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 强
(惠州学院 学生处,广东 惠州 516007)
地方高校的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分子,是我国先进文化的实践者与开拓者,是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和推动者,是未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生力军。然而,从近年来的资料分析,地方高校学生党员不能在其岗位上发挥应有的先进作用的现象十分严峻。所以,对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思想状况作系统地调查和分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找出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的问题并进行根源的深刻分析,提出一套完整的、科学可行的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体系对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党建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培训、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等工作,可以发扬他们的优势,克服他们的不足,将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1],对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都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
学生党员是一个群体名称,按照在校培养教育包括入党积极分子、在校党员和毕业生党员三大部分。对于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也应针对这三类人群采取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促进学生党员工作全面发展。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更趋向于功利性。地方高校贴近市场,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机制和改革开放后价值观多元文化的影响,不少入党积极分子原来是抱着功利目的加入共产党,他们的入党动机是为了找工作时增加一份筹码或为日后自己的升迁积累一份政治资本。[2]因此,如何做好学生入党动机的引导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由于受到很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这项工作难以深入。
“进了党的门,做好党的人”,这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学生党员也不例外。但现实却并不能完全如愿,有些学生表现出“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在广大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对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不高,没有先进理论作指导,如何谈实践为同学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都是空谈。
除了少数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正常转移,并且接收单位的组织生活能够正常开展以外,大多数毕业生党员毕业后的组织生活难以正常开展。有些即使转移了组织关系,但是“人户分离”,从而导致毕业生党员由于缺乏党组织先进性的思想指引,在各自的岗位上仍然要求他们保持党员先进性就如“纸上谈兵”了。
从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中可以看出,地方高校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党员思想状况特点、大学生党建工作力度及壮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实际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在学生党员培养教育上出现问题的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组织部门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该生的成绩好不好。如组织规定进行发展的当年,大一学生成绩必须排名在全班的20%以内;大二学生成绩必须排名在全班的30%以内;大三、大四学生的成绩必须排名在全班的40%以内,补考科目不超得过1科等。长期以来已形成的观念认为,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就是优生,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差生。这样的认识导向,出现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对成绩好的学生大开绿灯,班里投票从向团推优、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推荐建党对象上党校培训,成绩好的学生得票高;党组织讨论、表决时,成绩好的学生得优势,然而这种重成绩轻思想理论素养的大众心理,导致了一些对党组织认识薄、没有很好掌握党章内容的“优生”加入了党组织,使得地方高校学生党员质量鱼龙混杂。
现在普遍建立的多级党校培训制度,为培训党员铺设了很好的平台,对提高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传播党的知识发挥了重大作用。[2]但也应看到,目前的党校培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党校课堂大、人数多、课时短,授课内容不丰富,老师很难有效地组织教学,影响了培训效果;党校的考核也不够严格,往往是上完党课就等于拿到结业证书,很少学生对所学党的知识能有效掌握,这些不足导致党校培训的效果不够理想。
目前在校大学生大多出生于八十年代后期九十年代初,没有受过艰苦革命环境的熏陶,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意志薄弱,具有多变性。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工作部门没有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进行及时地改进创新,造成实际工作不适应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特点,党员培养教育机制不够健全,不完善的现象比较普遍。[3]部分地方高校发展培养学生党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从事地方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严重缺编,对学生党员教育工作不到位,将直接影响着在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进度和质量。
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多元经济企业单位数量增多,人才的流动率明显增大。地方高校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去向中,很大一部分选择到民营、外资、合资企业单位中去。仅有少数因升学、考取公务员而进入公务员、事业单位或国有大中型企业等,才能妥善接收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和正常进行党组织生活。而大多数企业都没有建立基层党组织,有些即使有,基本也形同虚设。甚至有些企业不接收也不愿意接收毕业生党员的组织关系,毕业生党员只好将组织关系转至生源地(村或街道)基层组织。组织和人员分离,无法进行正常的党员生活,这又把生源地基层组织和毕业生党员的问题推向一个左右为难的境地。
加强党章学习,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党章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总结,反映了党的最新建设成果。学习贯彻党章,能够让积极分子和建党对象明确入党的使命和责任感,从而克服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缺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远大理想。
