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安,童百利,沈光生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建立一种适合涉外企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本文在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必要性分析,进而提出“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规划和实施路径。
入世以来,特别是2004年我国新的外贸法实施以来,外贸经营权已经全面放开,它标志着我国企业进出口经营资格由多年来的审批制平稳过渡到了登记制;这是我国加入WTO的承诺,也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外贸经营主体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业务的迅猛增长,尽管受到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大国,201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36421亿美元,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及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加大了涉外企事业单位对各类涉外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高职高专教育的鼓励和支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数量上呈现出大发展态势,有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也随之增多,但是,在涉外人才市场上出现一种尴尬的局面,即一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低,另一方面,一些涉外企业面临着人才需求缺口,人才市场上呈现出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症结何在?众所周知,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更要具备实践操作技能。而且,随着现代国际商务活动的迅速发展,一些涉外岗位如外销、单证、报关、报检等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如今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虽然在数量上增加很多,但是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却没有相应的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占统治地位,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都带有很浓的学科体系特点,学生的职业能力难以提高,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很难适应实际的工作需要,从而造成在涉外人才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可以看出,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决定了教学模式改革的必然性。而“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弥补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在能力培养上的不足,符合涉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解决涉外人才市场上呈现出供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
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建立教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室功能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就是提高专业素质,使得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实验实训和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训室功能主要就是为学生提供仿真模拟环境,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模拟操作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并在实训老师指导下组建模拟的外贸公司,按照进出口业务部、单证部、报检报关部、运输部、结算部等业务部门,通过“任务驱动、项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分组轮岗实训,使得学生能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夯实国际贸易实务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实习基地功能主要就是为学生提高真实的工作环境,它不仅能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涉外业务技能,而且还能让学生在面对真实的新问题时,学会如何应对,创新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者相互关联,浑然一体,从而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主线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涉外业务为背景,通过教室、实训室和实习基地“三位一体”协同打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高技能人才。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师生之间双向互动较少,学生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它远不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符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需求,因此,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而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从真实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方式进行自主探索与互动协作,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强的嵌合性[1],因此,要做到“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大力推广和运用项目教学法。
课程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就是要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这是“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现行的课程体系往往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大同小异,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从而导致诸如知识点重复交叉、课程内容与岗位结合度较差以及课程内容比较陈旧难以满足当前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的实际需求等一系列问题,这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这是改革的原因之一。另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单独一门课中设计教学项目的难度比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整合与开发,才能有助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再者,只有进行课程整合与开发,节省大量的时间,才能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项目教学法教学,有助于“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加强实训室建设,进行仿真模拟实训,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之关键环节,它不仅能消化吸收学生在专业教室所获得专业知识等,而且还是项目教学法运用的最佳场所,学生在行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专业技能,这已经被证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为此,应根据涉外岗位业务的需要建设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它可由谈判室、涉外综合服务大厅以及涉外单位等三个部分组成,其功能应包括商务谈判模拟项目模块、进出口业务模拟项目模块和国际结算模拟项目模块等。学生在任务驱动、项目引导下进行涉外业务实训,学生扮演相关涉外岗位角色,并进行轮岗实训[2]。学生在仿真模拟环境下进行国际货物买卖业务的具体操作,能很快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发盘、还盘与接受等交易磋商业务能力;切身体会到进出口贸易中不同当事人面临的具体工作,培养其业务处理能力;并能正确拟写外贸英语函电,缮制国际商务单证、熟悉进出口贸易流程以及各涉外岗位职责,培养和提高其职业技能,并为下一步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立可供学生实际业务操作的实习基地,并制定完善的实习制度,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参与涉外业务操作,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是“三位一体”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必备环节。为此,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一是要在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校企合作,众所周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主要有商情收集、交易磋商、跟单、报关报检、办理货运手续、办理保险手续、单证的缮制、争议及其处理等,在这些工作中,商情收集和跟单对企业工作人员来说比较耗时耗力,可由学生来担任业务助手,可以发挥学生的互联网优势和较为充裕的时间优势,而且涉外业务都是互相关联的,学生在工作过程中,也会间接接触其他业务,如果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其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外,由于学生的介入,企业业务人员会把节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业务处理上,这样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双方都能从中获利;二是随着各地高教园区的兴起,可采取多校共建、共用实习基地的做法,能够优化投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三是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主动加入到实习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来;给予企业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退税等,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运作[3]。
如前所述,无论是课程的整合与开发,还是项目教学法的应用等,都需要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外贸业务操作能力,因此要建立一支视野开阔且具有一定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点内容。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参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工作,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同时高职院校要出台一些政策措施鼓励专业教师继续深造和到涉外企业进行实务操作,进一步提高双师水平;再者,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从事涉外业务的成功人士为兼职教师,并参与课程的整合与开发等。
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只把考试结果作为衡量学生成绩的唯一标准,无法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提高[4]。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是以能力为本位;为此,要做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必须要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注重过程管理就是要对学生模拟实训和实习阶段进行规范化管理。在模拟实训阶段,需要有一个完整规范的实训教学大纲、还要有一个可操作性和可调控的实训计划;更要有一套便于监督管理的考评措施。在实习阶段,要有实习任务、实习指导书、实习计划(包括实习方式、实习时间、组织安排)、实习报告、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习评价与鉴定等。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运用多种考核方式进行加权计算,其中过程评价占有较大的权重,突出学生在行动过程中的能力提高[5]。显而易见,只有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学生能力的提高才有内在的驱动力,才能保证“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实施。
(注: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三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01409)
[1]李国安,张开福,王信平.项目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6):119-121.
[2]广银芳.《进出口业务综合实训》课程项目教学的实践[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54-55.
[3]陈子辉.高校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170-171.
[4]韩园林,杨志强.美国职业教育课程整合对我国课程整合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2,(2):79-80.
[5]孙本芝,刘碧云,张家峰.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