曾经促进了中西部高校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定负面影响:一是为了确保得到合格、优秀或正常通过的结果,牺牲办学中的某些特色的东西;二是劳民伤财,做些面子工程;三是弄虚作假,以求蒙混过关。在这样的评估体系引导下,中西部地方高校出现了定位不合理、办学效益不高、发展目标趋同等现象。
中西部地区人才市场发展机制不够健全,加之唯学历论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一些用人单位不认真研究招聘岗位实际需要,盲目追求高学历。导致人才市场向高校传达了失真信息,影响了高校的准确定位。
一是在“规模即效益”错误观念的引导下,为增加学费收入,中西部地方高校选择了规模扩张的办学道路。这种追求“大而全”的现象,致使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校抢夺同质生源,分工不清,培养目标不明确。
二是由于受传统“重学轻术”思想的影响,中西部许多高校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层次,把学术性看作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唯一标志,只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中西部地方高校在思考定位问题时,首先要对自己办学历史、发展历程、办学条件、办学优势有一个准确的把握,这样对其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定位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扬长避短。其次,服务面向定位一定要首先立足自身所处地域。高等教育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它受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中西部地方高校在进行定位时必须首先考虑自身所处环境,并且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的原则,这样才能培养出地方真正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最需要的知识支撑,这样的定位才能焕发出中西部地方高校强大的生命力。最后,服务地方的面向势必要求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设置要体现其独有的地域特色,创建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加强内涵建设,以培养人才和提供知识的特色求得主动,不断增强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背景下,必须改革和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一是要求政府机构要变管理为服务,提高对中西部高校的服务职能;二是政府要改变管理方式,变具体管理为宏观管理,在管理高校的模式思路上要进行根本转变,尽量减少行政性的许可和审批事项、要注重引导高校进行科学规划、为高校提供决策信息等;三是政府要引导中西部地区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四是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规范中西部地区高校的设置;五是中央在统筹配置高等教育资源时尽量向中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倾斜;六是出台完善高等教育法治实施细则,规范政府管理行为,切实落实好高校办学自主权;七是改革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
目前高校的评估工作是用一套单一的评估指标去衡量所有类型和层次的学校,本身就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用同一套指标去评估所有的高校,使高校为了通过评估乃至获得优秀,导致千校一面,造成自身特色的缺失。为了使整个评估工作焕发生命力,应该制定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要有不同的评估体系。评估体系要有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指标,引导各高校合理的定位,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同时,鼓励民间评估机构参与高校评估,使评估工作更加透明、客观,加强公众对评估工作的监督,保证其真实性。还可以鼓励高校进行自我发展评估,促进高校制定合理的定位。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并非是一个封闭的过程,而是不断接收人才市场信息进行调节的过程。高校人才培养定位可以通过人才市场的需求信息来把握,市场评价是判断高校定位是否科学和是否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准。市场既是高校定位的出发点,也是高校定位最终的落脚点。因此,规范和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创造“能力、业绩本位”的用人制度,是实现高校合理定位的有力保障。为此,一是必须建立按能力和实绩用人的制度;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供求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反馈和指引。
中西部地方高校应加强法治意识,认真研究落实办学自主权,真正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中西部地方高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必须加强内部决策,实行内部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进行科学化管理首先要求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并使各项制度围绕学校准确定位、科学发展这个基本思路形成制度合力;其次是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两个中心进行提升管理水平;最后要落脚于真正提高教学、科研质量,实现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通过学校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制度和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充分落实教职工民主管理权。学校重大意见和方案的形成和实施必须通过两个代表大会讨论和审议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参与和贯彻是提高相关政策、措施实施的最好体现,也是调动中西部地方高校教职工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1]王 康.关于尽快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建议[DB/OL].http://edu.people.com.cn/GB/11115060.html/.
[2]柳红毅,赵民胜.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脊梁——太原科技大学发展纪实[N].发展导报,2009-10-30(20).
[3]娄俊颖.我国高等学校发展定位的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