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论视域中的拉美经济发展战略

2013-08-15 00:52孔银生
关键词:拉美进口战略

孔银生

(巢湖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合肥 238000)

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从市场和生产的角度划分,主要有两种,即进口替代战略和促进出口战略。[1]这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在拉美国家实现本国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拉美国家的发展战略在理论上深受不同形态的依附论的影响,拉美经济发展道路的漫长探索与依附理论的兴起和修正密切相关。可以说,依附论是主导拉美国家经济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从依附论的历史演进的角度透视拉美经济发展历程,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古典依附论与进口替代战略

古典依附论产于对20世纪50年代初世界体系内一系列现象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拉美国家虽然在19世纪上半叶就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比亚非国家更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各国主要经济命脉几乎全部都操控在外国垄断企业手中,工业化水平低下且经济高度依赖于世界市场。从国际分工的角度看,拉美国家对当时国际经济体系的参与就表现为三种基本职能:供应工业原料和食品、从欧洲和北美购买工业品以及接受外来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对这些现象的反思的学者既有来自政治学界,又有来自经济学界。虽然他们的学术背景并不完全相同,但他们所关注的研究议题以及所使用的解决方案却有许多共同之处。正是这些研究议题和解决方案框定了依附论在20世纪50~70年代的理论范式。[1]普雷维什(Raul Prebisch)的“结构主义”理论。20世纪50年代以阿根廷经济学家普雷维什为代表的一批拉美本土学者提出了结构主义理论,它是依附论的前身。结构主义者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经济体系呈现中心——外围的结构特征。外围国家对中心国家的结构性经济依附,导致外围国家的不发达。[2]弗兰克(Andre Gunder Frank)的“宗主——卫星”论。弗兰克强调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宗主”与“卫星”的关系,“宗主”是剥削的中心,“卫星”是剥削的对象,“宗主”对“卫星”的剥削越重,“卫星”就越贫困,不发达的正是“宗主”对“卫星”的依附产生的。[3]阿明(SamirAmin)的“中心——外围”积累模式。阿明认为,世界经济体系呈现“中心”与“外围”两级对立的格局。这种对立性表现在“外围”剩余不断流向“中心”,从而形成“中心”发达的资本积累以及“外围”不发达的积累或没有发展的增长。据此,阿明提出外围国家的根本出路在于同资本主义脱钩,即减少、推迟或切断同中心国家的经济联系,打破中心国家所强加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实现经济上的自力更生。[4]

国际贸易条件的持续恶化和早期经济发展的失败经历,促使拉美各国政府普遍接受了古典依附论所开出的政策方针,制定了进口替代的内向发展战略,即用国内生产替代国际进口工业制成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从而彻底摆脱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具有拉美特点的“发展主义”的发展思想和理论主张。为了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拉美地区主要通过国家行政干预,对替代进口的工业实施贸易保护政策,同时各国在关税、信贷、价格、金融、外资管理等政策方面给本国工业以最大扶持。进口替代的内容和层次也随之不断深化,即从一般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转变为中间产品和资本货物的进口替代。随着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实施,拉美大部分国家基本上都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进口系数明显下降,进口制成品在国内总供给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主要国家在工业品的自我装配能力和供给能力方面大大增强,摆脱了原来农矿业单一产品出口国的地位。从1950年到1980年,拉美国家基本上是在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下推动其经济发展,并取得了长达30年的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5]巴西在60年代初工业品的自给率已达到90%,资本货物的自给率接近80%。阿根廷在1950~1970年期间非耐用消费品在本国制造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63%降至36.8%,耐用消费品工业和资本货物工业相应地从37%增至63.2%。墨西哥到60年代中期工业品的自给率到达85%左右。[6]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拉美各国经济和政治结构的内在矛盾和问题也逐渐尖锐,进口替代工业化的潜力逐渐枯竭,特别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特别是在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拉美国家的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缺陷和弊端日益暴露。

