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俊,王志中
(1.山西中医学院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5方案”实施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紧紧围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实效性”这一核心问题,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思考,取得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成果,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学实效性。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离“大学生真心喜欢、终生受益”的教学目标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充分实现其课程性质与地位所要求的育人功能。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没有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存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育人与专业人才育人的脱节;或者说没有找到两者的有效契合点,无法实现两者的“无缝对接”,致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存在某种程度的空泛性和游离性。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把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定位与育人功能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力求寻找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与医学专业人才育人目标的契合点,充分调动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实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功能与作用,决定于其课程地位。《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2004]16号)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至少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其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育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从根本上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其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渠道地位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和根本任务,旨在通过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念,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历史必然与现实根据。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是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体系,必须通过系统的、完整的课程设置,才能达到教育目标;同时,大学生成才教育不仅需要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身心素质,还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附加在其他课程中来完成,更不能随意取舍和任意设置。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程同样必不可少。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赋予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其一,理想信念育人功能。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凝聚意志的精神力量,是一个人奋发前行的动力与灯塔。温家宝总理告诫大学生要经常仰望星空,一个不能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青年大学生必须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感和荣誉感,中华民族才能实现复兴。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大学生坚定政治信念、树立社会理想的艰巨使命,任重而道远。其二,思想理论育人功能。坚定的信念与理想,需要科学理论的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具有科学性,体现了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蕴含着启人心智的理论内涵。通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传授和思想启迪,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辨别评价真善美的标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通过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讲解,充分展现科学理论的魅力,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大学生,使他们做到真懂、真信和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三,行为规范引导功能。只有知之愈深、才能信之愈坚,以致行之愈笃。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以及爱国的情感,只有落实到行动上,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当前的大学生受各种价值观冲击,受种种利益诱惑,在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上出现迷茫。在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把社会主义价值取向、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教育中;通过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健康心理人格,解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医学是关乎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属性与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统一。医学精英人才既要有科学精神素养,也要有人文精神的情怀,必须兼具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医学人才综合素质培养中,必须结合医学科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学科特质,遵循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其在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医学科学素质、医学人文素质,以及医学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以实现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代青年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追求,但仰望星空,还需脚踏实地。远大的理想只有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才能落地开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与医学生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引导医学生以解除人民的疾病痛苦、增进人民的健康福祉为己任,树立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时期,商品经济既激发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激情,某种程度上也吞噬着人们的科学信仰,青年人的科学理想和信仰正在遭受过分物质主义倾向的挤压。同时,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关注对人生的终极思考。儒家知识分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缺少对宇宙自然的探索精神,没有古希腊哲学家“寻找宇宙万物特定秩序的原因”的使命感。基于此文化传统,中国不乏思想家,但缺少自然科学家;中国人政治理想很远大,但科学理想则很贫乏。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的科学创新需要科学理想,中国医学发展需要具有献身医学事业理想的医学人才。基于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育医学生树立崇高的医学科学理想。医学生进入医学殿堂,必须谨记如下誓言:“在我被吸收为医学事业中一员时,我严肃的保证我的一生奉献于为人类服务”(《医学日内瓦宣言》);“我要把我的一生奉献给伟大的人道主义事业。我要用我的良心和人格行使我的职责。”(西波克拉斯誓言)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人的认识与实践活动中,更加突出人的主体性和目的性,突出人高于物、贵于物的特殊地位,强调人的价值重于物的价值,生命价值优先的人道主义原则;强调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突出人人平等的原则;等等。
