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丹
(东北烈士纪念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生活在中国东北的朝鲜民族,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但由于当时复杂的历史原因,朝鲜共产党在成立不久就连续遭到破坏,加之党内存在着严重的派别斗争,1930 年3 月20 日,根据共产国际六大“一国一党”的原则,在东北的朝共组织宣布解体。
19 世纪中叶以前,由于清朝政府实行200 多年的封禁政策,直到1851 年东北地区总人口仅有290 余万。图们江和鸭绿江流域同为封禁区,不许汉族人进入开发,也严禁朝鲜人越江进入。1869 年,朝鲜咸镜北道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朝鲜灾民冒禁越江越境,大量涌入中国东北,这是朝鲜人迁入中国的开端。由于沙俄长期觊觎中国东北,清朝政府开始实行“移民实边”的边疆开发政策,对朝鲜移民持宽容态度。到1881年,定居在延边地区的朝鲜移民已逾万人。为加强对朝鲜移民的管理,清政府设立专管越垦朝鲜人事务的“越垦局”,其他地方也相继设立相应的行政机构。1885 年在图们江北岸设立“朝鲜人专垦区”。这一时期朝鲜移民大批迁入。
1905 年,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的日本,强迫朝鲜政府签订日朝《乙巳条约》,剥夺了朝鲜的外交自主权,并认定在中国的朝鲜移民是“帝国臣民”。1910年8月29日,强制朝鲜并入日本后,特别是1919 年3 月1 日,朝鲜爆发独立运动以后,“被掠夺土地的贫农、不服日本政治的政客及青年,为日本帝国主义驱逐,迫不得已而出境者”大量涌入中国东北,至1930 年保守估计已达130余万上下。
1931 年东北沦为日本殖民地后,日本开始推行“日人移韩,朝人移满”的侵略政策,东北的朝鲜移民日益增长。
对移民东北的朝鲜人称谓很多,有“韩国民族”、“韩国人”、“中国韩人”、“中国朝鲜人”、“朝鲜民族”、“朝鲜人”、“高丽人”等。本文采用移居中国东北的朝鲜人称谓。
移民东北的朝鲜人主要分布在当时的东、南、北满三大地域。至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约130 余万朝鲜人,有近一半以上散居在东满的延吉、和龙、珲春、汪清四县,此区域南临图们江与朝鲜接壤,东北与苏俄边境相邻,移居年代最久,生活较为集中,侨民数量最为稠密。如和龙县沿图们江岸,朝鲜人是该地中国居民的八倍以上。其余,则大多数散居在南北满各乡村,其中极少数散居在南满、中东铁路沿线的各商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移民在乡村种田。工人仅有5000 人左右,除一部分在矿山劳动外,大都是自由劳动者及手工业劳动者。据当时日本人统计,在东北朝鲜人所耕种土地面积约为567186垧,一年收获谷物共有900万石左右。朝鲜农民耕种的水田面积占全东北的八分之七。但是,经过日本帝国主义者及金融资本家,中国的军阀官僚、地主、土豪劣绅、高利贷金业者及土匪,朝鲜民族的高利贷者、二房东、二地主等等的层层榨取和盘剥,在东北朝鲜农民仍然生活困苦。
1910 年,朝鲜沦为日本殖民地以后,朝鲜国内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时候,国际社会对“民族自决”的关注空前高涨。1919年3月1日,朝鲜爆发了反日民族独立运动迅速遍及全境。然而,遭到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残酷镇压,有关资料显示,伤亡达53207人。一些独立运动领袖流亡中国、俄罗斯、美国,成立指挥朝鲜国内独立运动的中心组织,继续开展民族解放运动。这些人成分比较复杂,有破产的地主、富农、知识分子等等。中国东北成了朝鲜独立运动的基地,他们进行秘密结社,建立军事学校,开始“大独立军”养兵运动。组织军政署、光复团、国民会、独立党、统战府等等50 余个团体及武装队。军事武装组织曾发展到4000余人的规模,以东北为舞台,展开了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如1920年10月以洪范图为首的各路独立军联合部队在今吉林省的汪清县凤梧洞、和龙县青山里与日军展开激战,取得赫赫战果。但是由于阶级意识淡薄,远离祖国开展民族独立运动,又遭到日本帝国主义军队的“讨伐”重创与招抚,到1921年后朝鲜民族主义阵营发生分化,有的组织公开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朝鲜独立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使东北的朝鲜民众及朝鲜国内人民对“大独立军”能解放朝鲜丧失了希望。
东北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悠久。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列主义思想传播到了中国东北。在朝鲜独立运动遭受挫折的时候,共产主义运动却在东北朝鲜劳苦大众中开始萌芽,特别是在朝鲜青年中更加活跃。当时“日本帝国主义把镇压朝鲜民族独立运动作为主要任务,对社会主义运动还未引起重视,在其势力不及的南满、北满地区还有独立运动团体,而在东满则开始产生了社会主义团体。”朝鲜独立运动与共产主义运动共同存在。