第一,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部资金,外债数额急剧增加,由此形成的债务危机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桎梏。拉美各国在进口替代内向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推行高速度、高指标和过于庞大的发展计划,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机器和成套设备以及中间产品、粮食和原料。但由于拉美国家国内储蓄率过低,难以承担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因此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部资本流入。不可否认,在拉美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外资起着重要的经济作用。但问题在于拉美国家在对资金如何利用,利用到什么程度,利用到什么地方以及对外资的主动权的掌握方面都缺少正确的认识。比如,20世纪30年代以来,拉美吸引的外资主要是直接投资,外债在外部资金中只占的比重很小。但从70年代起情况逐渐发生变化,特别进入70年代中期,西方大国因国内投资萎缩而出现大量游资,石油美元也集中在国际金融市场,当国际银行集团不惜以低利息吸引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借款时,拉美国家所借外债的数量实际上超出了国内的实际需求,有相当一部分贷款成为国际储蓄。这种对外资不加限制、毫无甄别的举措,直接导致了拉美各国陷入了以债务危机为中心的严重困境。这也成为拉美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二,国内市场狭小,本国市场难以满足生产的需要,工业发展深受限制。进口替代战略的目标是逐步减少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实现自给自足的生产,改变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遭受发达工业国家剥削的不利地位。但由于拉美国家经济结构和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国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拉美40%左右的人口由于购买力低下,实际上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广大人民群众有支持能力的需求与迅速增长的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拉美国家早期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努力去缓解这一矛盾,但由于早期建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片面强调全地区一体化,忽视了拉美各国发展水平和经济规模差异较大的特点,再加上早期的区域主义的封闭性和内向性,这并没有能真正解决市场过于狭小的问题。因此,随着生产的发展,拉美大部分工业品出现库存增加,生产设备闲置的状况。在国内市场得不到进一步开拓,地区市场也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拉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实施也举步维艰。

第三,进口替代战略的内在缺陷从根本上导致了古典依附论所主张发展主义的失败。进口替代战略主张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而拉美各国的要素禀赋条件却是资本相对稀缺,劳动力相对充裕。进口替代战略在资本相对稀缺的禀赋条件下,大量进口机器设备,鼓励对资本的使用,其产品不能发挥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由于其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又不能消化过剩的产品,进口替代工业部门就不能创造足够的经济剩余来实现自生的持续发展。为了推动进口替代战略继续实施,拉美各国又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而缺乏国际竞争力的国内工业又无法形成有效的债务清偿能力,这致使各国外债逐年积累,并最终导致20世纪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这标志着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和发展主义的衰落。

二、依附发展论的兴起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形成

由于20世纪70年代举借外债严重失控和80年代国际利率大幅度上调,肇始于1982年墨西哥公开宣布本国已无力支付国际债务的利息为起点,拉美各国纷纷陷入债务危机。这场危机的大爆发标志着拉美地区在二战后所经历的漫长增长期的结束,并引起持续的衰退,以致整个80年代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成为拉美地区“失去的十年”。而由债务危机引发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也接踵而至,这场席卷拉美各国的全面危机,严重动摇了拉美的社会基础。拉美各国政府对过去30年所推行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进口替代战略提出了质疑。

另一方面,拉美理论界也对这场债务危机经行了回应,依附论学者对进口替代战略进行深刻的反思,并重新思考经济发展的替代模式。卡尔多索(Fernando Cardoso)对古典依附论做出了修正,提出了依附性发展的思想,即依附发展论。他指出,“发展”和“依附”是共时、并存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相互排斥的两个范畴。换言之,“依附”和“发展”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协调。他以东亚经济奇迹加以佐证,说明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与资本主义体系的依附关系发展经济,壮大自己,最后走向自主。[7]埃文斯(Peter Evans)则对卡尔多索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升华,他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相互联系、渗透的趋势下,存在着独特的优势。在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进行有利的政府宏观干预,实现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的联合,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关键。[8]

严酷的发展危机,发展主义神话的破灭和依附论的自我修正,促使拉美各国从90年代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向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注重发展体现自身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要素禀赋条件的变化来指导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断培育和开发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通过产品出口的经济剩余来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从而实现本国经济的战略性发展。为了促进出口导向型战略的顺利实施,从80年代中后期起,拉美各国先后进行经济改革和结构调整。拉美经济改革的方向是由原来不完全的市场经济走向完全自由化的市场经济。“在80年代和90年代,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经行了一场激烈的宏观经济和体制改革。改革的总体要求是相同的,即实现市场稳定化、原来由公共部门进行的大量生产活动的私有化、公共部门预算平衡和物价稳定化。因此,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建立强有力的经济增长和更大程度的社会公平为主要特点的新的发展模式。”[9]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反通货膨胀政策和调整政策、税制改革、贸易开放、金融自由化、公共企业私有化、养老金制度改革和劳工市场改革。[10]这场改革在拉美各国的进展虽然存在程度上的差别,但从总体上讲,改革促进了拉美地区由长期的内向发展向外向发展模式的转变,加速了与国际经济接轨的进程。

在90年代的拉美经济恢复中,依附发展论所主张的出口导向战略无疑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使拉美走出了80年代的危机,迎来了90年代经济的稳步恢复。1991~1998年,拉美经济平均增长率为3.5%,人均产值平均增长1.7%,虽然都低于1950~1980年分别5.6%和2.8%的水平。但相对80年代而言,无疑是巨大的进步。[11]同时,出口导向战略的有效实施,激活了拉美的生产企业,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使80年代处于闲置状态的机器设备得以重新恢复生产。

