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创业
(延边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吉林 延边 133002)
延边地区位于中、朝、俄三国交汇的三角地带,位于我国吉林东南部,与朝鲜和俄国接界,南临图们江,东扼长白山口,进可以战,退可以守,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在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的角逐中,日本和俄国是其两大角色。日俄战争中俄国战败,其势力退出南满地区,最后两国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两国暂时妥协停战。
《朴茨茅斯和约》的签订后,日俄两国主战派都大为不满,但又因为两国都因战争有较大的消耗而无法再战。日本占南满后,竭力排斥美、英等国,招致了列强的不满;当日、俄两强争斗之际,美国已经跃跃欲试地插手东北,使日、俄均感到竞争的威胁,有结束其间对立而握手言和的必要。[1](P.36)在这样的形势下,1907年7月30日,日俄两国在彼得堡签订《日俄协定》和《日俄密约》,两国互相勾结,重新划分范围,第一次提出所谓“南满”,“北满”的称呼。延边地区则处于北满和南满之间,“延吉厅之地,非特与吉林、奉天有绝大之关系,而南界朝鲜,东界俄领之东海滨省,论其地势之形便,固又日俄二国所必争者也”。[2](P.193)《日俄密约》的签订及其中南北满的划分,使延边地区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日俄两国都想把延边地区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日俄战争后,日本积极的推进对延边地区的侵略,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设立领事馆和领事分馆及其警察机构。于1909 年9 月4 日,清政府外务部尚书梁敦彦与日本驻华公债伊集院彦吉在中国北京签订《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又称《间岛协约》)。
该条约划定了中韩两国国界,即以图们江为界。其中第二条规定:“中国政府俟本协约签定后,从速开放左开各处,准各国人居住、贸易。日本政府可于各该埠设立领事馆或领事馆分馆”,以及第五款“中国政府将来将吉长铁路接展至延吉南边界,在韩国会宁地方与韩国铁路连络,其一切办法,与吉长铁路一律办理……再与日本国政府商定”,[3](P.67-68)该条约第七款规定:“本协约签定后……其日本统监府派出所及文武人员亦即从速撤退,限于两月内退清。日本国政府在第二款所开商埠,亦于两月内设立领事馆。”其第四款中“至于关系该韩民之民事、刑事一切诉讼案件,应由中国官员,按照中国法律秉公审判。日本国领事馆或由领事官委派官吏,可任便到堂听审,惟人命重案,则须先行知照日本国领事官,到堂听审。如日本国领事官能指出法律判断之处中,可请中国另派员复审,以昭信谳”。[3]
《间岛协约》明确规定和承认了中朝以图们江为界的事实,中国在领土主权方面获得了胜利,日本却从中攫得修筑吉会铁路和四埠设领事的特权。同时,日本官员还取得了在一定程度上干涉中国延吉司法权的特权。[1](P.409)日本从这个条约中获得的这些特权,成为日本进一步控制延边地区的很重要的一步,利用领事馆和领事警察机构逐步向中国延边地区渗透势力,并最终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完全占领中国东北。
20世纪初期,延边地区的交通主要分为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20 年代以前,整个延边地区没有航空运输工具。自1932 年吉敦铁路局与日本关东军军用定期航空奉天本部缔结了敦图红铁路、航空联运协定,始有航空运输。[4](P.1068)
在陆路交通方面,主要分为公路和铁路。民国以前延边地区没有公路,民国之后的1927年延边地区将以前的部分驿道改建成了公路,当时称汽车道路(又叫大车道)。1909 年,延吉境内有三条大车道。至民国初期,延吉境内有两条长途大车道:其一吉林街道,其二宁古塔街道。当时局子街通往他县的重要道路有:局子街至百草沟、局子街至天宝山、局子街至头道沟、局子街至八道沟、局子街至珲春至海参崴、局子街至八道沟至朝鲜上三峰。[5](P.251-252)由珲春为中心通往各地的道路主要为:珲春到局子街,珲春至汪清至宁古塔,珲春至烟秋至海参崴,珲春至土门子至蒙古街及三岔口,珲春至训戍里,珲春至庆源,珲春至新河山至雄基。[6](P56-57)由于20 年代以前延边地区的公路不发达,与此相对应的交通工具则有爬犁、骡马驮运。牛马车。清末和民国初年,运输主要靠爬犁、马车及驮运。当时还有一种牛马车不仅用来运货,还兼营拉客。40年代延边地区才传入胶轮车。汽车的出现是随着1927年汽车道路的修建而兴起的。1928年至1931年,是延边地区汽车客运出现的兴盛时期,延吉、龙井、珲春、敦化、汪清等地共有汽车行5家,个人车主17人,客运汽车53 辆,行程至敦化、汪清、延吉、老头沟、明月沟、马滴达、西崴子等地。