从1920年初开始,朝鲜共产主义者在东北朝鲜族聚居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活动。他们建立了许多共产主义小组或团体,如“满洲朝鲜共产党”、“间岛共产党”、“满洲高丽共产青年会”等,这就为以后在东北地区设立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奠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基础。
1925年4月18日,朝鲜共产主义者在汉城召开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朝鲜共产党。随后,朝鲜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了整顿与扩大原东北地区的朝鲜共产主义团体,特地派遣在上海的朝鲜共产党海外联络部的曹奉岩等人来东北,着手建立满洲总局的工作。1926年5 月16 日,曹奉岩、崔元泽等在珠河县(现黑龙江尚志县)一面坡成立了朝共满洲总局。朝共满洲总局把本部设在宁古塔,下设东满、北满和南满三个区域局。
当时朝共组织内部对于在满洲地区的任务及在满朝鲜人在革命上的任务,认识模糊,有种种不同见解:“或以朝鲜革命只有武装暴动才能成功,这武装暴动之预备,只在满洲可能云云,而主张满洲为朝鲜革命运动的中心的根据;或以满洲的最后斗争对象为日本帝国主义,是则在满朝鲜人,不但在数目上不少,由成分上看也是最彻底的革命民众,更是在反日斗争上,朝鲜人可以为满洲运动之领导者云云的主张;或以为朝鲜人全是同样的被压迫的、被榨取的无产农民,而主张所谓“单一阶级”说者;还有一种见解,是满洲既为中国之一部份,则朝鲜人所有特殊的组织及运动无存在之必要云云者。”
由于政见不同,东北朝共党团组织产生了许多派别,主要有ML派、火曜派、上海派、汉城——上海派等等。“自1919年上海派在东北就有组织,其在境外组织可能产生得更早,火曜派产生于1923年,ML派产生于1926年。”1927年10月3日满洲所谓“第一次间岛共产党事件”中,包括朝鲜共满洲总局代理书记崔元泽和东满区域局责任书记安基成在内的29名骨干被捕,使朝共满洲总局的组织系统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此后,虽然火曜派、ML派、汉城-上海派等派别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满洲总局,但各派之间围绕着领导权纷争不已,朝共满洲总局实际上名存实亡。
朝鲜民族主义者在中国东北打着民族独立运动的旗号,组成武装割据的只限于朝鲜人的一种自治行政组织,为统辖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保护,强制征收义务金、地方费、暂贷金等。当时,较大的朝鲜民族主义势力代表团体有以奉天省(现辽宁省)兴京县为中心的正义府,后改名为国民府;以吉林省(现黑龙江省)宁安县为中心,成立于1925年的新民府等统治集团。正义府最盛时期统治人口2万余户,由于阶级分化,至上世纪30 年代初统辖6 千余户,有便衣军人100 名,武器60支。新民府最盛时期统辖2、3千户。各统治集团为了保持和扩张自己的固有势力范围,联合其他民族主义者,打击另一方。
1925 年,在中东路一带朝鲜共产主义运动派别中,火曜派势力最大,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1926年当时各派优秀分子,以反对派争为口号,建立统一的政党即ML 派党,得到共产国际的承认。而火曜派内部分裂为拥火和拥ML 两派。当时,由于正义府无礼征收苛捐杂税,拷问、虐杀层出不穷,1928 年南满8 千余户农民发起反对正义府运动,火曜派支持正义府,ML派支持农民。在ML派的指导下,农民组织起来警备地方,散发传单,组成宣传队巡回各村,进行反帝运动。火曜派满洲总局最高干部金灿,直接加入正义府,并指挥屠杀队,屠杀ML 派党员及农民5 人,打伤近百人,以武力镇压反对正义府的农民运动。此后ML 派争取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势力壮大起来。
上世纪30年代前,朝鲜民族主义者对共产主义运动未曾公开反对,而且主张有与共产主义者共同斗争的必要。朝共组织在朝鲜人中间是公开或半公开的组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斗争是双方的共同的政治目标。30年代初,朝鲜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东北活动蓬勃发展。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中国东北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征服世界”生死攸关根据地的重要性突显,为扫清“必先征服满蒙”的一切障碍,日本帝国主义在国内及朝鲜,逮捕了数千名共产主义者,在中国东北也加紧镇压共产主义运动。在这种形势下,东北朝鲜人社会阶层迅速分化,由过去的民族对立,转向阶级对立。封建有产阶级的民族主义运动,开始右倾化、妥协化、改良主义化。其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目的,实际是为了维持其封建统治团体的利益,公然宣称“如果没有共产主义者们在满洲活动,则满洲的朝鲜人,定能在中国官厅圆满保护之下,可以享着稳健的生活,只要共产主义者的活动一日不绝,我们的生活也一日不能安定,所以要铲除共产主义运动”。于是,朝鲜民族主义者开始大肆驱逐、虐杀朝共革命者,朝鲜民族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彻底决裂,走向反动。