三、依附发展论的警示与拉美出口导向战略的挑战

尽管依附发展论对发展中国家贫困根源的理论解释和走出不发达状态的政策处方,已在拉美各国的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中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拉美各国做出积极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之际,我们决不能忘记依附论的警示:“拉美不会因脱离资本主义经济而遭殃,而恰恰是因被结合进国际资本主义经济而遭殃。”[12]在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进程中又得到了某种程度的体现和印证。

首先,出口导向战略要求开放国内市场,取消进口限制和关税保护,让外资企业和本国企业在同等条件下自由竞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拉美部分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但同时导致了大量民族企业破产倒闭和负债额俱增。拉美各国政府在反思80年代经济滞涨和衰退时,认为由于推行进口替代战略,不得不长期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和“闭关自守”的经济政策,致使本地区工业在没有外来竞争的情况下固步自封,造成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和在国际上没有竞争力等落后状况。于是,拉美各国纷纷取消外国企业进入本地区的种种限制条件,对外完全开放,对内实行完全自由市场经济。但这对拉美的民族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甚至是毁灭性打击。比如,在阿根廷魏地拉政府的五年间(1977~1981年),阿根廷制造业产值有三年出现负增长,产值倒退到比1945年还要低的水平。同时,企业破产数和负债额与年俱增。据统计,1977年申请破产倒闭的企业有250家,负债额为340亿比索;1978年申请破产倒闭的企业有707家,负债额为1750亿比索;1979年申请破产倒闭的企业有548家,负债额为7369亿比索;1980年申请破产倒闭的企业有591家,负债额为20948亿比索;1981年申请破产倒闭的企业有1137家,负债额为44013亿比索。[13]因此,拉美国家在实行外向型发展战略时,普遍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民族企业同外国企业之间的关系。

其次,出口导向战略并没有带来民众福利的普遍和均衡增长,它使许多社会边缘群体陷入更加贫困的状态。20世纪60、70年代的进口替代战略为集聚足够的资本来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从农业人口身上取得了大量的经济资源来扶持工业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这造成了一次社会财富从底层贫困人口向社会上层的大规模转移,形成了“穷者愈穷,富者逾富”的局面。出口导向战略又一次使脆弱的民族工业和技术发展水平低下的农业遭受到剧烈的冲击,在这场规模巨大的社会和经济的全面重组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城市失业工人和农业人口等社会边缘群体再次成为社会调整成本最主要的承受着。[14]社会边缘群体的贫困化问题如何解决,出口导向战略如何获得稳定的社会支持,却是拉美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最后,出口导向战略鼓励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外资的大量注入,虽然客观上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也使拉美国家抵御外资流动造成的金融动荡的能力明显减弱。同时,国内市场向外国资本的完全开放,更增加了本国经济受制于他国的风险。在1994年到2001年短短的7年时间里,拉美先后经历了墨西哥金融危机、巴西的金融动荡和阿根廷的全面危机等三次大的金融和经济危机。整个拉美地区经济在2002年出现了0.5的负增长。令拉美各国政府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经济并没有摆脱,而是更加严重地陷入依附论者所描述的,“经济受制于它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展的依附状态”。[15]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博弈中,拉美各国能否通过有效的经济举措和制度创新减少经济的脆弱性和对外依附状态,走上经济自主发展道路而成为最后的赢家,我们惟有拭目以待。

[1]苏振兴,徐文渊.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3.

[2]劳尔·普雷维什.边缘主本主义-危机与改革[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20-321.

[3]安德列·甘德·弗兰克.不发达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51.

[4]萨米尔·阿明.不平等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61.

[5]苏振兴.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2.

[6]苏振兴,徐文渊.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4.

[7]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9.

[8]Peter Evans,Florestan Fernandes.Dependent Development:The Alhance of Multinational,State,and Local Capital in Brazil[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

[9]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关于发展和国家指责的思考[M].智利圣地亚哥,1998.11.

[10]约瑟夫·拉莫斯.拉丁美洲新自由主义结构改革的总结[J].拉美经委会评论,1997(62).

[11]苏振兴.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2.

[12]巫宁耕.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32.

[13]苏振兴,徐文渊.拉丁美洲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53.

[14]刘宏松.依附论视野中的拉美区域主义 [J].教学与研究,2004(12).

[15]特奥托尼奥·多斯桑多斯.帝国主义与依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02.

猜你喜欢
拉美进口战略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战略
拉美,热情奔放的神奇之地
走进拉美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