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蓉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知识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传统的学年制管理模式刻板固定,每个学生都有统一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这十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悖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分制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加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张扬个性,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学分制有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学分制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了适应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学分制的特点以及它的实行所带来的新问题,然后阐述了新背景下如何对学生管理工作体系进行有效构建,以期为学分制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学分制一般是指把学分作为基本单位,用它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其在校期间的学习进程所实行的一种具有自由选择权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本质是一种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的弹性教学计划。与传统学年制教育模式不同,学分制特点有:
1.弹性学制
与学年制的硬性管理制度不同,学分制施行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计划,学生的学习年限不必统一,可以是四年,可以是三年,也可以是五年。不管是由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只要达到了要求,学生就可以申请提前或延缓毕业。弹性学制反映了高等教育越来越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要求。
2.学分绩点制
学分制以绩点作为考查学生学习质量的手段。学生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完成效果的好坏,不再以学年为考核目标,而是要根据不同课程的学分大小以及教学时数来综合考量。很多学校的学位授予、各种评优活动都把学分绩点作为一项基本要求。这是教育管理监控原则的体现。
3.选课制
学年制下学生要服从学校的教学安排,课程内容、任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这些都是固定的,而学分制下这些大部分都是可以选择的。学分制下课程一般分为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选修课学生是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由选择的,必修课很多高校也会安排两个以上的教师,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选课制最大限度的给予了学生张扬个性的空间,最能体现出学分制管理模式的特点,也是学分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4.重视指导
与学年制指令性管理不同,学分制管理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指导。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度还不够高,很多学生选课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热情或者兴趣,因此不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学习进程,完成应有的基础知识体系的建立,造成知识结构严重失衡。这时,教师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分制应该是教师的外部指导和学生的内部发展的结合。
首先,学分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现代教育思想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主体作用,倡导自主学习、主动求知。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学分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安排。学分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质疑权还给学生。
其次,学分制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无论在知识的广度还是深度上,社会对人才的培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学分制模式的实行适应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
另外,学分制使高校学生管理手段多样化。学分制的施行迫使高校进行管理改革。这一方面给高校的学生工作管理者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促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系统地进行。
学分制教育模式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它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基础、情感兴趣、视野经验、发展阶段等进行教学安排,遵循学生的学习过程、特点规律、心理状态,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积极学习,有效学习。但在学分制模式实际的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全盘否定传统的管理模式,选修课的开设流于形式,学生组织松散,集体荣誉感不强,考核不规范等。作为学生工作管理者,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学年制下学生管理以班级为单位,这种模式下学生有固定的教室,有统一的课程和活动安排,比较便于管理。学分制打破了这种模式,它以专业教学班为单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难度。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等选择不同的老师和不同的课程,这样上课的地点和时间也就有所不同。因此,传统班级的功能被大大地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班级的很多功能将被寝室、社团和社区代替。这就加大了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学生集中活动的时间少了,学生的管理工作的难度自然就增加了。
首先,学分制下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很多活动都没办法展开,这将不利于学生责任感、集体荣誉感的养成,也会使学生的合作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其次,由于不像学年制在时间上对学生要求的那样严格,一些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学分制下很容易形成松散懒慢的学习状态,很容易产生只要修满学分就能毕业的消极的心态。这些都给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另外,学分制下课程增多,平时很多教室都被占用,这将减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资源。导致学校开设的课程量增多,占用较多的教室,造成学生活动的空间资源被压缩。学生缺少认同感和归属感,短时间内的后果是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长远来看则会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会给学生的今后的全面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传统的考核以为班级为单位,学生的各项活动相对集中,评价标准明确,执行起来相对比较简单。学分制打破了原有的界限,学生有很大的自主空间,活动分散,随时处于变化和重组之中。这样原有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将大大减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考核工作的难度。
构建学生管理工作新体系要转变观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分制下要求学生工作管理者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学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根本,教师要转变身份,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教师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需要层次和结构,引导学生把个人的成才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统一起来。学分制下教师要相信学生、发动学生、依据学生、发展学生,与学生共同研究知识,拓宽视野,升华对问题的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感悟、生成。要建立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尝试成功、体验快乐、激活思维、释放潜能、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学分制下应该进行社区管理。可以把学生日常生活的宿舍视为社区。一栋宿舍楼就是一个小社区。可以在社区设立一定数量的学生活动和管理机构。社区辅导员要与学生的班级辅导员及时的沟通和联系,对社区内学生进行统一管理,以社区问单位开展一系列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与辅导员保持密切的联系。当然,如果有条件,也可以让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社区,这样就把学院管理和社区管理结合到了一起,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管理结合到了一起。
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组织以共产主义信仰为基础,分工合理、纪律严明,有着明确的组织架构和任务目标,这使得党、团组织具有组织、管理学生的天然优势。高校基层党、团组织要利用组织优势,创新党、团组织活动形式,组织大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以及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学分制下应建立新的学生评价体系,规范相应的奖惩措施,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才会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首先,学生如果没有完成相应的学分并达到一定的绩点,不得毕业和获得学位。有些学校实行了“实习实践学分”、“素质拓展学分”,这将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使学生的生存技能、素质扩展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其次,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否具有科研成果也是学生评价的重要标准。另外,将学生在社区的表现也要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够成熟,尤其是大一的新生,已经习惯了中学的学习模式,学分制下容易产生惰性心理,造成选课避重就轻,即只选择容易通过的课程,而不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课程,从而造成知识体系的失衡。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学校应通过讲座、沙龙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毕业之后的职业规划。也就是说,要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确定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
学分制下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还应努力拓宽学生的交流渠道。首先,可以搭建一个网络交流的平台。具体的形式可以有设立班级主页,建立QQ群、BBS等虚拟社区,这种虚拟社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里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将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事务和活动的热情,有利于荣誉感、认同感、归属感的培养。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总之,学分制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形成新的学生管理理念。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把学生从单纯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的对象,要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形成系统的工作体制,并寻求体制与受教育者的互动模式,形成整合力,使学生管理工作达到效果最优化。
[1]田经兵.以人为本视角下的高校学籍管理改革[J].长江大学学报,2010,(6).
[2]杨志耘,刘建宾,江松琦.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
[3]萧莉.学分制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4]柳德玉,王希玉.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1,(5).
[5]张爱芳.美国大学校园文化发展趋势探析[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5).
[6]竹艳.高校辅导员领导行为艺术与团体凝聚力初探[J].文学教育(中),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