1930年7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致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的公开信中指出:“过去在满韩国共产主义者专做离开对象的韩国独立运动,就是说在中国做韩国革命运动,忽视当前主要的敌人:帝国主义、中国国民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产阶级,这是绝对错误的。韩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很长,但阶级意识的薄弱(所代表的阶级也只是中农,贫农运动的指导者几乎全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水平线的低落,同时又得不着国际的指导。于是,继续不断的发生无原则的非政治的派争,甚至敌友不分,利用正义府、新民府、保卫团、同乡关系等反革命组织,互相进攻,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政治使命。”
1934 年2 月20 日,中共满洲省委、团满洲省委关于反派争决议中,对产生派争原因分析指出:“派争之产生,其情形极为复杂,大致由于朝鲜被日本帝国主义灭之以后,以迄今日,无产阶级的基础异常薄弱,斗争并不充分发展,一般亡命国外之知识分子,或由有产阶级地主或富农出身,他们带着浓厚的封建、地域的观念,对于民族解放运动,具有不彻底不充分的了解。同时由于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他们受到社会主义思想上的启蒙影响,就在这种情形之下,亡命国外的韩国知识分子,以及其国内的知识分子,民族主义的发生了极复杂的派争。”
派争以派为最高目的,各派无原则的经常互相攻击告密,更有甚者,进行仇杀。日本帝国主义者利用派争来破坏朝鲜以及移民国外的朝鲜人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助长派争,利用派争为工具以达到压迫和统治朝鲜人的目的。
一些派别组织“在群众面前假装只有自己才是最好的共产主义者,只有自己派别才是执行共产国际路线的党,不顾无产阶级和一切劳苦群众的利益,不顾共产党的利益,却为自己的地位和派别的利益而互相争斗者。有时,他们不但在各种会议上故意把敌对派的秘密公开暴露出来,甚至到日本警察机关去告密,以至敌对派覆灭。因此,日本警察便利用这些派争直接派送走狗进来以领导和扩大派争,直到完全探知该派或其他派别的组织情形时,立刻将在派争中一部分带有革命思想分子尽数逮捕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1928年7月,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针对朝共党内的派别问题,决定由佐野学、瞿秋白、米夫和禹伊鲁达等人组成朝鲜委员会,对朝鲜共产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于同年12月10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政治书记处作出了《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和《致朝鲜革命工人和农民书》(简称《十二月提纲》)。该决议指出,鉴于朝鲜共产党连续遭受破坏和党内存在着严重的派别斗争,要求朝鲜共产主义者必须彻底清算派别之争,重建一个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真正代表工人和农民利益的统一的朝鲜共产党。此后,朝鲜共产党各派组织根据共产国际《十二月提纲》的精神,以重建布尔什维克化的共产党为名,成立了各自的再建委员会。
另外,当时为了加强共产国际的统一领导,1928年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共产国际章程》第2 条重申:加入共产国际的各政党定名为某某国共产党(共产国际支部)。每一国家只能有一个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并成为它的支部。该章程第37条规定,共产国际各支部的成员,须经所在支部的中央委员会批准,方能移居他国。共产党员移居他国后,应即加入该国的支部。上述规定,后来通称为“一国一党”的原则。
