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的有效途径研究

2013-08-15 00:52
关键词:信仰大学生教育

李 季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

信仰是对某种主义或事物的极度信服,并一直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信仰确是人类特有的意识形态,是人在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但信仰不仅仅停留在意识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把信仰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信仰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对党的信仰是指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对党的理论与政治制度的信服与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就是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

一、当前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党的信仰主流稳定且积极

1.多数大学生对党的信仰持认同态度

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比较清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没有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没有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2.多数大学生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

党的各项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标逐步得以实现,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切身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

3.多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为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必须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了一系列的问题,同时,马克思主义需要继承和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大学生对党的信仰正面临挑战

1.党的信仰意识淡漠化

有部分大学生明确表示对党没有信仰,甚至信仰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崇尚西方的所谓“民主和自由”;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对党的伟大历史进程和理论、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刻,对党能否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持怀疑态度;对党和国家大事漠不关心,缺乏社会政治责任感;在大学期间不会考虑入党等消极表现。

2.党的认知偏执化

由于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诸如出现党内不正之风、官僚主义和腐败等现象,以及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就业困难等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到这是发展过程中特殊个案,党和政府也正在大力治理。以偏概全,使一些大学生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产生严重的抵制心态,从而形成对党的认知情绪化和偏执化。

3.入党动机务实化

为了提高党员的队伍机构,近年来高校增强了发展大学生党员的工作力度,然而部分同学入党只是为了满足家长的意愿,看到周围同学申请入党,持有盲从的心理;入党是为将来的就业、从政做准备;使入党动机复杂化、功利化。如果不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真正入党,将对党的信仰转化为内在动力,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信仰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内心并不十分认可,信仰务实化的趋势难以避免。

4.党的理论轻视化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也应该追求一定的政治信仰。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理应发挥重要的作用,然而却普遍出现轻视这类课程的现象,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内容枯燥无味,不满意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灌输式讲课方法;对于党团组织召开的组织生活或会议不够主动积极,大部分出于敷衍应付的态度;甚至部分同学认为党的理论已经没有说服力,完全过时了,不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对党的理论轻视化现象日益突出。

二、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存在危机的原因分析

(一)西方思潮的侵入

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特别是前苏联的解体,使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遭遇到空前的信任危机。在西方的思想意识文化传播中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价值取向,并将传播的主要对象瞄准易于接受新思想的大学生。利用多元化文化以及大肆鼓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我国大学生造成很大的思想侵蚀。通过资助学生社团、暑期海外研修等方式,悄然的灌输西方的思想意识。面对西方意识和文化的侵袭,部分大学生因辨别是非和抵御思潮的能力较弱,大量接受西方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成为动摇大学生对党的信仰基础的重要原因。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市场经济在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其功利性原则对大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部分大学生甚至将金钱和权力奉为人生的追求目标。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后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促使大学生对党的信仰产生影响,由于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尚不完善,社会中产生的党风廉政、诚信道德以及贫富分化等负面问题,不仅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和感召力,也直接形成不利于大学生信仰选择的客观环境。

(三)政治教育的淡化

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在中小学阶段,轻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实践工作,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小抓起的原则,存在重文化知识的传播,轻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对学生的政治意识萌芽缺乏有效的引导。有些高校不重视大学生对党的信仰教育和指引工作,完全放任大学生的信仰选择,忽视对党的相关理论的学习,片面强调文化专业素质和学历的提升,以至于部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丧失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其次,高校侧重将对党的信仰通过“两课”教育方式强制灌输给学生,教师照本宣科,理论大而空,脱离实际,基本采取“大班”教学的形式,师生交流困难,讨论互动式学习得不到落实,难以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自身因素的忽视

大学生作为信仰的主体,在对党的信仰认识和选择问题上,往往归咎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却忽视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出身于和平和发展的年代,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不重视理论修养,只关注专业课学习,将就业、考研和出国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对党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不会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去观察社会和处理实际问题,放弃对崇高理想和信仰的追求。由此可见,大学生自身消极对待党的信仰,使其逐步偏离信仰的正确轨道,很难使党的信仰在意识形态上占据主导地位。

三、提升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鉴于当前我国大学生信仰的现实以及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党对大学生信仰吸引力的有效途径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一)树立全员育人意识,高度重视党的信仰教育重要性

尽管高校是大学生党的信仰教育的主阵地和主要实施者,但是信仰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高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全社会应该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社会各部门、各组织应该齐抓共管,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合力,能否提升党对大学生的信仰吸引力,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二)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对党的信仰的积极引导

舆论可以引导人们的意识。党和政府要加强社会舆论的正面导向作用,坚持舆论导向的基本原则,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问题。这要求主流媒体增强报道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信息网络高速发达的今天,注重对社会热点和民情民意的深入调研,对西方文化的渗透要及时辩驳,有针对性释疑解惑,以免产生偏执认识。要大力宣传党组织和党员的优秀事迹,讴歌奉献精神,为大学生树立楷模,积极创造良好地社会氛围。此外,要以简明通俗的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树立起党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光辉形象。

(三)构建高校宣传新平台,互动式的开展党的信仰教育

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技术,占领网络阵地,开展党的信仰教育。除了通过报刊、杂志等宣传途径外,利用网络手段进行党的信仰传播,建立红色网站,开辟“党的历史上的今天”、“红色电影展播”、“党的辉煌成就展”等栏目,特别是开设BBS论坛,邀请党史专家、思政教师和学校领导,回答大学生关心的时事政治问题。也可以通过qq群、博客、微博和人人网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发起话题讨论,及时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并解疑答惑,变“说教式”为“平等式”的交流,引导他们正确的分析党和社会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增强党的信仰吸引力,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体现大学生在党的信仰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创新“两课”教育方式,在社会实践中确立党的信仰

当前要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建设,改变“两课”灌输式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课件、图片和视频资料等形式直观生动的呈现党和国家的历史发展状况和伟大成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应针对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针对西方思潮的不良侵入现象,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同时强化“两课”实践教学,在信仰教育中,实践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信仰教育仅仅在书本上、课堂上进行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途径是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参观红色实践基地、城市科技馆和暑期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大学生切身感受我们党所取得的辉煌成果,对党油然而生崇敬之感。大学生信仰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构成了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树立正确信仰的基本方法。

(五)加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推动政治素养的自身塑造

大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与大学生保持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在大学生中的战斗堡垒,是吸引大学生加入党组织的主要阵地。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创新组织生活方式,严抓入党质量关,将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组织,保持党支部的先进性。同时,督促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有效的“评优推优”机制,通过树立典型,鼓励先进,带动后进,使更多的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向党组织靠拢,产生对党的无限崇尚之情。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加强党的信仰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觉保持对党信仰的坚定信念,真正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党的事业忠诚的接班人。

(注:本文系2011年苏州大学党建研究科研项目研究成果)

[1]李义勇.高校信仰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顾涛.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3]林冬月.提升党的信仰的必要性和途径[J].汕头大学学报,2009,(2).

[4]肖宗娟.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信仰危机浅析[J].世纪桥,2010,(1).

[5]白江源.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的调查与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6]柏林.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回归与巩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

猜你喜欢
信仰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