医学是最富有人道主义情怀的事业,在医疗行为中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张扬与提倡。医学人文精神体现为“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行医理念,体现为医生对生命的重视和尊重、对病人的关心与爱护。自20世纪中后期,人类疾病谱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的疾病谱已经被以与社会、心理、环境等诸因素密切相关的慢性病疾病谱所取代;同时,医疗行为中高度技术化与商业化的行为,使医疗的人性本质被逐利行为异化,医师只见病、不见人,对生命的漠视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医疗行业变得冷漠与无情。人们逐渐意识到: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病人的疾病,更是生病的人;疾病的康复不仅依靠先进的医疗技术,还需要医务工作者对病人情感的关怀和心灵的慰藉;医疗技术不只是延长人的生命,更要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同时,医学模式也开始了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精神正在回归。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注重医学哲学理论研究,把“医乃仁术”“人命至重,贵在千金”的理念灌输到医者的思想中,使之升华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信念,并固化到医疗行为规范中,真正实现救死扶伤、保障健康的医学宗旨。
科学精神是人们进行科学认识与探索活动中遵循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价值理念、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科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求真求实精神、批判怀疑精神、协同合作精神、执着坚韧精神以及理性精神等等。医学具有科学属性,它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以探索人的生理与病理规律为对象的学科,是对人自然本性的一种探究与认知。医学领域的认识与实践必须遵循科学认识规律,树立科学精神,才能不断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科学精神,就是在医学认识与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的信念、原则和规范。医学认识与实践活动,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人体生理病理的本来面目揭示其本质和规律,要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作为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医学科学的探究必须能突破前人之见,对新事物大胆猜测,对旧理论大胆怀疑,用批判性和怀疑性的眼光对待传统理论和周围事物,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善于置疑,敢于批判。只有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善于群体攻关、相互协作,才能使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没有坦途,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走到科学的顶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地进行医学科学精神的教育渗透,把思想性教育与医学方法论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医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理性思维能力。
医师承担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的特殊使命,被社会誉为健康卫士、白衣天使。高尚医德是一个医师最重要的品质,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司马迁语)当前医疗行业存在着收受“红包”、医疗过度等医德医风问题,败坏了行业形象,影响了医患关系,致使医患信任危机引发的流血事件频繁发生,医生变成了高危职业人群。古代医学一向倡导“无德不成医”“万善德为先”的职业信条,中国古代医家常将“医乃仁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西方医家同样注重职业道德修养与职业规范的修持。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医师曾作如下宣誓:“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南丁格尔誓言:“愿吾一生纯洁忠诚服务,无为有损无益之事,勿取服或故用有害之药;慎守病人家务及秘密;竭诚协助医生之诊治,务谋病者之福利。”因此,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医学生的道德教育中,要把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医学生的医德教育。要让他们从进入这个行业的那一刻起,就牢固树立救死扶伤的思想意识,树立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意识,培养他们高尚的医德。医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医德,才能真正发挥救死扶伤的医学人道主义精神,才能真正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不断实施,法制化建设不断深入,社会对公民的法律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遵守法律、依法行事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行为准则。医学生接受法律教育,不断提高法律意识,不仅是法治社会对公民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从事医生职业必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医疗行业是高科技性、高风险性、高福利性的行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近年来,医务工作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制观念也不断增强。然而,有法不依、知法犯法的违法行为仍时有发生,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损害,也引发了极大医患纠纷,影响了社会和谐。因此,规范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不仅需要进行道德教育,还需要法律教育;不仅需要依靠道德规范的自我约束,更需要法律规范的外在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对医学生的法律教育,要使每一位即将步入医事行业的从业者认识到:依法行医是每一个医务工作者的基本行为规范。医事法律规范是对医患双方权利义务的一种强制规定,依法行医既是医师一种权利,更是对患者和社会应尽的法律义务。依法行医必将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法律的保护,冒犯法律必将承担严重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惩处。
从现代健康观念而言,健康不只是指一个人免于疾病和虚弱的生理状态,而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一个人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前提。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医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育人目标与职能。基于医学学科的特殊性,医学生不仅具有一般大学生都共同面对的心理困境(诸如人际关系、就业、恋爱),而且具有医学专业所特有的心理压力与困惑。医生是一个性命相托的职业,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艰巨使命,是人类健康的守护神。面对疾病与死亡,医务工作者承受着更加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需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以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从医学专业角度而言,探索和研究人的心身关联性问题,是每个医者必备的职业修养。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与疾病,不仅与自身的躯体因素有关,而且也与人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有害的心理因素也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而良好的心理因素与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人的身心健康或作为身心疾病的治疗手段。中国古代的医学和哲学论著中,包含着许多如“心主神明”“形神相印”等思想。因此,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不仅关乎到医学生自身的生活与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影响到人类健康与生命的维护。
总之,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基于医学人才素质培养目标,坚持思想政治理论学科的根本定位与医学育人目标的统一,力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游离于专业教育目标之外。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有增强育人目标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克服教育内容的空泛化与空洞化,才能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
[1]李 俊,陈淑娟,王 萍,等.医学人文教育与高等中医药人才的培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8).
[2]李 俊.传统文化教育与高等中医人才培养[J].医学与社会,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