1929 年1 月原朝共满洲总局各派在吉林敦化集会,成立了朝鲜共产党重建筹备会满洲部,但以失败告终。在此情况下,共产国际指示在东北的朝鲜共产党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9 年11 月派人到上海,与中共领导人协商在满洲的朝共党员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办法。中共中央为执行共产国际决议和指示,在准备接纳旅居中国各地的朝鲜共产党员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和必要的思想、组织准备。1930年1月,中共中央派人同共产国际来人一起到哈尔滨,召集中共满洲省委负责同志和在满洲的朝共各派最高干部,举行了在满洲的中朝两党干部联席会议,讨论了解散在满朝共各派组织及其所属各团体,原朝共党员加入中共直接参加中国革命,援助朝鲜革命运动事宜。对此,中共方面和朝共各派代表大部分赞成并达成协议,并得到共产国际政治部书记局的承认。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所属的ML 派、火曜派和汉上派,在1930 年3 月到8 月之间先后发表了《解体宣言》,其成员开始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3月20日,朝共重建筹备会满洲部首先发布《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解体宣言》,指出:“我们的一切事业都要无条件地交给中国共产党,所有的共产主义者经过中国共产党的严格的战斗的检阅和审查,各自以个人资格加入它的队伍,解消原有组织。”对于朝鲜共产党满洲总局在东北地区解体之后,朝鲜共产主义者必须加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的工人、农民一起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理由与意义,《解体宣言》是这样叙述的:东北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已是殖民地,而作为中国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却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重要的活动地区。东北的朝鲜籍工人和农民,由于居住在东北,忍受着日本帝国主义和一切资本家、地主、放高利贷者的贪得无厌的压迫与剥削。然而,他们的悲惨遭遇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是朝鲜人,而是因为他们是工人或农民。他们所忍受的不幸,也决不是只有他们才这样。中国籍的工人和农民,也忍受着同样的不幸。在这样的条件下,在东北的朝鲜籍劳动大众应当懂得自己要想摆脱凶残的资本家和封建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要想获得解放,只是一味追求朝鲜独立是绝对不可能如愿以偿的。恰恰相反,他们只有通过中国的土地革命的胜利,才能使自己也得到解放。所以,在东北的朝鲜籍工人和农民,不与中国籍的工人和农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是不行的。必须与他们一起,在中国为了打倒帝国主义,为了推翻国民党、土豪劣绅、资产阶级的政权,为了建立工人、农民、士兵的苏维埃政权而斗争到底。不这样是不行的。这是在东北的朝鲜籍工人、农民群众唯一可行的斗争路线,也是唯一的求得解放的道路。会后,有430 多名原朝共党员分别加入中共满洲省委各地组织。这样,在东北的朝共党员很多人都加入了中共。这是中国共产党吸收外籍党员人数最多的一次。到1931年11月,东北的中共党员人数达2000多人,其中85%为朝鲜族。中共满洲省委先后在东满和北满、南满地区的各县建立了县委组织,很多朝鲜人担任县委书记。以至于后来有大量朝鲜共产主义者参加组建了反日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
由于朝鲜共产主义者加人中国共产党,使东北地区中共党员的数量迅速增加。另一方面广泛地组织和发动朝鲜族群众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结果使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迅速成长为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不仅如此,由于新加入中共组织的朝鲜共产主义者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这就给中共满洲省委把工作中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对开展土地革命和后来抗日游击战争的广泛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王胜今.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地区移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李澍田.东疆史略[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3]中国朝鲜族历史足迹编辑委员会编.胜利[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4]吉长日报,1920-11-10.
[5]延边日报,1991-09-06.
[6]中央档案馆、东北三省.档案馆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甲5、甲8、甲17、甲30.哈尔滨:黑龙江出版总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