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的研究

2013-08-15 00:52郑选斌
关键词:理论课道德政治

章 军,郑选斌

(安徽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24303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一直以来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面对新的形势、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已不适应,在实践中问题多多,实效性差,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既迫在眉睫,又任重而道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需要改革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创新性。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认知误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教育主体:教师方面,有的教师或因水平问题,或因责任感不强,也只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简单的划分为政治和思想教育,当作了一般的知识性传授的课程,其教育功能或无意或有意地被选择性淡化了;而在学生,则往往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离现实太过遥远,理论太过于高调,只是单纯地把其当成了混学分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对其是不感兴趣以至厌恶的。课堂内容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授的一些内容过于陈旧,已跟不上当前社会形势的变化,没有吸收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没有消化当今社会人类的文明成果,脱离了社会现实,脱离了思想实际,其结果都远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管理方面:重视的程度不够或不科学,仍拘泥于旧思维,习惯于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成专业教育以外的鸡肋课程,其结果就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容易被忽略。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理论素养不高,教学水平偏低。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所学甚至是中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向,自己本身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业性研究的程度不够,对于自身课程的学习以及充电没有及时到位,从而导致学科建设相对起步较晚,理论素养偏低、科研能力较弱的问题还较为突出。在目前的教育教学中,需要将当今社会发展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部分教师还是不能将两者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与大学生自身要求有着较大差距,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总而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体系、教学能力与当代社会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需求不相适应。该课程在学科基础发展上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机会支撑,导致部分教师科研动力不足,学科理论创新不够,教学效果不甚满意,专业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方式与学生现实要求有所脱节

随着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也随之发生改变,落后的教材内容没有经过改革,已不能很好地与当今的社会、生活以及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相贴近,无法及时地从理论中、从实践上帮助大学生去正确地分析、认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根据对某高校调查结果显示,在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程度方面,44.5%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39%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偶尔听听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堂学习热情不高,74%的学生不做课堂笔记,几乎没有人去读原著;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含义的学生占被调查者的36%,还有4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作用不大。[2]作为一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因为其政治性、教育性的要求,需要更多地去关注大学生本性的实际需求,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仅仅强调知识的灌输,使得学生对此只能是被动接受、敷衍应付。长期以来所遵循的教师——教室——PPT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单一,没有充分调动起社会资源,使其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通过多渠道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来,所以难以充分反映它的时代特征和现实要求,相对地也缺乏新鲜感和吸引力。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主导,让其亲身体验、参与其中的方式不多见,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只满足于书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应当进行教学内容、模式实践性改革。

二、社会热点问题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条件探索

(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指导,不断坚定实践理念,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认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理论依据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中,实践的观点是其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原则也是其根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是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具有决定作用的,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意作为活动主体的人的能动性,他们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他们强调人的活动的主体性,强调实践活动对人的认识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研究社会热点问题获得间接经验,再借助社会实践从而获取直接感官经验,则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与时俱进,主动吸取思想政治理论中的内容,结合对社会现实生活感官,从而获取感性认知,运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其加以判断和选择,从而将之上升到理性认知,树立并加深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教学原则,以渗透性为理论依据,实现道德认知论和道德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渗透性原则:德育过程的渗透性,是指通过学科教学及学习、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的潜移默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一定的德育影响。[3]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作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而且直接课堂传授的效果是有限的。因此,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参到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去感染学生,可以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进而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且为避免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不成熟性,教育方向出现偏差,在教学中必须遵循道德认知要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它指的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要重视政治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又要将之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践中,把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4]教育者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问题意识,并鼓励他们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联系道德理论,强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加深对道德的认知。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道德认知是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道德实践指的是人在社会活动中实现、遵守道德,是以主体道德完善为目的,将一定的道德认知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学习的过程并不是学习者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与外界刺激之间不断地同化、顺应而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主体的认知模式不断重建、发展,以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同化是在认识过程中,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人脑)已有的模式结构中,以加强和丰富有机体的动作,引起这些模式结构的量的变化。顺应,则是有机体中的模式不能同化客体,必须建立新模式或调整、修改原有模式,引起原有模式质的变化,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平衡是同化与顺应两种技能的平衡。[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的教学方式就符合这一认知规律。当代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和主体,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但在联系到社会实际问题时,他们常常又会遇到一些道德疑难问题,若只是一味地顺应固化的道德模式,仅仅依靠教学中空洞无力的道德说教,那么问题中的道德价值得不到关注,道德情感得不到体验,没有自己的道德判断,这些问题将无法得到同化。因此,必须以某种正确的道德规范作为标准,结合相应的道德行为,去完善或推翻固有模式,逐渐建立起新的更加成熟的道德认知模式,使真正的道德品质深入学生心中,让问题得到解决。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让大学生在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去学习、实践、感悟、提高,使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三)以社会学理论为依据,凸显人的社会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核心在于人。而在社会学中,也重视对人的研究。人的社会化就是指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人的社会属性归结于一种特定文化,而对这种文化的认同,体现了个体对文化支配性。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是社会文化的核心。自然人在社会化进程中由社会规范进行制约和规定,并由此内化了个人社会价值观念。在这一社会化过程中,自我人格得到了发展,个人品质得到了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通过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最后融入社会,在此过程中经过一定道德规范制约下的自我判断与选择,使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社会价值观符合学校的教育目的,适应学生自身的发展,即个人社会价值观通过内化,从而使自我道德能力得到提高。

(四)高校内部为改革创造条件

1.要深化认识,准确定位。深化认识,是建设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条件。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关键在于以下三点: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体制中被整合为一体,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也会得到发展。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是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之一。在当前新形势下,随着生活的日益富裕,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受到“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负面思想的冲击,需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重要思想来武装当代大学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三是从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来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中国二十一世纪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学术氛围,建设一批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可以结合热点时期、重大节日等关键时刻,展开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研究,举办各种培训活动,营造一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术气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学习、提高和完善自我,让他们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自身素质,不但掌握本学科的知识,还可以了解和熟悉很多交叉学科的知识和不断创新的理念,加强他们获取、选择、判断正确的价值观和信息文化的能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取得良好效果提供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发展的思想源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以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操教育学生,以美好的道德规范指引学生,以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基石和重要支柱。

[1]陈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课教学改革[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3):21-23.

[2]刘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几点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16-18

[3]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2004~2005年上海学生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理论课道德政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