在铁路方面,至20世纪20年代延边地区已有的铁路主要为天图轻便铁路、敦图铁路。天图轻便铁路是近代延边境内的第一条铁路,自天宝山(老头沟),经铜佛寺、朝阳川、龙井村至图们江岸(今开山屯地)。天图轻便铁路有公司组织,有中日总办各一人,主持路务,上有督办节制。[7](P.21)敦图铁路其实是吉会铁路在延边地区的部分,它起自敦化,途经大石头、哈尔巴岭、明月沟。再沿原天图铁路的老头沟、朝阳川、延吉的既有路线,直达中朝边境图们,并通过图们江国际铁路大桥一朝鲜铁路相连接,全长191.9公里。而日本人则妄图通过1909 年的《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将吉会铁路延长至朝鲜的会宁,由于吉会铁路一旦修成,则将是日本通向中国东北中心地区的最短路线,此举不但关系中国东南边疆的国防之安全,同时也将成为日本向中国东北倾销工业品的途径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坚决反对修建吉会铁路,直到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人修建吉会铁路的美梦未能成真。
此外,还有水路交通。水路交通主要方式就是船运。日俄战争后,日本从中国夺取了通商、免税、投资设厂等特权,日商纷纷涌入珲春。1910年珲春县城建立航运码头、海运公司。船只顺珲春河入图们江出海,往来日本海沿岸各港,远达上海。1911 年,吉林省度支司劝业道与上海商人朱江等签订合同,成立图长航业股份有限公司,官商合营林航二业,总公司设在上海,在珲春设立分公司,利用图们江的出海权由上海来船在图们江口至珲春间从事商品运输,由珲春发运土产、木材等。[4](P.1068)有的地方没有直接入海口,就先采用流筏入海,再转船运。据统计,1918年至1933年间,汪清、珲春、东沟等地经嘎呀河、珲春河流送到图们江、在王家坨子汇编后流放出海,再装海船运输至日本和青岛等地的木材达400余万立方米。珲春码头的船只在各海口间运输粮食和日用百货,到1931 年,珲春码头有船1383 艘,总吨位2.5 万吨,平均每只船18 吨。可见,20世纪20年代延边地区的水路运输也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的。
由于延边地区属于吉林东南山区,鉴于本身的地理环境,清朝以前延边地区的交通不甚发达。在清朝被列强打开国门之后,延边地区在资本主义的强烈的推动下,开始向近代交通转变,公路的建设,轻便铁路的修建,汽车、火车、近代大型船只在交通上的运用都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延边地区国际贸易的发展。
综上所述,延边地区由于其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近代以来成为了日俄两股势力在东北亚角逐的目标之一。直到日俄战争的结束,俄国势力从延边退出,日本得大幅度向延边进行势力渗透。在这样的情况下,延边地区的对外贸易开始由珲春与俄罗斯为主导转向以龙井村与朝鲜为主导,延边地区贸易重心的转变同时受日本在延边的势力扩大和近代交通兴起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日本向延边进行势力渗透和延边近代交通的兴起又是互相影响的。总之,近代日本向延边地区渗透势力,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把延边地区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利用延边地区有利的地理位置进行国际贸易,从中国延边地区掠夺原材料,通过朝鲜间接从日本进口工业消费品从,而使延边地区在中国近代关税不能自主的情况下变成其商品倾销市场。
[1]步平等.东北国际约章汇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
[3]权赫秀.近代中韩关系史料选编[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4]延边州志编纂委员会.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州志·(下)[M].中华书局,1996.
[5]吉林省延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延吉市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档案馆.延吉道概况(初稿)[M].1984.
[7]沈茹秋.延边调查实录[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