为了保证学生党员的素质,地方高校应该坚持进行共产主义信仰教育。特别对于已经成为建党对象和正式党员的学生,应该通过讲座、座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正面引导教育。组织生活的思想性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深入地追踪,及时指导学生党员在宗教信仰上模糊不清的现象,从而促进学生党员坚定地树立起党员意识及共产主义信仰。
创新党校培训机制,应力争能显著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和建党对象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多级党员培训机制,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富有时代和地方特色的培训形式。当前许多的党员培训教育大多是以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的,这样的形式枯燥,易引起培训对象被动的敷衍的心理。地方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文字、音频、视频效果等为一体的党员自主学习的互联网网站,让学生党员进行相应课时的自主学习;通过建立相关党的知识及动态的微博,让学生随时随地能接受党的熏陶;通过飞信、QQ群等形式向学生发送有关党的政策方针等信息,言简意赅地让学生接受了解相关信息。同时,党校的培训还可以通过红歌竞赛、党团知识竞赛、参观地方红色革命基地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生动地教育,激发积极分子、建党对象及学生党员们对党的热爱及忠诚。
在创新党员培训机制的同时,应完善党员考核模式。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及建党对象的考核上,应着重考核他们的入党动机,结合他们的学业情况及群众基础,对其关于党的认识等理论知识进行严格地考核。而加强对预备党及正式党员的考核,则是保证地方高校党员的最基本的保障。所以在对预备党员和正式党员的考核上,应从政治素养、专业学习、文明修为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细则要求,作为预备党员能否按期转正和各类奖励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调动学生提升自我的自觉性,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此外,还应要求学生党员定期结合实践撰写报告,将心得体会在民主生活会上交流汇报。对于考核不合格的预备党员,应不予按期转正,继续进行严格考核。只有健全的考核制度,才能保证学生党员的质量。
针对从事地方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不足的现象,地方高校应该紧紧地团结由党总支书记、政治辅导员、思想政治教师等组成的专职党务工作者,同时动员班主任、其他专业教师、后勤管理人员的党员等加入兼职的党务工作中。培养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湛、配置合理、能够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及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培养的要求的优秀队伍。[4]在此基础上,加强学生党员管理队伍建设机制,一是专兼职党员工作者团队应该深入到学生的教学、生活、社团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组织作用;二是地方高校应将党建工作列入党务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列入日常考核中,引导他们将教学、学生思想工作及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从而全方面地推进党建工作;三是应注重学生党支部建设,积极探索将党支部建立到班级、公寓等新模式,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凝聚力、影响力,开创地方高校党建工作新格局。
深化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首先应要求学生党员深入学习理论,加强理论素养,进而升华为党性素质,形成精神信仰,指导融入到社会实践中。[5]其次,地方高校应在校园里建立党员示范岗,将党员的姓名、照片、所属支部、联系电话等印上,挂在所属的公寓和学生社团活动中心的墙上。一方面增强学生党员的身份责任意识,自觉发挥其在学生中的先进性,另一方面方便于学生对他们进行监督,并形成“有困难找党员”的积极氛围。此外,地方高校应积极带领或引导学生党员开展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支教、普法、慰问孤寡老人、寒暑期“三下乡”活动等。在充分发挥党员学生先进性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实践中深化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同时彰显校园的党建文化。
地方高校应开展毕业生党员思想教育工作,为学生党员进入社会后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注入“强心剂”。第一、关心毕业生党员,从毕业论文、实习、就业等各个方面与他们深入交流,帮助他们解决毕业期间的心理障碍,引导他们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良好心理;第二,党组织主动帮助他们端正态度,[6]让他们能明确党员的义务和责任,清楚认识到党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重任;第三,在毕业生党员中开展挫折教育,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复杂性,面对复杂的利益应保持阳光的心态,积极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做好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同时,地方高校应该高度关注毕业生党员的就业动态。对于毕业后因为单位性质而找不到党组织进行组织关系转入的,地方高校应该积极地为他们联系各级基层党组织,搭建起沟通的桥梁。笔者在此也呼吁上级党组织能够同地方高校组织管理部门、地方人事部门等相关部门制定出一套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毕业生党员现状的新机制,妥善处理好毕业生组织关系、党员档案、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一系列问题,使毕业生党员能继续在先进的党组织的指引下发挥党员模范先锋作用。
本文针对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党员教育新模式。只有坚持科学可行的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体系,才能保证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才会有更多的优秀学生产生入党积极性和政治热情加入到党组织,也才会让更多地方高校的优秀学生党员投入到地方经济建设中去。只有不断地向党组织输入新鲜血液,保证党的队伍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1]潘荣新.地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群体的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28-29.
[2]潘荣新.地方高校预备党员队伍的状况分析及其对策[J].探索,2008(2):42-43.
[3]王姝瑛.关于开展高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07(12):74-75.
[4]陈长峰,樊海涛.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党建与党务,2011(15):24-25.
[5]中央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5.
[6]黄劲,洪进进.关于地方高校本科毕业生党员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7):205-206.